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与“深度意象”之辩:基于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

2014-04-15 06:14尹根德阮小娟
关键词:意象派庞德意象

尹根德,阮小娟

(井冈山大学1.外国语学院;2.体育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意象”与“深度意象”之辩:基于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

尹根德1,阮小娟2

(井冈山大学1.外国语学院;2.体育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意象派诗歌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开路先锋,代表人物主要有:庞德、H.D.罗厄尔等。他们在对待诗歌“意象”上,主要强调意象和“意象并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罗伯特·勃莱、詹姆斯·赖特等把意象派诗歌发展成深度意象派诗歌,无论是诗歌理论或是诗歌创作实践,他们在对待诗歌“意象”上与庞德的意象派诗歌有着一定的差异;他们也强调诗歌的意象,但认为深度意象是对无意识的开掘,强调意象的跳跃和比喻的转换。通过从定义和概念、哲学基础、文化来源以及创作实践四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意象派诗歌和深度意象派诗歌在“意象”处理上的差异。

意象;深度意象;诗歌理论;诗歌创作

意象派诗歌(Imagism)是现代主义文学阵营里影响较大的诗歌流派,它是由美国诗人庞德,H. D.罗厄尔和英国诗人休姆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伦敦发起的一场诗歌运动,也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开路先锋。意象派诗歌运动为现代派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并对随后几十年间众多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19年之后,意象派诗歌这一阵营因庞德转向“漩涡主义”而开始分化,许多诗人各自走上了新诗歌的创作之路。但“意象”作为一种诗歌的最小单位,一种基本的艺术手段,渗透到现代诗歌的各个发展阶段中。[1](P35)尤其是始于五十年代的美国“深度意象派诗歌”(又称新超现实主义诗歌)赋予“意象”以更深刻,更内涵化的表现。

作为美国后现代诗歌阵营中最重要的诗歌流派之一,深度意象派诗歌是对20世纪50年代新批评诗歌或形式主义的一种叛逆,这一流派主要包括五位成员:罗伯特·勃莱(Robert Bly)、詹姆斯·赖特(JamesWright)、路易斯·辛普森(Louis Simpson)和威廉·斯塔福德(William Stafford),高尔韦·金内尔。与意象派诗歌发表宣言并明确提出诗歌创作三原则不同,深度意象派诗歌是一个比较松散的诗歌团体,并没有系统的诗学理论,其诗歌创作理论主要见于该派领袖罗伯特·勃莱的《美国诗歌:荒野与家居》、《跳跃的诗》和《谈了整个上午》,以及其他几位诗人的一些访谈录、信件和诗集的序言。尽管从汉译名来看,“意象派诗歌”和“深度意象派诗歌”仅两字之差,然而两诗歌流派之间在诗歌创作理论和实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定义与概念

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发起人之一英国诗人休姆在柏格森的直觉理论、东方文化哲学和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下,逐步建构意象派诗歌原则和创作理论,他的相关理论观点正好与庞德的想法非常一致;随后,庞德加入休姆等的意象派团体,

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有关意象主义诗学理论。1913年,意象派诗歌宣布了意象主义的三项基本原则:直接处理“事物”,不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决不使用任何无助于表现的词语;至于节奏,应该使用富有音乐性的短语而不是节拍器的节奏。意象派诗歌的核心概念就是“意象”,庞德对意象下的定义为:“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性的复合体,正是这种复合体的突然呈现给你一突然释放的感觉,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的感觉,一种我们在面对最伟大的艺术品时精神突然长大的感觉”。[2](P134)庞德宣称意象本身就是语言,诗人不应该告诉我们他的感受是怎样的,他应该展现给读者抓住情感的客观意象。[3](P272)庞德认为诗歌不应该为读者诠释经验,而应该提供客观的方法;意象是传达观念的手段,是一个镜头,是对人的意识特性的表述。

概括地说,意象派诗歌的基本特色表现在:“意象派诗歌是以意象作为诗歌的基本单位,直接表现所观察到的事物而不加任何结识或评论。诗人只不过是收集经验,意象派诗歌是一连串的意象并置,不允许抽象的语言进入其中。意象派的口号之一就是‘精确’,即准确地描摹事物,力戒空发议论或感叹。”[4](P190)

