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书杰 严隽陶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437)
由小儿推拿特定穴探讨人体经络发育
马书杰 严隽陶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437)
小儿推拿是中医推拿的一个分支,所用穴位一部分是小儿推拿特定穴。小儿推拿特定穴不同于经络系统中的穴位,亦不同于经外奇穴,如其中六腑穴的定位、穴性、功用效能与手少阴心经前臂段(少海-神门)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引发笔者对经络发育问题进行思考。推测伴随着小儿的生长发育,经络也逐渐成熟,功能得以完善。根据现代人体发育学推测,作为人体固有调控系统的经络,也必定有一个发育过程。
小儿推拿 特定穴 经络发育
古有云“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可见经络系统在中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刺激人体腧穴,能够调整脏腑功能,治疗疾病。小儿推拿是传统中医推拿的一个重要分支,小儿推拿中许多穴位虽然名称与腧穴(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不同,但定位相同,一些小儿推拿特定穴的主治作用与腧穴有一定的联系,但也有超过一半的小儿推拿特定穴主治作用却与腧穴没有关联[1]。下面来探讨一下小儿推拿特定穴的特点及小儿六腑穴与心手少阴之脉的少海-神门诸穴有无相关性。
1.1 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形成杨甲三的《针灸腧穴学》中曾提出“针灸、按摩医疗实践,是腧穴概念形成的本源”,“气、血、脉概念的形成,是腧穴名称出现的基础”,这同样适用于小儿推拿穴位的形成[2]。小儿推拿的穴位一部分借助于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一部分是由作为诊断或煅、灸、贴等临床治疗的部位或穴位发展而来,另一部分则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小儿推拿特有的特定穴[3-4]。在《黄帝内经》与《针灸甲乙经》中均详细记载了有关“尺肤脉”的内容,这对小儿推拿中特定穴的形成和发展亦有着巨大的贡献[5]。关于特定穴的形成,目前在推拿界研究还比较少,袁洪仁[6]认为与古代相术有关,他认为《小儿按摩经》中的“面部五位歌”、“面部五位图”、“命门部位歌”是相面术的内容,小儿“三关”络脉诊法、“手面图”诊法是相手术的内容。关于特定穴的形成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1.2 小儿推拿特定穴的特点小儿推拿特定穴具有以下3方面的特点:一是小儿推拿特定穴位不但有“肌肉纹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如孔穴的点状穴位,还有线状穴位(如三关、六腑)和面状穴位(如腹、板门);二是小儿推拿特定穴大多分布于头面和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尤其是双手),胸背部则较少;三是与十四经穴不同,小儿推拿特定穴没有线路相连成经络系统[7]。小儿推拿特定穴的特点可能与以下3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与小儿推拿的主要操作手法有关,因此穴位不仅有点状,还有线状和面状;二是与小儿推拿方法多要直接接触皮肤有关,因而多分布于头面和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之裸露部位,便于取穴和操作;三是与直接来源于实践有关,故其穴位的归经和属性仍是初步的,尚未连贯成系统[7]。
2.1 小儿六腑穴定位:六腑穴的定位,历史上有不同的看法,如《幼科推拿秘书》曰:“六腑穴,在膀之下,上对三关”[8];《万育仙书》曰:“六腑,在小指边”;另有曲泽至大陵之说。但金义成主编的《小儿推拿》认为:六腑穴,是指前臂尺侧缘,阴池(神门)至斗肘(少海)成一直线[9]。穴性:小儿推拿的功效是通过手法作用于穴位而产生的,不同的操作手法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小儿推拿的穴位,本身具有不同的特性,对于六腑穴的穴性,《推拿代药赋》曰:“寒热温平药之四性,推拿揉掐性与药同……推下六腑,替来滑石羚羊。”《厘正按摩要术》曰:“退六腑法,法主凉,病热者用之。”《幼科铁镜》曰:“男左手直骨正面为六腑,属血分,退下而血行阴动,故为寒为凉……”可见,自古都认为六腑穴性寒凉,属血分,而今更是小儿推拿退热的要穴。功效主治:对于六腑的功用,古人多有记载,如《幼科推拿秘书》曰:“属凉,专治脏腑热,大便结,遍身潮热,人事昏沉,三焦火病。”[8]《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曰:“六腑专治脏腑热,遍身潮热大便结,人事昏沉总可推,去病犹如汤泼雪”,又曰:“退下六腑,凉为除烦”等。先人认为退六腑能清热除烦、凉血解毒,对温病邪入营血,脏腑郁热积滞,壮热烦渴、汗多便秘等实热证均可应用[9]。现代研究亦表明,退六腑有明显的降低体温的作用。另外,小儿六腑穴的操作一般为直推法,即用拇指面、中指面自斗肘推向阴池(神门),约300次,或推至该处皮肤发凉为度。称退六腑或推六腑。
2.2 心经以及心经穴位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穴“心手少阴之脉……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心经此段循行,恰与六腑穴相合,心经穴位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亦在此分布。心经经脉病候:为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少海为合穴,主治心痛、腋胁痛、肘臂挛痛麻木、手颤。灵道为经穴,主治心痛、心悸、暴喑、舌强不语。通里为络穴,主治心悸怔忡、暴喑、舌强不语。阴郄为郄穴,主治心痛惊悸、吐血衄血、骨蒸盗汗、暴喑。神门为输穴、原穴,主治心痛心烦、惊悸、失眠健忘、痴呆癫狂、掌中热、吐血衄血等[10]。
