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金鹏
【摘 要】随着传播环境的发展变化,自媒体已经成为现代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但它有利也有弊,虽然时效极快,却又常常与真实、准确失之交臂,同时,海量的碎片化信息更是让受众无所适从。本文基于自媒体时代语境,探讨电视新闻如何更多更好地传播正能量,实现全面突围。
【关键词】自媒体 电视新闻 正向突围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加速转型,媒体的传播环境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以微博、QQ、微信、网络视频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发展迅猛,形成了“人人即媒体”的局面。
在此态势下,少数网络“大V”、幕后推手和水军在种种利益的驱使下,使各种猎奇事件、错乱信息、激进思潮和不当言论,以零门槛的方式登录网络,吸引不明真相的粉丝们纷纷围观、转发,不仅对是非标准和社会价值观造成了恶劣影响,更导致正义感、责任感和安全感一步步被蚕食。电视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如何应对这种来自网络的负能量,传递更多的真善美和正能量,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应对新媒体冲击,电视新闻的出路在于创新求变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了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2.0%;与此同时,手机网民规模快速扩张,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数量达到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了4379万人,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这些数据说明,自媒体、移动互联网等越来越成为受众接收信息的重要渠道,电视受众的分流已经不可避免,传统电视媒体所倡导的主流舆论正呈现引导力衰减的趋势,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如何让网民自发回到电视屏幕前?首要之策在于改变习惯和意识,也就是要让网民们在习惯上由“使用网络为主”向“使用电视为主”转变,在意识上由“相信网络”向“相信电视”转变。对于电视新闻从业者而言,就应当立足正面报道,拿出形式革命和内容创新的“杀手锏”来实现这一诉求。
先说形式革命,就是要改变语态,优化正面报道的方式和方法。CCTV副台长孙玉胜曾在《十年》一书中直言,中国电视新闻改革在理念上是从实验与电视观众新的“说话方式”开始的。比如,叙述的态度应该是真诚和平和的;叙述的内容应该是观众关心和真实的;叙述的技巧应该是有过程和有悬念的,叙述的效果应该是具有真实感和吸引力的……应当说,这些论述符合新闻规律,是电视正面报道形式革命的“法宝”,也与当前“走转改”活动的要求无缝契合。
再看内容创新,应该借鉴新媒体在内容组织上多元共生的“基因原理”,通过报道与报道的同源承接和异质互补,打造规模化、系列化和体系化的内容体系,形成热点话题的强大气场,吸引观众在不排斥的状态下自然接纳。内容创新离不开媒介框架,笔者比较赞同一种观点,就是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正面报道的重点在于做好发展报道。发展报道可一分为六,即经济发展报道、政治发展报道、文化发展报道、社会发展报道、环境发展报道和人的全面发展报道。把媒介框架内化为电视正面报道的目录单,不仅可以框定当下的报道重点,还可以发现哪些领域“报道过度”,或者哪些方面“报道不足”,以此为基础,进行报道资源的综合调控,确保跟得上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跟得上事件的发生发展,着力做好相应的平衡报道。
二、抓住关键环节,将正面报道做成吸引“眼球”的内容
正面报道,不在于选题和内容是否正面,而在于实际效果的正面与否。重大主题、重大活动、重大典型的报道,毫无疑问是正面报道,但同时,建设性的监督报道,由于促进了问题的解决,促进了党委政府工作的改进,促进了群众利益的维护和发展,有着一种正向效果,自然也应当被纳入到正面报道的范畴。
笔者认为,做精做优正面报道,需要把握“坚持理念”、“拓展平台”、“尊重规律”、“建立机制”四大关键词。
坚持理念:以正面报道为最核心的工作理念,以出新出彩的新闻报道赢得受众。以《安徽新闻联播》栏目为例,这个栏目所播发的本地新闻几乎百分之百是正面报道,但收视率并没有因此降低。央视索福瑞调查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这个栏目在全国35个中心城市的收视率一直都非常稳健,收视排名基本上都是位居前十;栏目在省内同时段的收视率也一直稳居前两位。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说明,正面报道是电视媒体最为可靠的一种操作路径,做精正面报道,不仅可以有效地引导舆论、“以正视听”,还能为电视新闻栏目开拓出更广阔的空间。
拓展平台:搭建多媒体、多部门、多频道、多工种联合作战的平台,打造融媒體优势,提升正面报道策划水平,实现立体化传播。比如,在重大宣传报道中,电视新闻媒体应加强对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由全台统一调度频道、栏目、网络电视台等各方面的资源,联合实施既协同一致又差异多元的节目策划和新闻行动,拓展正面报道的广度、深度和精度;电视媒体可以与腾讯、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展开视频合作,相互整合推介优质新闻资源,扩大线上线下的影响力;一些重点频道、重点栏目还可以借力网络开通微博、微信,与观众、听众在线上互动,拥有越来越多的粉丝。
尊重规律:就是要切实按照新闻规律办事,不做“假大空”的报道,多做“短实新”的报道。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力戒片面化,不能只讲成绩,而不讲问题,刻意回避矛盾;②避免“高大全”,不要刻画无所不能的人物形象,受众所需要的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而不是神;③杜绝摆拍痕迹,新闻主角的行为抑或语言,都要自然、真实,能够还原百姓的生活状态,具有生活气息;④保持报道平衡,合理配置各类题材,彰显主流媒体的责任感和公信力;⑤把握播出时机,比如在福布斯发布“中国税负指数全球第二”的信息时,就不宜播出“中国年财政收入将达到10万亿”的新闻;在股市下滑得最厉害的阶段,就不要播出“中国证券融资全球第一”的新闻……如果播了这些内容,除了会引起纳税人和股民的愤怒外,再也没有任何积极的、建设性的意义。