深度意象派诗歌的开创者罗伯特·勃莱把法国的超现实主义与庞德、罗厄尔的意象派相结合,提出了“深度意象”(deep image)这一概念。所谓深度意象即由无意识、幻觉、梦境或杂乱联想中出现的意象。[5](P37)在勃莱看来,这种超现实的蕴藏在人的内心深处的形象才是最真实的,最有价值并最具启迪性的,最能反映现代主义的本质,因而也是最有诗意的。“勃莱的理论核心就是通过对无意识的开掘,使得想象的跳跃和比喻的转换成为可能,使意象从心灵深处跃起。”[6](P221)罗伯特·勃莱主张“自有联想”和“跳跃”,认为优秀诗人都是想“跳跃”的诗人。而他所谓的“跳跃”就是从一个世界走向另一个世界,再回来。[7](P13)关于诗歌中的“跳跃”理论,他在论文集《跳跃的诗》中作了详细的论述。其次,勃莱提倡“自然语言”,而这种“自然语言”就是对诗歌的返璞归真。他认为现代社会使语言丧失了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而诗人就应该重新赋予语言这种能力。第三,他强调诗歌的音乐性和“内在力量”。[8](P11)勃莱在这里表述的后两点与庞德的意象派诗歌的三原则颇为相似。

二、哲学基础

柏格森的直觉理论是意象派诗歌的哲学基础。柏格森(Henri Bergson)是20世纪法国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其直觉主义美学对艺术本质和目的的界定是:“艺术不过是对于显示的更为直接的观看罢了”[9](P350)。柏格森提出了通过不同感官状态来进行艺术分类的基本原则:“艺术的每一个方面都和我们所谓的一种感觉相对应,……因此,正是通过这一感官,而且只是这种感官,艺术家和某一艺术相结合了。”[9](P350)在柏格森看来,诗歌可以把物质世界的声光色彩,内心世界的细小变化,都如其实本然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让读者靠直觉而不是分析,透过语言而呈现的直观形象去体会言语之外的东西。[10](P40)意象派诗歌诗学主要观点毋庸置疑得益于柏格森的直觉理论。意象派诗人坚持认为诗歌要用客观意象来表达,要排除理性和分析。

深度意象派诗歌的哲学基础是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容格在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所谓的“集体无意识”。荣格指出,所谓的集体无意识是指由各种遗传力量形成的一定的心理倾向,它并不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它是集体的,普遍的,非个人的,而是一种永恒存在的客体,它与世界一样宽广,它向整个世界开放。”[9](P468)因此,作家、诗人的无意识同读者的无意识发生联系是可能的。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重要的联系和统一,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进化无意识的过去。荣格认为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不停地相互作用,不受理性和逻辑的束缚,富于“跳跃性”和“随意性”,具有“自由联想特征”。因此,勃莱给意象的界定是“瞬间进入无意识之中的东西”。后来他又做了补充,他认为,意象产生于意识与无意识两方面,它源于人的心灵与幻想意识或超现实世界,它把光明和黑暗,我们知道的和我们不知道的,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联系起来;[11](P12)意象是进入无意识的途径和渠道,它能使诗人的无意识与读者的无意识连接起来,并在读者的无意识中引起共鸣。这种勃莱式的意象实际上就是所谓的“深度意象”(只是勃莱本人不喜欢别人用这个术语来称呼他的诗歌),因此,在诗歌创作

上,勃莱主张诗歌应转向内心世界,记录瞬间的无意识活动,捕捉原始意象。

三、文化来源

意象派诗歌的文化来源,一是中国古典诗歌,二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

庞德和其他意象派诗人对意象的兴趣源于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庞德根据欧内斯特·费诺罗萨的笔记(《作为诗歌媒介的中国文学》)提供的资料和一些中国古典诗歌详细的英文注释,尤其是对汉字的分析,翻译了19首中国古诗,结集为《神州》(Cathay)出版。在庞德看来,“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其注重意象,精炼直接的艺术特色。”[10](P95)通过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庞德开始在诗歌创作中借用意象的叠加(superposition)和并置(juxtaposition)等类似于绘画的手段来实现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而这一点却正是为深度意象派诗人所诟病,并被斥为图像主义或客观主义。

