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教学顺着学生的思维前行

2014-04-15 21:53:48戴国光
广西教育·A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对折长方形动手

戴国光

【关键词】《认识分数》 数学教学

发展思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92-01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应该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高效的运转中。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全面了解学生,深入钻研教材,把握知识的前后联系,还要灵活使用教材,引领学生积极思维,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下面以《认识分数》的教学为例,说明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

【课例】

本课例是笔者执教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这章内容中的“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的一个教学片段。在教学中,笔者对课文中的例2进行了调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请学生用相同的长方形纸折出分数。(有的学生左右对折,有的学生上下对折,有的学生沿着对角线折。)

师: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折分数,真了不起。现在我们认识了分数,你还想认识分数几分之一?

生1:我想认识分数。

生2:我想认识分数。

生3:我想认识分数。

……

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折出一个你想要的分数,并给它涂上颜色。

学生动手折纸,教师巡视、指导。

师:已经折好的同学相互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么折的。

学生相互交流。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用纸折出来的分数展示给大家看,并说说你是怎么折的。

生1:我先把长方形纸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最后打开,给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它就表示分数。

生2:我先把长方形纸左右对折两次,再上下对折,其中的一份是分数。

生3:我先把长方形纸折成一样大的三份,再上下对折,打开后其中的一份就是分数。

师:同学们开动脑筋,动手操作,折出了不同的分数,现在请你们把这些分数写下来。

学生写分数。

师:刚才我们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折出了不同的分数,现在我们来比一比这些分数的大小,谁来说一说?

生1:我认为分数比分数大。

生2:我认为分数比分数大。

师:同学们说的都正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1:我是从图上直接看出来的。

生2:因为它们都是用一样大的长方形纸折出来的分数,因此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的每一份就越小。

……

【思考】

一、找准学习“最近发展区”,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

分数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教学时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很重要,因为它是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学习的过渡。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在教学中,笔者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如从学生已经会折分数入手,通过提问学生“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引导学生继续折出分数,以此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为接下来学习“比较分数的大小”奠定基础。

二、提供探索的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笔者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折一折、画一画,动口说一说,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数学活动经验,丰富了思维过程。比如,笔者先让学生用长方形纸折出分数几分之几,再比较分数的大小,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提升了理性认识。

三、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个教学片段是在学生认识了分数二分之一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笔者没有按照教材的编排开展教学,而是让学生用相同的长方形纸动手折出分数和分数,然后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形成知识表象,进而感悟新知,自主构建知识,完成新知的学习。

教师的责任是以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智慧,盘活教材,巧妙设计教学,让教学顺着学生的思维前行,从而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责编 欧孔群)

猜你喜欢
对折长方形动手
我也来动手
我爱长方形
对折十次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童话世界(2019年17期)2019-07-04 15:15:42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动手演示找错因
平移、对折和旋转,一网打尽
长方形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