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岩 韩 帅
(吉林建筑大学文法学院,长春 130118)
职业生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一个人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集合.对于生涯一词有诸多解释,目前较为适用的是美国生涯理论专家萨珀的观点:“生涯”是生活里各种事件的方向,一个人一生中有各种职业和生涯角色,并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职业生涯困惑是指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由于工作压力以及自身等内外部因素,个体对职业发展感到迷茫,对工作前景缺乏信心,工作中缺乏热情、工作压力巨大等一系列消极的情绪和心态所带来的职业生涯担忧问题.基于高校竞争压力大及其职业特点,教师群体常会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感到迷茫,觉得工作乏味,出现职业倦怠情绪,而压力过大,通常会导致心理的压抑、怨愤和对生活的不满,工作满意度的降低,教学效能感低下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影响其自身的发展以及教学工作的进行.
现代大学竞争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教师作为施教的主体常常会由于内外部的压力对工作、同事、学生产生冷漠等消极情绪,同时再加上同事关系复杂,教师有时无法恰当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特别是人际关系,渐渐对工作丧失热情.工作上表现为教师只是硬性的为了工作而工作,对于讲授的内容和方式缺少创新与激情,对工作缺少热爱.调查研究显示,四十到五十岁之间的女性教师群体情感枯竭的状态尤为明显,对工作越来越缺少兴致,积极性与热情度相对于年轻的教师群体下降30%;同时与同事关系冷漠,不愿交往,对集体活动不积极;对学生情感疏离状态主要表现在在课堂上只是单纯的灌输知识,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课下不参与学生的讨论,不关心学生的情感、生活状态问题,与学生完全疏离.
工作满意度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产生的正向和愉快的情绪,工作满意度的提高能够促进员工工作任务的完成,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教师作为知识型员工对实现自身的价值有着较高期望,一旦自己的付出与组织的回馈不相等,就会产生低落的情绪,从而影响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降低.
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领域中,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长期的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对工作中的挫折而经历的一种身心衰竭、人格解体和缺乏成就感的状态[1].高校教师工作在有压力的情景中,常常会感到身心疲劳,持续的无力感以及与他人相处中的各种矛盾、冲突,更是其挫折感加剧的根源,在认知、行为及情绪上都会表现出筋疲力尽、无精打采等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
教师职业是一种高压力的职业,这种职业压力正是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之一,职业压力越大,职业倦怠情绪越高,特别是一些女性教师群体既要面对如何更好地处理家庭与事业之间关系问题,在关注学生群体身心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自身的发展,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要完成一定量的科研任务.教师深感工作繁重且压力较大.长期的高压工作以及与他人不和谐的关系、矛盾都会使教师群体职业倦怠情绪高涨,尤其对于高校的老教师来说,学校的各项课外活动参与较少,对于学校和自身的发展前景缺少关注度,经常用“累”、“忙”作为工作的口头禅,这里“累”的含义包含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疲惫,长此以往,教师群体表现出情绪易躁,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工作态度消极等职业倦怠的不良状态.
教师是公认的压力指数较大的职业,工作负荷重,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在课后批改作业,准备教案.教学方面,高校经常会规定一些教学科研的考核量化指标,竞争尤为激烈.从工作对象上来看,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具有不同个性与意识,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的学生群体,学生群体心理、情感等各个方面都比较复杂,特别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在情感和精力上花费较大的时间.同时高校缺少独特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教师常常感到没有归属感;学校开展的活动针对性不强,教师几乎参与不到其中;缺少关注教师群体心理状况的机制与机构,从而影响身心的调节及情绪的释放.以上均是由于教师这一工作性质所产生的职业生涯忧郁的原因.
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前景有着明确的规划与期望,渴望充分实现自身价值,个人效能最大化,但高校竞争激烈,同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个人的目标常常会和组织的目标不一致,教师的潜能和自我效能不能充分发挥或抱负遭遇种种阻碍,就会使其产生情绪衰竭的状态,迷惘压抑,尤其是对于自身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的教师来说,不能做好自身压力的释放,更易产生职业生涯困惑的现象.
