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水文科技发展回顾与思考

2014-04-15 21:10曾金凤
江西水利科技 2014年1期
关键词:赣州水文水资源

曾金凤

(江西省赣州市水文局,江西赣州341000)

水文科技工作是水文发展的前沿,是水文事业和水利科技的支撑和保障。长期以来,水文科技对赣州水文事业发展和水利科技进步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在历年的防汛抗旱、防灾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水工程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等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1 赣州水文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赣州水文科学技术发展随着水文、水利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取得了长足发展。主要表现:在水文测验、暴雨和洪水预测预报、水文计算和分析、河流和水库泥沙、水文水资源评价分析以及基础水文学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水文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和新技术在水文业务系统应用水平有较明显提高;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培训得到增强。

1.1 基础理论研究

“十五”以来,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赣州水文在水文循环、地表水、地下水、泥沙、水问题、洪水资源化及流域水量平衡及监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水文分析计算理论、联机实时洪水预报技术和流域水文模型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较好地满足了赣州市防洪减灾的科技需求。全市各大江河流域的水资源评价和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研究,站网评价与调整,江河湖库水文情势研究,以及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水文和水资源的影响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1.2 应用技术研究

伴随着水情分中心、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和中小河流治理、中小河流监测系统建设,赣州已建成水资源、水环境等种类齐全、分布基本合理的水文监测站网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水位、流量、降水量、泥沙、颗粒分析、水温、蒸发、水质、墒情、地下水、水生态和水文实验等监测项目。网络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水文行业,如VOIP语音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国家水文三级节点数据库、水环境监测信息数据库和水资源分析评价、水文分析计算、水文服务体系等水文数据库的建设;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水文缆道测流测沙自动控制仪、雨水情遥测终端(RTU)、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多参数现场测定仪等水文水质先进仪器设备的引进;水文预报技术、水质和泥沙模拟技术、水文分析与计算的不断深入与拓展,为水利、电力、交通、道路、城建和环境保护等工程建设提供水文设计数据和水文预报服务,为农业、林业和国土、饮用水安全整治规划等提供水文依据。

1.3 科技队伍建设

为适应水文科技的发展,全面提高赣州市水文队伍整体理论与技术应用水平,围绕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才三支队伍的建设,一方面通过科技研发平台,让科技人才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另一方面鼓励科技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提高综合素质。至2012年全市取得水文水资源论证资质证书有13人,取得水利行业计量认证内审员证的有6人。从事水环境监测与管理、水资源论证技术人员40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7人、中级技术职称37人,硕士研究生11人,中、高级职称人员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7%,本科以上学历占技术人员的31.3%。

1.4 科技成果

“十五”以来,赣州水文围绕防汛抗旱、水文水资源特性以及生态环境污染等水问题,在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创新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完成江西省水利重大科技项目“八境湖水环境演变与保护措施研究”、“东江源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研究”等十几项科研项目,其中“智能水文缆道流量泥沙测定系统”获得江西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制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遥测终端)获江西省赣鄱科技奖,研制开发的缆道信号发射器获国家新型实用专利,LXD—1数字水文缆道控制装置和YDT—1数据遥测终端获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产品享誉省内外。

此外,赣州市水文局还积极开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水资源分析评价,水文分析计算,工程测量,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监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水文情报预报,水质监(检)测与评价,水文仪器维护维修等多领域的对外科技咨询服务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赣州水文在推动水文科技发展上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不能适应与满足新时期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文工作的新要求,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或其它行业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水文科技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比较薄弱

水文基础研究是支撑水文事业健康、稳步、持续发展的基础。当前,赣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对水文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和新要求。但整体上,赣州水文基础研究仍显薄弱,在服务能力上还显得较为被动。主要表现在水文预测预报理论与方法研究还需加强,中小流域和山洪的预测预报、站队结合及测验方式,现代条件下的水利工程防洪调度等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变化条件下水文、泥沙、水污染、水资源变化规律研究还需加强;关于城市、干旱地区水文问题研究尚未有效开展;关于生态系统中的水问题研究刚刚起步;水文实验站亟待恢复与加强;水信息服务手段相对落后,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薄弱。

2.2 科研质量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赣州水文观测始于1923年,扬子江技术委员会在赣县设立降水量观测站。期间收集了大量的水文、水质资料,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转换为可用的成果,表现为监测成果多,分析研究少;简单分析多,机理研究少;统计计算的多,运用模型少;编写报告多,正式出版少;成果产出多,成体系、有影响的成果少。其次是研究深度不够,对一些关系赣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水文技术问题如洪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的研究缺乏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入技术分析。再者,水文职工的理论知识基础薄弱,使研究领域较窄,研究深度偏浅,水文科技发展缺乏后劲。如何将水文资料综合利用,将水文数据转化成指导生产的实现成果是赣州水文科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3 水文现行单位体制不能有力促进水文科技发展

