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承站
【关键词】生命教育 目标 作品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54-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的目的是在培养学生语言素质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良好个性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目标和生命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载体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佳作,凝聚着作家对真善美的思考和追求。阅读教学能唤醒学生对生命的热爱,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良好方式。本文笔者就在实践经验基础上,论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开展。
一、确定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语文教材里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根据教材文本设置与生命教育相联系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活动在有的放矢过程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科普文、议论文、文言文中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科普说明文教会学生热爱自然界的飞禽鸟兽、花草树木,体会生命的可爱之处;议论文体现的是人生理想、做人与处世等智慧,能引导初中生思考人生价值,如何正确看待生命的意义;文言文是古人智慧的精华,学生通过文言文学习古人对生命的体验,能够汲取古人的生存智慧。如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三单元课文《花儿为什么这么红》,是一篇集科学性和文学性为一体的科普说明文。教师可以定位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在学生了解花儿鲜艳原因的基础上赏析文章的文学性,并且上升到人文角度,引导学生感悟自然界生命的可爱和美好,体现教学目标的深刻性。又如在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问与智慧》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初中生的个性特点选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在生命教育中掌握学习知识和为人处世的关系,使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学会在青春期如何学习和做人处事。再如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范仲淹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为此,这节课的教学应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为目标。
二、品读蕴涵生命教育的作品
针对语文教材中一篇篇文质兼美、有着生命教育价值资源的课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生命的智慧和价值。为此,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应首先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指导学生阅读作品时,向学生提供与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拉近学生和作品之间的距离,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转换角色进入教材文本,身临其境地感悟作者所处的环境,从而理解感悟作者的心灵世界及生命价值。如在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孟子二章》这篇文章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知人论世”的观点,教师可以介绍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分争的社会状况,以及孟子的政治学说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当学生处在作者怀才不遇的立场上时,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写作时的意图,明白作者“知人论世”的生命体验。再比如教学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小石潭记》这节课时,教师通过介绍柳宗元创作时仕途失意的背景,及在官场上经历的“二王八司马事件”,让学生换位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体验。
三、细嚼关于生命教育的字句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有着少年时期的困惑和烦恼。教师要抓住语文教材里一篇篇蕴涵生命内涵的哲理字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探讨对哲理字句的认识,从而获得生命智慧的启迪,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教师可以在班级里组织专题讨论会,针对文章中“从那一刻起,我应许自己,绝不辜负生命”这段文字分成几个小话题让学生讨论:1.在生命中如何看待顺境与逆境?2.如何证明自己生命的价值?3.生命如何渡过才有意义?学生可自主选择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讨论,学生理解这段文字所表达的生命个体独一无二的价值,无论一个人如何平凡,也要勇敢地面对生命中的各种挫折。
总之,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把生命教育落实到关心学生的情感、身心发展等方面,才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领悟生命的意义,实现其人生的价值。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