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卫洪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98-01
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创造力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语文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运用语文教材,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挖掘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紧扣课文题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可以从题目入手,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有的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审题,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听潮》一课的教学为例,有的教师在审题时就告诉学生这是“听潮”,是用耳朵听潮水的声音。虽然这样分析没有错,但学生失去了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的机会,从而失去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契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从旧知识导入教学,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课文《观潮》,与《听潮》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同时思考问题:同样是写潮,为什么本文用“听潮”作为题目呢?学生经过思考发现,《观潮》发生的时间是在白天,而《听潮》是写作者在夜晚欣赏海潮,写出了一种听觉享受。通过发散式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听潮”中你想到了哪些相关的事物?从“潮”中你又想到了哪些与之相关联的事物?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收集学生的答案,并对这些结论进行适当地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抓住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要读懂一篇文章,除了深入地研究文本,还应注重对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挖掘重点词句所包含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孔乙己》一文中,最能体现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是“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在分析这个句子时,如果教师急于点明这是最能表现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在学生看来,穿长衫站着喝酒并不奇怪,教师抓住这一点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发散式提问具体化。比如,孔乙己穿的长衫与我们现在穿的长衫相同吗?孔乙己是哪个时代的人?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孔乙己生活的时代与他的形象相符吗?学生经过讨论,会得出多元化的理解。我们不要求学生的理解一致,但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孔乙己在当时是“另类”的。再如,孔乙己在买酒时付钱的动作,第一次用了“排”,第二次用了“摸”,形象地体现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孔乙己付钱的动作,学生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说:“‘排字写出孔乙己有钱。”有的学生说:“‘排字写出孔乙己是读书人,举止文雅。”有的学生说:“‘排字写出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摆阔气。”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让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得出学生认同的理解,即“排”字写出了孔乙己拮据且穷酸,从“排”到“摸”显示了孔乙己生活贫困。这样的训练方法给了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拓展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学习完一篇课文,有的老师认为已经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假如没有对课文进行拓展,就失去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的做法是:①拓展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了苏教版语文九年级课文《竞选州长》后,可以紧扣文章的结尾,提出问题:竞选州长的故事结束了吗?剩下的两位竞选候选人又将会怎样呢?从中可以看出美国的选举制度怎么样?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思维开阔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②拓展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比如,学习了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一文后,让学生思考问题:你觉得愚公的做法好吗?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解决类似的问题?这些问题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针对问题能够提出多种办法,如移民、开公路、架铁路等。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③拓展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学习了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三峡》后,学生认识了三峡,教师可提问学生:你知道三峡工程吗?如果你是开发三峡工程的主要人物,你会怎样开发、利用、管理、经营呢?这样的提问,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时应深入文本,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开拓学生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