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说成语“病入膏肓”

2014-04-15 06:20刘琪李如辉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素问成语医学

★ 刘琪 李如辉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成语部分来源于医学,从医学的角度重新来解读成语,就相当于在文化的世界里推开另外一扇医学的窗,我们必然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化气息——带有一缕医学文化的清香。本文试就“病入膏肓”作一医学解读。

1 典故之所出

成语“病入膏肓”最早出于2000多年前的《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俱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谓春秋战国晋侯景公积虑成疾,听闻邻国秦有一位叫医缓的名医,医术精湛,有妙手回春之效,便派使者到秦国求医,秦桓公遂下令医缓速速前去替晋景公诊治。医缓在去晋国的路上,景公有一晚做梦,梦见自己得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孩,其中一个说:“医缓赫赫有名,肯定能降伏我们,我们该往哪儿逃躲呢?”另一个说:“我们就逃到肓之上,膏之下的地方,在那个地方他就奈何不了我们了!”医缓到来,经过一番详细诊治,对景公说:“你的病治不好了,已无力回天!病邪已经居于肓之上,膏之下,病入膏肓,那是个汤药、针刺、艾灸都达不到的地方,回天乏术。”景公听后赞叹道:“你真乃神医啊!”赏赐厚礼给医缓并让他回国了,不久景公便去世了。这个典故便是成语“病入膏肓”的产生来源,虽然稍微带有点传奇色彩,但却引人入胜,“病入膏肓”的内涵也清晰地跃然纸上。自此,“病入膏肓”、“膏肓之疾”、“膏肓之变”则用来指代疾病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或事态严重到无法挽救的地步。前者,如《灵素节注类编·卷七·诸积病证·伏梁》云:“然所谓病入膏肓,其危重亦可想见矣。”后者,如《备急千金要方·卷一诸论·论大医精诚第二》之以违背医学伦理道德之“……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为“医人之膏肓”。

2 医学之所论

在《黄帝内经》并不见有膏肓合称之用例,单独应用者则有“高(膏)”、“肓”、“肓膜”、“膈肓”等。

就“膏”而言,《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素问经注节解·卷之一》注云:“膏粱者,肥甘物也。”又《素问·五脏生成篇》云:“白如豕膏者生。”可见,“膏”在《黄帝内经》指滋腻肥脂之食物或人体组织。正如《说文解字》释“膏”所云:“肥,人脂。”“凝者曰脂,释者曰膏。”[1]“释”即溶化的意思,“膏”就是溶化的油脂。

就“肓”而言,《灵枢·营卫生会》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薰于肓膜,散于胸腹。”《素问·腹中论》云:“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素问·奇病论》云:“帝曰: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素问·刺禁论》云:“膈肓之上,中有父母。”《灵枢·四时气》云:“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冲肝,散于肓。”《说文解字》释“肓”为“心下膈上”。

膏肓合称在中医典籍中最早大致出现在唐代。《千金翼方·卷第十六·中风上》云:“八风十二痹……或如锥刀所刺,行人皮肤中无有常处,久久不治,入人五脏,或在心下,或在膏肓。”《千金翼方·卷第十六》云:“江南恶气,在人心下,或在膏肓。”

目前,中医学术界多趋向于认为,“膏肓”指古代医学上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2]。这种理解认为:“心为君主之官”,病入膏肓,表明邪气即将侵凌心脏,到达病重难治、无力回天的阶段。

但实际上,对于膏肓的解剖部位以及具体所指之组织器官,中医历来未曾明确。如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素问·刺禁论》“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云:“心下膈上为肓。心为阳,父也;肺为阴,母也。肺主气,心主血,共荣卫于一身,故为父母。”以心肺为膏肓。明·李梴则以肺间为膏肓,《医学入门·卷四·杂病分类·内伤类》云:“痨虫须分五脏,尝居肺间,正所谓膏之上,肓之下。”清·陈士铎又以“骨髓脑中”为膏肓,《石室秘录·卷三·深治法》云:“如人病在膏肓,或在骨髓,或在脑中者是。”而今人高也陶等则认为膏肓为“十二指肠壶腹部”[3]。

尽管膏肓所指部位以及组织器官未曾明确,但寻绎历代医学典籍,关于“膏肓之疾”的某些特性在认识上又是明晰而且趋同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膏肓之疾”除特指“膏肓”这一特定部位的疾病外,又是多种危重病症的统称:伏梁、肺劳、噎膈、反胃等等,都曾被称为“膏肓之疾”。如《外台秘要·卷第二十六·五脏虫方七首》云:“又疗肺劳热损,生肺虫……皆从劳之所生,名曰膏肓。”以肺劳为“膏肓之疾”。《外台秘要·卷第八·五膈方八首》云:“备急膈中之患,名曰膏肓。”以噎膈为“膏肓之疾”。(2)病情危重,治疗为难,预后差:如《景岳全书·卷之一·传忠录(上)》云:“有病入膏肓,势必难疗。”《石室秘录·卷三·深治法》云:“膏肓病,十人止可逃一二。”(3)病位深入脏腑:《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一》云:“但病有浅深,则效有迟速,倘病在腠理,而不奏功于响应,诚罪在医术之庸,若势近膏肓,效安期于旦夕,旦不效夕更,夕不效旦更,则虽有神圣,亦不能尽其技矣。”(4)针药难达病所:《医学入门·卷四·杂病分类·内伤类》云:“正所谓膏之上,肓之下,针之不到,药之不行。”《外台秘要·卷第八·五膈方八首》云噎膈膏肓之疾,“汤丸径过,针灸不及”。

虽然“病入膏肓”这一成语有着消极的色彩与悲观的影子,但是人类面对“膏肓之疾”从来就不是束手无策。如张景岳面对“膏肓之疾”主张突破常规,出奇制胜,云:“当此之际,使非破格出奇,何以济急。”(《景岳全书·卷之一·传忠录(上)·十问篇(九)》)《外台秘要》则主张丸剂含服,以克服“针药不及”的困难,云:“所以作丸含之,令气势得相熏染。”(《外台秘要·卷第八·五膈方八首》)陈士铎则创立“深治法”。《石室秘录·卷三·深治法》云:“深治者,病患深而深治之也,如人病在膏肓,或在骨髓,或在脑中者是,此等症,成非一朝,则治亦非一日,必须多服汤药于日间,久服丸饵子夜半,非数百剂,非数十斤,不能奏效。”此外,据文献记载,人体背部的膏肓穴,对“病入膏肓”有着重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针灸下·杂病第七》云:“膏肓俞无所不治,主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狂惑忘误。”“膏肓”其实是人体背部一对神奇的保健穴位,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两旁三寸,约四横指处。一般取俯卧位,在肩胛骨内侧,按压有疼感处即是。膏肓穴具有扶阳固卫、调和全身气血阴阳的作用。按摩和施灸膏肓穴所起的医疗保健作用,已经得到临床医家的认可,对于各种虚劳和慢性疾病的缓解疗效确切[4]。

总之,随着人类医学的进步与发展,一个又一个“膏肓之疾”相继得到征服,如昔日“膏肓之疾”肺劳,便是一例。

[1]王凤岐.成语中的养生智慧[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9.

[2]程志强.中华成语大词典(修订本)[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681-682.

[3]高也陶,时善全.膏肓的解剖部位:十二指肠壶腹部[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2(1):30-32.

[4]程宇.运动膏肓穴可防治多种疾病[J].求医问药,2010(03):47.

猜你喜欢
素问成语医学
医学的进步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拼成语
医学
猜成语
医学、生命科学类
《内经》足六经理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