水文系统参公体制下对水文科技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一是不聘评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也不能报考有关执业资格证书;二是管理体制不顺,科技项目不同于生产项目,科研人才有其特殊性,现有人才管理体制不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项目管理制度不利于保证科研成果产出的质量、科学研究的持续性和继承性;三通过公务员考试录用的工作人员虽然综合素质高,但考试成绩不能反映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四是对外技术服务市场化不足,相应的市场科技服务较少,制约了水文科技服务社会的支撑作用;五是水文职工对水文相关行业的业务和环境政策了解少,导致在水文宏观环境的研究上思想相对保守,观点相对守旧,在技术业务的研究上创新理念不突出。

2.4 科研经费投入少,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

水文科研经费投入渠道少、投入量不足制约了水文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近年来,赣州水文局通过不同渠道争取了一些科研经费,开展了相关科研工作,但是水文科技经费总体投入不足,科研项目申请和投入渠道单一,主要来自省水利厅和省科技厅。水利部、国家级项目几乎没有。单项项目经费少,保障程度不高,使一些亟需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基础研究、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工作不能有效、及时地开展,与水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公益性地位很不相称。

2.5 水文科技人才缺乏,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尚不完备

赣州水文科研力量相对分散,科技人才特别是学术领军人物、科技带头人尤其缺乏,尚未形成稳定的科研梯队,没有固定的科研机构。与水文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交流合作不够活跃,难以在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和关键技术上形成合力。而社会力量或非水文专业的科技人员对水文知识知之甚少,联合开发水文科技项目难度较大[1]。

3 赣州水文科技发展的重点与对策

3.1 科技发展重点

结合赣州山区、源头、流域特点、水文特性与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要求,建议从防洪抗旱、水文生态、水资源管理及水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水文循环转化机理与规律研究,促进赣州水文事业发展。

3.1.1 提升水文预测预报水平

赣南是一个河流密布、水库电站众多,以暴雨洪水为主要自然灾害的地区。防汛是历任地方政府领导密切关注的头等大事。而水文信息是防汛抗旱科学决策的前提和依据,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特别是在紧要关头和非常时刻,及时准确的防汛水文信息,就是“救命信息”,比什么都重要。因此,有必要结合中小河流治理,加强气候变化、水利工程调度和调蓄等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洪水预报研究,提高预报的精度和预见期,提高防汛抗旱的服务水平,支撑防洪减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1.2 探索精兵高效的水文测报模式

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已全面铺开,水位站、雨量站、水文站点多面广,交通不便,运行维护管理费用和人员都面临新考验。这也意味着必须转变现有测站管理模式和水文测验方式。积极探索精兵高效的水文测报模式,以缓解测站点多面广带来的人员紧张、测验工作量大、测验资料要求高的问题。为此,应当结合大规模站网建设,加强监测站网优化布设、监测手段改进研究,促进先进监测技术、设备引进与研发,提高水文监测自动化、信息化、减量化。

3.1.3 加强水资源监测与评价

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 [2012]21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的正式出台,赣南地区作为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国家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将迈入产业结构转型与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时期。在此过程中,城镇化集聚发展可能带来污染物排放迅速增加,矿产开发活动与制造业生产过程对水环境的扰动日益强烈,从而可能导致部分水体受到污染、水源地水质超标、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出现。因此,加强水资源监测与评价工作不仅关系全局,关乎民生,也是苏区振兴发展中收获“金山银山”的同时,保护好绿水青山的有效手段。

因此,应结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加强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监测、水资源供用耗排监测、水资源评价、水质水量联合评价等研究,支持地方水利部门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

3.1.4 加强水文应急监测能力研究

针对日益频发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如泥石流和中小河流暴雨洪水,准确及时的雨水情、水质信息则是突发性事件调查处置的关键点。为此,应结合最新信息化技术发展,加强3S技术、物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在水文中的应用,提高水文信息化水平;应加强对暴雨洪水和重大旱情形成的科学研究,及时做好突发公共水事件的影响评估工作,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3.1.5 加强生态水文学的研究

《若干意见》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需要生态水文的技术支撑,因此,加强生态水文学的研究刻不容缓。