法国的象征主义诗歌是意象派诗歌的欧洲文化来源。查尔斯·查德威克在《象征主义》一书中提到:“象征主义不仅是用一个事物去代替另一个,而且是运用具体可感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感情。”[12](P72)早期的庞德和其他意象派诗人都受过象征主义的影响,接受了象征主义诗歌立足主观精神,重表现轻再现的创作原则,认同象征主义对诗意的孜孜追求和关于文学语言特殊性、象征性的观点,赞成象征主义重视诗歌的音乐性。象征主义强调诗歌应该去创造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自足的艺术世界,在创作方法上不是直接描绘思想和感情,而是去寻找思想对应物。这正是后来庞德在意象派诗歌创作中倡导的诗歌创作原则。

深度意象派诗歌的文化来源,一是法国超现实主义文艺,二是中国古典诗歌及道家、佛教思想。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法国的安德烈·布勒东等人发起并推动的一场文艺运动,他们接受了弗洛伊德、荣格等人的学说,强调表现无意识,认为只有表达了无意识才能达到对自我的完全意识,才能解释现实世界。为忠实于无意识,超现实主义认为语言应该是自发产生的,由此倡导非理性的自由表达的“自动写作”;其次,超现实主义倡导意象的大量使用和堆积,认为诗歌中的意象是完全自由的,“在意象中,重要的是它们在事物之间带来的关系,它们能触动读者,在读者身上唤起无意识深处的重要印象,而这些印象又常常是跳跃的无序的排列”。[12](P75)毋庸置疑,这些观点对于勃莱的深度意象派诗歌理论有着颇为重要的影响。当然,勃莱他们尽管也主张开掘无意识,但却不排斥意识,并且摒弃了所谓的“自动写作”,而且自觉地从中国古典诗歌、道教、佛教哲学吸取营养。

勃莱曾经说过,中国诗歌能够把知觉的各个层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中国古典诗歌注重意蕴,表象客观,让形象自己呈现出来而不是把意义强加给诗歌。[11](P45)他还用道家思想(如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之律等)来阐释自己的“深度意象”。按照罗伯特·勃莱的看法,“深层意象”就是要求诗中的意象,应该“向人的表层意识之下隐藏着的东西延展”,“而道家思想对这个目的来说是最有用的”。[13](P366)勃莱曾说过:“我从中国古诗中吸取的特性之一,即是优美和幽居、隐秘和‘独处的时间’的力量。”[8](P12)有些“深层意象派”诗人或在诗中直接表现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或直接把中国古代诗人的形象写进诗歌里(出现较多的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裴迪、李白和杜甫等),或为了追求这种影响的效果,刻意地摹仿中国古代诗人的诗作。

四、创作实践

意象派诗歌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强调无论诗歌要表达什么,一定要用客观意象(客观对应物)的形式来表达:清晰、客观、精确、具体并且形象新鲜,能抓住情感的特征并充分体现意象派诗歌三项基本原则。意象派诗歌追求简精、凝练的风格,从形式上来看,往往是短小,硬朗,节奏自由,语言口语化以呈现意象为主的自由体诗。[14](P17)最为常见的诗歌创作手法就是意象叠加和并置。下面我们以庞德的《地铁车站》这首经典的意象派诗歌为例来分析意象派诗歌是如何处理“意象”的。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幽灵,人群,脸庞)

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

(黝黑潮湿的树枝,花瓣)

