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韦林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演示 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38-02
物理知识大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基础之上,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物理的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不是很深,演示实验就成为物理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配合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向学生所做的示范性实验,由此说明或印证所讲授知识。通过演示实验,教师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使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直观而易于理解。
一、遵循演示实验原则,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一)操作要正确、规范
只有正确的操作才能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从而达到高效实验的目的。例如用温度计测量热水的温度时,教师要正确放置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持平;在电路的连接过程中教师必须断开开关,闭合开关前应先检查线路有无短路。教师的规范操作对学生而言是言传身教,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操作要简明、生动
如讲“照明电路”时,教师要把电源插头、闸刀开关、灯头、灯泡制成照明电路示教板,使演示线路结构一目了然。演示实验生动有趣也很重要,如演示分子间的作用力,可在两只乒乓球间夹上一段弹簧,球的外侧套上橡皮筋,平衡时,引力等于斥力;增大球距时,引力大于斥力;缩小球距时,引力小于斥力。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操作要有可见性和简易性
演示实验应便于学生观察,因此要不断改进或设计可见度高的演示仪器,也可采用其他手段,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在讲解“蒸发吸热”这一问题时,教师可用方座支架、小烧瓶、细玻璃管、有色水和小烧杯等组装成一个伽利略气体温度计,用它来演示蒸发吸热现象比直接用普通温度计演示现象更清晰、直观。另外,教师可以自己设计简单直观的演示来代替一些配套的物理仪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改进演示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
(一)改进演示器材,提高演示效果
在“光的色散现象”演示实验中,教材使用一个三棱镜,对光的颜色进行了分解,这个实验重复了1860年牛顿做的一个实验。其实我们也可以这样做这个实验:在有太阳光照射的地方,在一个透明容器里装入大半的水,把一个平面镜对着阳光斜插进水里,同样可以看到反射光是七种颜色。通过这两个实验的演示,学生就会有很深的感触。
(二)增加实验数量,加深认知感触
如学到液化现象时,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同时插入两个演示实验:一是拿出一瓶冰冻矿泉水,擦干瓶身,让学生观察为什么瓶身接着又有水珠渗出。二是同时加热两只盛有冷水的烧杯,取两块玻璃片,一片在火上烤热,另一片不烤。两片玻璃分别放在烧杯上片刻,待冷玻璃片上生成了明显的水珠时,热玻璃片上也没有水珠生成。实验后接着进行归纳、应用……这样,学生不仅清晰地形成了“液化”的概念,还能较容易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有关现象,在实验的帮助下进行一系列观察、思考、分析、归纳,让学生真正体验揭示自然界谜底的乐趣。实践证明,这样教学,学生能准确地对“雾”“露”以及早、晚池塘上方的“白气”等现象进行分析。
(三)借鉴前人演示方式,扩展与拓宽学生视野
教师在备课时可以上网收集相同的演示实验资料,借鉴前人优秀的演示实验,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如某教师在教学“液体的压强”演示实验时,他把一个矿泉水瓶装满水,在瓶身上不同高度处扎3个小孔,且大小均匀,学生发现水从小眼中喷出,最下面的小孔射得最远,说明射程与小眼高度有关,即液体的压强与高度有关。笔者在上课时受此启发,利用粗玻璃管来做演示。先将粗玻璃管一端封上橡皮膜,另一端塞上带玻璃支管的橡胶塞,中间用软橡胶管相连接,最末端与普通玻璃漏斗相接。向装置内分次加水,不断地排出气泡,直到水到达漏斗的处。用手握住玻璃漏斗下端,上、下移动,观察橡皮膜的变化。可以发现增大水面高度,橡皮膜向下凸起;减小水面高度,橡皮膜收缩。这个实验也说明了液体压强的大小取决于液面的高度,与液体质量、容器底面积、容器形状等无关。
三、充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优化演示实验效果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技术设备,如今在各中小学校中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