赣南是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历史最悠久、流失强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尤其是近年来脐橙的大规模种植,成为我国最大的脐橙主产区。诸如此类的大规模果树种植开发以及人工林地的建设大大改变了区域原本的植被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到流域的降雨径流关系,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区域暴雨洪水过程、水资源演变及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并涉及区域防洪、水资源管理及生态建设。同时,未来气候变化也可能对赣南地区的植被生长与生态格局产生影响等。要科学回答这些可能发生的问题,需要结合水环境和生态保护,加强水环境与水生态演变规律的研究,掌握该地区变化环境下的流域生态水文机制,才可能对流域防洪体系建设、水生态资源管理、生态系统保护、生态建设、生态补偿机制进行科学指导。

3.1.6 建立健全水文信息服务体系

水文信息是重要的公共资源,既要服务政府决策,也要面向社会公众,建立健全以政府及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水文信息服务体系势在必行。一是利用公共电信资源,建设和完善省、市、县三级水文信息计算机网络系统;二是建立面向社会的互联网水文信息共享系统,使水文信息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三是建成水资源预测预报及评价分析、水资源公报编制管理和水文分析计算等业务应用子系统,为全市水资源配置网络提供水文信息服务;四是搭建水文信息服务平台,对现有的水文信息进一步深加工,以通俗易懂、直观形象的方式提供丰富的水文信息产品,方便社会公众查询水文信息。从根本上改变水文信息服务面狭窄和手段单一的问题,提高公众对水文的认知,提升水文为社会服务的水平。

3.2 水文科技发展对策[2]

3.2.1 打造科技合作交流平台,积极营造科研氛围

水文科技等工作不能闷着头干,还要有经常交流的氛围,要以开放的思路、包容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开展与省、市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与水利及社会各行业的工作交流和沟通。鼓励并组织职工积极参与各级单位举办的学术交流、技术研讨会,促使职工开拓视野,寻求提高和促进做好水文技术工作的思路与方法,交流借鉴开展水文科研与创新工作的经验与心得,学习了解当前水文发展的前沿理念与动态,激励和引导他们在技术创新、业务拓展、能力提升等方面有所悟、有所思的基础上更有所为。

3.2.2 注重科普知识宣传,进一步宣传提升水文社会知名度

科技工作不单纯地指科研项目,科技工作还包括水文科普知识的宣传、科技推广、新技术的引进、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因此,加强水文科普知识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水文行业、水文相关知识,也是水文科技的一项重要工作。开展涵盖防汛测报、水资源管理、工程项目建设、测验资料整理等方面的水文科普知识普及宣传,为职工快速全面了解水文工作相关业务及部门科室的协作沟通提供便利,为社会力量或非水文专业的科技人员了解和撑握水文知识、联合开发水文科技项目打下基础。

3.2.3 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

继续争取省科技厅、省水利厅、省水文局对赣州水文科技的支持。同时,积极增加项目储备,争取水利部、省水利厅水资源费项目、公益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水利部948计划、科技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项项目以及关于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有关项目,积极拓宽科研经费渠道。

科研经费使用要有着重点,适用性强的重点科研项目优先安排计划和资金,每年重点解决几个主要问题。建立“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奖励基金”,奖励在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水文技术人员。这对保持水文技术骨干队伍的相对稳定,保证水文科研人员悉心钻研业务,提高创新能力和研究成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加大水文科技投入力度,并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是促进水文科技发展的最基本保证。

3.2.4 多措并举,加强科技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体系中队伍建设是核心。当前在激励和尊重个体创新价值和积极性的同时,需要培养研究的群体和团队。科研工作需要不断探索、存在一定风险、创新成果需长期积累和群体协作,适度集中力量。因此,通过项目带动、岗位培训、技术交流、派出进修培训和扩大交流合作、提升学历层次等形式提高科技人员的科研素养。此外,水文工作的特殊性,决定水文职工工作地点相对分散,汛期工作繁忙,枯水期相对轻松。建议在枯水期集中测站、机关理论扎实、技术较强的同志,按照这一年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或赣州水文局安排的课题,开展科研攻关,发挥团队的力量攻克难题并提升科技人员整体素质。

[1] 李云鹏.关于水文科技创新战略的思考[J].河北水利,2008(12).

[2]李彦如,张彦增.衡水水文科技工作回顾与展望[J].水文科技与发展,2009(6):129-130.

猜你喜欢
赣州水文水资源
赣州城市中央公园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珍惜水资源 保护水环境
水文
水文水资源管理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赣州就业扶贫“251”模式成榜样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赣州:“1+100”为青年办实事 做青年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