建立机制:构建科学高效、运行有序的工作机制,为正面报道的创新提质保驾护航。
(1)激励机制:引导、鼓励记者编辑多做超前策划,对相关的热点题材通盘考虑,构建体系化、系列化的报道格局,提升正面报道的思辨性和前瞻性,并准确反映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的演进规律和发展趋势,进一步彰显正面报道题材的张力。同时,细化落实激励政策,完善节目评价体系,坚持优稿优酬原则,激励采编人员多出精品力作。
(2)制约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让正面报道的操作路径有章可循,让员工的职业行为规范有序,让有偿新闻和虚假报道没有发布的载体。
(3)更正和道歉机制:电视媒体必须对虚假报道向公众做出道歉,这样才能进一步监督约束,降低假新闻的发布几率。建立更正和道歉机制,一要加强电视媒体的自律,二要积极动员受众举报揭发,假新闻一经查实,电视媒体应公开道歉并严惩相关责任人。如此坚持下去,假新闻必然会越来越少,真新闻、正能量相应会越来越多。
(4)应急反应机制:自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以来,全国电视新闻媒体,都在不断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做到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派出记者,第一时间打开直播窗口,把握话语主动权,防止流言散布,混淆视听。当前,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应急反应能力,仍要突出一个“快”字,全面加强高效运转的直播队伍建设,简化直播项目的审批流程,推进新闻直播的常态化。
(5)舆论监督机制: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现实生活并非处处都是“阳光雨露”,也会出现一些脱离群众路线、漠视群众利益的行为。对于此,电视新闻媒体千万不可“选择性失明”,应当根据舆情的变化和百姓的诉求,大胆地进行监督报道,曝光丑恶现象,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通过凝聚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正能量,真正促成问题解决。这种有着正向功能的监督报道,同样是出色的正面报道。
三、找准信息落点和情感落点,提升正面报道的传播力
某些网民曾戏言,电视屏幕上有不少所谓的正面报道,几乎“无人看、无人信、无人味”,号称为“三无产品”。这种说法虽然有失偏颇,但至少说明我们的正面报道由于片面追求“高大全”,而脱离了现实生活,比如:缺乏情感交流、新鲜故事和突发事件,报道的视角和手法还不够新颖,可信度和感染力还不够强,生活气息还不够浓等等。
因此,做好正面报道,电视新闻媒体仍需在以下方面发力:
1、进一步尊重新闻规律,让新闻价值回归本位,做到事实新、思想新、方法新,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要留有余地,只说七分话,留得三分待来年。比如,每年年初,中央都要出台一号文件,相应的工作还没正式部署,一些媒体就开始刊登了当地经验、成效之类的报道,工作的“前瞻性”体现得有点过头了;践行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刚一开始,部分媒体就开始大肆宣传各地区、各部门力戒各种不正之风,取得了辉煌成绩……凡此种种“立竿见影”的报道,不仅违背了新闻规律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直接暴露出记者浮虚不实的文风和作风,经不起任何检验。
2、进一步优化正面报道的选题布局,主动回应社会热点,引导形成和谐、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比如,就在全国受众关注网上刊发的外国小伙扶起跌倒大妈遭讹诈事件时,央视《新闻联播》没有盲目跟风,而是通过现场视频和采访目击证人,还原事实的真相,结果发现外国小伙不仅无证驾驶撞了大妈,还涉嫌在中国非法务工,孰是孰非一目了然。再如《安徽新闻联播》推出的全媒体新闻行动《平凡人·中国梦》,将镜头聚焦一个个“有情怀、有担当、有梦想”的平凡人,展现他们在圆梦路上的故事、冲突、坚持和坚守,让报道生发出令人感动的力量。这些报道匡扶了社会正义,充满了人性温暖,也对社会关切进行了正面的回应。
3、进一步提升正面报道的前瞻性,对一些苗头性的、倾向性的事物进行超前策划,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比如,各地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新探索、新启示,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就业、医保、养老等综合性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做好这样的报道,可以收到政府满意、百姓喜欢的良好传播效果。
4、进一步坚持群众路线、百姓视角,对时政活动、政策措施多作民生化的解读与勾联,让报道內容能够映射进现实里,锲入到生活中,并依托小切口讲述百姓故事,让底层意识和民间立场得以彰显。
5、进一步推进多媒体融合,实现线上线下双屏共振,为正面报道搭建更为宽广的传播平台,发出主流舆论的最强音。
结语
在自媒体和移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天,在信息碎片化传播的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媒体一定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从建构科学合理的正面报道机制入手,加强对各类报道资源的整合,又好又快地传播主流价值观,切实做好社会转型期的发展报道,营造砥砺士气、催人奋进的舆论氛围,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意志和全局发展,更好地回应百姓期待和社会关切,在实现正面报道全面突围的同时,将更多的正能量注入到推动国家富强、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事业中。□
参考文献
①陆小华:《再造传媒——传统媒体系统整合方略》[M].中信出版社,2002
②鲁兰洲,《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J].《新闻实践》,2012(3)
③雷霞,《微博舆论引导与危机防范研究》[J].《现代传播》,2013(10)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