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鸿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是古代文学的结晶,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具有文化传承的重大意义,因此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了解我国古代丰富灿烂的文化,批判继承文化宝藏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教材如何推陈出新,文言文依然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也是适应当今课程改革的形势需要,具有现實意义的大课题。
文言文教学是中小学阶段教学的难点。学生对文言文往往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有的学生把文言文称作“第二外语”,这不能不说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悲哀。的确,就目前的社会状态而言,文言文已经失去了它所依存的语言环境。但文言文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的用法依然保留着文言的痕迹,所以不论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语言延续的角度,我们都不能放弃文言文,那么怎样才能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集中高效地展开文言文教学呢?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该特点也适用于文言文教学。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从我个人的实践来看,文言文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文言文课文的选择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由于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变迁等各方面的原因,古人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人的语言表达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要让刚进入中学的小学生领会文言文的内容,文言文课文的选择尤为重要,要选择一些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同时文言字词、句式等比较规范的经典性的文章,作为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两小儿辩日》、《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等,这一类文章的学习,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了解故事情节,熟悉文章内容及文章主旨),学习起来就比较的容易。再如我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就把语文和科学结合起来,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候,背景是树木、房屋、远山,此时的太阳显得大;中午太阳高高升起,背景是广阔浩瀚的天空,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同样的时间里,对于同样的面积,斜射比直射获得的热量少,所以早上感到凉快。
二、做好由古诗词到文言文的过渡、衔接
小学6年中,小学生很少接触文言文,但是小学生有大量的古诗词的积累,这就是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古诗词与文言文有很多相同、相通之处,作为语文老师,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联系。比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是“去、往”的意思,这种用法,在中学文言文中是很常见的;比如杜牧的《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坐”是“因为”的意思,而在中学文言文《晏子使楚》中的“坐盗”,“坐”是同样的意思。
三、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用图文并茂的教学媒体
十多岁的孩子,往往缺少理性的思维和抽象的认识,更多的是感性的思维。所以,抽象的文字,较难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而丰富的图画,有趣的影像,往往容易激发孩子求知的愿望。因此,在让学生接触文言文之初,语文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作用,通过连环画、flash动画等视频、音频的作用,让学生在看图画、听表演的过程中,了解文章内容。另外,适当地运用课本剧的改编、演出,也能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比如《乐羊子妻》、《两小儿辩日》等文章,让学生进行课堂表演,是非常适合的,学生在演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言文的熏陶。
四、抓住时机,相机而教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到文言文的地方还是很多的,成语、俗语等,都含有文言文的因素,如“三顾茅庐”、“不耻下问”、“舍生取义”、“时不我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实词虚词的用法、意动、倒装、通假等,都有所体现。另外,在一些大的活动中,文言文也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比如,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语文老师可以抓住这些时机,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引导。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语文老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多讲、多听、多读、多背。讲,就是把所学文言文的内容编成故事,通过讲故事,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听,就是通过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文言文正确的句读;读,可以通过学生自读、跟读等,培养学生的语感,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文章做到熟读;背,就是通过识记,让学生进行积累,从而逐步奠定学习较深文言文的基础。另外,语文老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