拂开名著教学之面纱

2014-04-16 03:45史俊英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4年4期
关键词:鸣凤故事情节名著

史俊英

名著经典是文学百花园中散发着奇异香气的瑰丽之花。名著在扩大学生视野、丰富精神世界、提升文学素养方面,作用可谓大矣。经典名著优美的文辞、睿智深邃的思想,以在人生观和世界观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和启悟可谓意义重大。近几年来,很多省份在高考中增加了对文学名著的阅读考察,由此可以窥探经典名著在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事文科名著教学本身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和同学们一起徜徉在文学的海洋,分享着其中无比美妙的乐趣。但在高中教学时间非常紧张、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的现状下,教师会非常困惑:如何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带领学生欣赏名著中具有永恒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咀嚼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体悟发人深思的思想内涵,成为一项十分艰巨的教学任务。原因有二:一是属于名著教学的时间很少。二是教学任务非常繁重。在时间少,内容多的“残酷”现实面前,老师必须调动所有的智慧,妥善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向时间要效益,让时间效益最大化。

笔者认为“变式”教学可为名著教学指点迷津,让名著教学变得轻松而愉悦。命题组专家每年拿着十本名著进行原创命题,题目命制好后,在网上搜索。网上如果有,就要换掉,如果没有才考虑采用。题目不管怎么出,不管怎么变换,命题的依据,就是十多本名著,就是围绕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内容主旨等方面的命题。这就告诉我们文本的重要性,题目不管怎么变换,都万变不离其宗。变换的是题目的形式,不变的是内容。很多题目都是同一内容,同一情节,同一人物形象的变式,如2013年江苏高考所考查的《红楼梦》简答题,就是大观园情节的变式。所以如果能把握变式这一重要方法,名著教学就会柳暗花明。

笔者下面以“鸣凤之死”情节为承载体来谈变式的魅力。鸣凤是家中主要人物,“鸣凤之死”是家中重要故事情节,所以以“鸣凤之死”为载体来领略体会变式的魔力,具有典型性。

笔者认为,变式方法有三:纵深变式、横向变式、对比变式。下面结合“鸣凤之死”来谈变式的魅力。

变式方法一:纵深变式,在环环相扣中梯度把握

关于“鸣凤之死”这个主要情节,最基本的题目就是:简述“鸣凤之死”故事情节。那么围绕这个母命题,我们可以在一条藤上,思考出许多子命题。一个故事情节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它不会随着故事的发生烟消云散,而是余音缭绕,它会对后文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会对人物的性格有鲜明体现作用,会体现小说主旨的深刻性。所以围绕简述“鸣凤之死”故事情节这个母命题,从纵深层面可以有下面三个思考方向:1.分析“鸣凤之死”这一情节的作用;2.结合“鸣凤之死”情节简析鸣凤人物形象;3.简要谈谈鸣凤之死的主客观原因。

围绕基本情节方面的命题思考,主要有以上三个纵深方向,一个情节的发生会有其原因,且重要情节在整本名著中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进而能体现人物的鲜明性和主旨的深刻性。关于“鸣凤之死”这个情节,在情节的作用、情节发生的原因、人物形象三方面进行纵深思考,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有个深入把握。在纵深思考中把握命题的方向,在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时,增强学生纵深意识,就能把握情节题的核心,就能达到纲目举张的效果。对于名著中纷繁复杂的故事情节,就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从而消除学生对结构复杂、头绪繁多大部头名著的畏惧感。

变式方法二:横向变式,在一线串珠中勾连强化

在一个主要情节当中有很多人物,这些人物对情节的发生有着推动作用,尤其是主要人物。所以在情节中我们除了关注核心人物,还要关注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起重要作用的主要人物。比如在“鸣凤之死”这一情节中,觉慧和高老太爷是两个主要人物。所以我们可以在横向层面进行命题:1.简单概述鸣凤死之前觉慧的表现;2.假如鸣凤不死,能在觉慧那里得到救赎吗?3.请简析高老太爷这一人物形象。他和鸣凤之死、梅之死、瑞珏之死分别有着怎样的关系?

在横向变式中,体现了思维的广度。在横向变式方面我们首先可以从熟悉情节方面命题,如鸣凤死之前觉慧的表现。其次可以从把握人物形象角度命题,比如在“鸣凤之死”情节中,觉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是小说的重量级人物,所以在这个情节中挖掘觉慧的特点非常有意义,因为通过这个情节我们可以看到觉慧思想逐渐成熟的过程。这样对觉慧这个人物形象进行整体把握会有非常大的帮助。最后可以从分析角度命题,鸣凤之死的直接原因指向高老太爷,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高老太爷这一人物形象,进一步认识高老太爷和梅之死、瑞珏之死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让我们看到鸣凤之死的必然性,她的悲剧性结局。

通过对主要情节的横向变式,可以一线串珠式的把主要人物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可以把小说前后贯通起来,在人物的勾连中强化对名著的把握,并起到让名著的主要脉络清晰化,名著阅读由厚到薄,由浅入深的效果。

变式方法三:对比变式,在比较鉴别中深化认识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时我们不能在事件本身把握深刻的东西,我们通过对比,最本质的东西往往能得到凸显。所以对比也是变式重要方向之一。

在鸣凤情节中进行对比变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思考鸣凤对觉慧的爱,和觉慧对鸣凤的爱有何不同;2.简述《家》中梅、鸣凤和瑞珏三个女子形象的异同;3.比较《家》中的鸣凤和《雷雨》中四凤的形象,说说二者有何不同之处。

在变中求进,在进中求通。通过变式,让学生触类旁通,通过一个主要情节的变式,去把握《家》中其他主要情节,进而通过这种方式去掌握其他名著的重要情节。

比如通过变式我们还可以把握瑞珏之死这个重要情节。

基本命题:简述“瑞珏之死”这一情节。

纵深变式:分析“瑞珏之死”这一情节的作用。

简要谈谈瑞珏之死的原因有哪些。

结合“瑞珏之死”情节简析鸣凤人物形象。

横向变式:简单概述瑞珏之死前后觉新的表现。

简析觉新人物形象。

对比变式:瑞珏和梅的形象有何异同。

试分析觉新和觉慧在瑞珏之死前后的表现有何不同。

我们还可以对“觉民逃婚”这一情节进行变式把握,当然其他名著同样适用。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变式把握《红楼梦》的主要情节,例如对“宝玉摔玉”、“黛玉葬花”等情节进行变式把握。

名著书海浩瀚,高中阶段,学生眼界与精力有限,所以名著阅读应指导方法科学。若能把握变式这一方法,便能体会其无穷魔力。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可以帮助学生使所学的名著知识点融会贯通,从而让学生在无穷的变化中领略名著的魅力,体会学习名著的乐趣,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和创造性。

通过变式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名著的经纬网络体系,通过横向的联系、纵深的思考,可以让学生对名著的把握更全面,更深入。让变式成为学习名著的主要方法,会让同学们的名著学习、老师的名著教学倍加轻松而愉悦。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中学。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教学“少教多学”策略与方法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089

猜你喜欢
鸣凤故事情节名著
外源硒对油菜硒积累及土壤硒残留的影响
Ab initio study of dynamical properties of U–Nb alloy melt∗
向死而生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新疆电影《真爱》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
以《全城高考》为例浅谈校园青春片的探索
妙解千字文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