2.3 小儿六腑穴与心经关系提出的疑问手少阴之脉的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虽也有退热之功效,然所治热病多为虚热,与六腑所治脏腑实热迥异。徐宗礼认为小儿与成人的经络气血没有本质的不同,只要根据年龄大小相应地调整推拿次数,小儿推拿同样适用于成人。但是通过上文的比较,小儿推拿特定穴六腑,虽然定位于十四正经的心手少阴之脉上,然而,其作用却没有与心脉及其分布的穴位的相同之处,而且临床在成人推拿领域很少应用小儿推拿穴位,其观点难以得到认同。六腑穴与手少阴心经之前臂循行线有一定程度的重合,而临床应用中退热效果显著,是因为小儿经络未发育成熟,小儿推拿特定穴在经络未盛时暂代其职,还是通过心与小肠相表里的关系,通过手法作用于心经,刺激了小肠泌别清浊,使热随二便而去?若是前者,那么小儿推拿特定穴与成人的经络之间有着怎样的发育过程?若是后者,那六腑穴与手少阴心经又有怎样的联系?在小儿推拿日益盛行的今天,探究小儿推拿的作用机理,阐明小儿推拿作用途径已经刻不容缓。
胎儿在母腹中时“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出生之后“脏腑柔弱,全而未壮”,易于患病。小儿推拿对于多种小儿疾患的效果如影随形,又易于被患儿接受,被诸多医家所推崇。小儿推拿的对象是6岁以下的小儿,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小儿特定穴虽不在经脉循行线上,但亦多分布在经气相对活跃的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尤其是古人所说的“小儿百脉汇于两掌”的手掌和手背部位,这些特定穴对于手法等外界刺激的感觉比较敏感,易于接收并传递这些治疗信息至体内有关脏腑,从而发挥治病防病作用。然而当小儿生长到一定阶段,小儿推拿特定穴的效果逐渐减弱,此时取穴逐渐转向十四经及经外奇穴。《内经》有云:“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如此重要的地位,在小儿却不以经络及其经穴为主穴进行推拿,而要等小儿达到一定年龄之后才选用经络穴位,是何道理?那么,是不是有一种可能,就是小儿的经络系统尚未完善,仍处于发育阶段,其作用并不像成人那样明确,而伴随着小儿的生长发育,经络也逐渐成熟,功能得以完善,此时的经络,才真正发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
根据现代人体发育学,小儿从初生到成人,有一个发育过程。发育一词来源于英语“development”,“development”本身的含义是“内在隐藏着的东西逐渐显露出来的过程”(gradual unfolding)。体格的增大,反映了量的变化,而质的变化称之为发育。现代发育学认为人体的发育是个体内在的、固有的、潜在的功能随时间的变化逐渐表现出其相应的特征的过程,也指包含成长在内的到达成熟的过程,是量变和质变的过程[11]。个体的发育包括感知、运动的发育,语言、心理的发育,神经、反射的发育等。那么不难推测出,作为人体固有调控系统的经络,也必定有一个发育过程。关于经络发育,国内已有学者研究。张维波[12]认为,经络是组织液的低流阻通道,他提出经络在胚胎期发育的假说,即人体胚胎在第3周才开始形成血管,而这之前,胚胎的营养布输和代谢物的排出全部是通过细胞间隙中的扩散完成的,此时的细胞间隙就是最原始的经络。但此时淋巴系统还没有形成,这时的组织间隙充当着淋巴管的角色,将多余的组织液回收进血液。到了第5周末,淋巴系统形成,这时的组织间隙在长期的“冲刷”下,已经成了相对固定的网络,就是后来的经络系统,它在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形成之后,仍然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蔺云桂[13]认为,经络的形成是促使胚胎发育的关键环节,人初生之时,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经络循环,但并不完善,某些经络也还不够发达,特别是有些脏腑的经和气,还在逐步的形成之中,因此人的成熟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发育过程,要发育到14~16岁,在脏腑的经和气发展到强盛时,经络完全通达之后,人才进入成熟阶段。
目前,对于经络发育的问题国内外研究甚少,应用现代科技手段,透过现象看本质,发掘出经络从发生到成熟的过程,完善经络理论,是目前经络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1]金喜宏,陈志伟,房敏.论小儿推拿特定穴的演进与小儿推拿病谱变化的关系.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5):32
[2]杨甲三.针灸腧穴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
[3]于娟.中医小儿推拿穴位初探.中医文献杂志,2009(1):3
[4]李燕宁,杨配力,于海燕.小儿推拿的学术争鸣.中医文献杂志,2008(1):28
[5]王晓宇,赵毅,姚斐秦.浅谈生物全息理论在小儿推拿中的应用.医学信息,2011(2):766
[6]袁洪仁.论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形成和配伍施术.按摩与导引,2002,18(6):16
[7]丁季峰.推拿大成.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42 [8]骆如龙.幼科推拿秘书.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40
[9]金义成.小儿推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130
[10]沈雪勇.经络腧穴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95
[11]江钟立.人体发育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1
[12]张维波.经络是水通道.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206
[13]蔺云桂.经络图解.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07
编辑:华由王沁凯
R224.1文献识别码A
1672-397X(2014)03-0011-03
马书杰(1986-),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推拿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严隽陶,doctoryjt@sohu.com
201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