高校教师是拥有高成就需求群体,具有事业心强、自尊心强、喜欢挑战性的工作以及渴望将事情做到完美等心理特点,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应充分重视并努力为教师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尊重教师的个性与人格,为其布置具有挑战性但可以通过努力而完成的工作;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对其业绩及时进行评价与反馈,不断地给予关怀和鼓励;制定民主平等的管理制度,为教师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支持,使教师感受到领导的尊重及自身成长的愉悦,从而激发工作热情和信心,增强参与感、被信任感及成就感.
EAP计划是由组织为其成员设立的一项系统的、长期的援助计划和福利计划.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成员的专业指导、咨询和培训,帮助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以维护员工的心理健康,提高工作绩效[2].高校可引进该项目,用以帮助解决教师职业生涯忧郁产生的心理消极状况.该计划主要包括压力管理、情绪调控以及人际关系技巧训练等.高校可组织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项目,时刻接受存在心理困惑与障碍的教师的咨询,为其提供专业的解决方式,同时也可对受到心理问题困扰的教师提供咨询热线、网上咨询、团体辅导及个人面询等,通过这些人性化的方式建立教师的心理防御屏障,从而更好地面对职业生涯忧郁带来的困扰.
实证研究发现,人际关系压力是教师的重要压力来源,对职业生涯忧郁具有重要影响.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在课下与其他的同事沟通较少,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和不协调.教师群体是知识型的群体,对精神需求要求较高,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工作是一项独立性较强的工作,同时也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沟通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从高校层面来说,学校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沟通平台,提供畅通的沟通渠道,注重倾听教师的需求与声音,使上下沟通顺畅,信息不闭塞;从教师层面来说,要学会与领导、同事、学生及时沟通,理解他人的同时也让别人了解自己,积极同他人进行互动交流,释放自身压力,达到良好心态.
职业生涯咨询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能促进职业生涯的健康良性发展,对于教师群体来说,寻求职业生涯咨询可以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与瓶颈,定期的职业生涯匹配也有助于避开职业生涯瓶颈等症状.通过职业生涯咨询,教师群体可清晰地阐释什么是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满意的和值得的,然后去做他们愿意做的,这种价值明确的过程有助于从个人角度去关注所需,而不是单纯的从特定工作利益等外部因素的角度.通过职业生涯咨询,可有效地避免陷入职业发展前景迷茫的心理状态,是避免职业生涯忧郁的良好手段之一.
首先,教师本身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教授的学科,这样才能对工作充满热情,以积极的心态去处理遇到的问题和周围的关系;其次,增强效能感,效能感较高的教师相信自己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成才,因此就会投入较大的精力来工作;最后,坚定个人的职业理想,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加强对本职工作的愉悦感,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通过人格魅力的影响,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这样教师会感受到职业的神圣感与道德意义.
针对职业生涯忧郁,教师可以尝试通过转移自身的注意力从而分散压力,发展外部兴趣释放自己的情绪.在工作之余,多参加健身运动、户外运动,通过身体锻炼来缓解压力,适当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放松自己,与他人充分沟通交流,传递愉悦的心情;倾听别人的工作经验和感受,当受到压力等情绪威胁时,可以和朋友交谈倾诉、出门旅游,也可以找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来消散倦怠情绪,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外部兴趣;运用科学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例如,转移——愤怒的时候,尽量把注意力转移在其他的事情上;同理心——设身处地的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升华——把愤怒、冲动等消极情绪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3].通过这些科学的方法不断地克服职业生涯忧郁的影响,达到健康、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
教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但由于压力大,极易产生职业生涯忧郁,影响身心健康和工作发展.对于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忧郁应从组织和教师两方面入手,采取诸如提供员工帮助计划、重视内外部沟通等方式;同时,高校教师自身也要注重培养广泛的兴趣,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以此来缓解职业生涯困惑带来的负面情绪.
[1]伍文娟.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2,60(1):141-142.
[2]兰惠敏.关于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12(5):143-145.
[3]李会霞.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J].教育与管理,2004(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