这首《地铁车站》可以说典型地体现了意象派诗歌的诗学特征和创作美学。从形式上看,这是一

首短小、语言简洁凝练、以呈现意象为主的自由诗,短短的两行(一共14个单词)诗歌包含了“花瓣”“黑树枝”“人群”“脸庞”等多个意象,诗人有意去掉诗句中的“像”或“犹如”字眼,切断意象之间的语法联系,使得意象并置,从而勾勒出一幅直觉画面,意象与意象之间看似脱节,互不相关,实则蕴含着一种难以分开,相互衬托的情结。没有了“人群”,“花瓣”“树枝”了无生机;反过来,没有了“花瓣”“树枝”,“人群”“脸庞”就没有了柔软、红润,显得冷漠、呆板。诗人正是想通过鲜明生动的意象叠加和并置,来表现原本给人压抑和沮丧的匆匆“人群”和“黝黑潮湿的树枝”,因为有了美丽的“面容”和鲜艳的“花瓣”,让人感受到哪怕是喧闹、混杂、苦闷,荒芜和无奈的现代社会偶尔也会有着美和诗意。在这首诗里,诗人通过呈现一个个直觉意象,准确地记录一个外部的客观事物,表达了瞬间的情感和思想。

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意象派诗歌的创作技巧,并把它同美国的题材、语言风格结合起来,创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他的《红色手推车》是另一首经典的意象派诗歌。诗歌短小,只有一句八行16个单词,用了三个直觉意象:“手推车”、“雨水”、和“白鸡”,依然是通过意象叠加和并置,给读者呈现出一幅以手推车为中心的优美的、具有乡土气息的立体画面,生动形象,却又使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

前面讨论过,由于深度意象派诗人受法国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他们主张挖掘无意识领域,并且希望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找到一种隐秘联系。罗伯特·勃莱认为只有找到这种隐秘联系,想象的跳跃和比喻的转换才成为可能,诗歌意象也才能从心灵的深层自然跃起。[6](P221)因此,深度意象有两个要素,一是“跳跃”,二是“意象”,而意象之间的转换、跳跃显得更为自然和流畅,在诗歌的发展中,给予自己更多的严谨逻辑的自由,从而构建一种难以预料和推测的开放式结尾。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深度意象派诗歌又是如何处理“意象”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节选自《树枝不会折断》中的诗《祈祷》(“Trying to Pray”):

This time I have left my body behind me, crying

In its dark thorns.

Still,

There are good things in this world.

It is dusk.

It is the good darkness

Of women's hands that touch loaves.

The spirit of a tree begins to move.

I touch leaves.

I close my eyes,and think of water.

看似随意行文的诗歌,通过引入“黑色的荆棘”和“那双美好的暗黑的妇女的手/轻轻触摸着面包”隐喻和意象,使得读者无法像平常一样把它们和上下文联系起来。很明显,在这里,诗人感兴趣的更多的是潜意识下的心灵深处的非理性信息,这些隐喻和意象靠着某种无意识的难以理解的隐秘联系并置在一起而产生意义。比如上面的“触摸面包”(touch loaves)无意识中很容易联想到“即将离别”(touch leaves)。[15](P247)

在下面这首《春的意象》(“Spring Images”)诗里,我们更能体会到深度意象的特征:

Two athletes

Are dancing in the cathedral

Of the wind

A buterfly

Falls restly on

The green sound branches

Small antelope

Fall asleep in the ashes

Of the moon

在这首《春的意象》中,诗人没有去描述他对于春天优美风景的感受,而是在每一节里从直观上创造一个春的意象:运动员在风中跳舞,蝴蝶栖息枝头,小羚羊酣睡在月光下。这些看似毫无关系的意象,似乎都是从无意识中跳出来的奇妙的印象。从“风中的殿堂”、“话音的枝头”、“月亮的灰烬”和“树枝上的蝴蝶”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是像意象主义诗人那样创造看得见的意象,而是创造一种富有想象的跳跃,从圣殿跳到风,从枝头跳到话音,从灰烬跳到月亮。[14](P43)这种建立在无意识基础上的意象的跳跃赋予了春天生命,也在读者的意识里引起共鸣,读者情不自禁地把那些平常不可能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因而在读者的意

识和无意识之间建立起一种隐秘联系。这种隐秘的联系,也使得“跳跃”的意象在读者的眼前构成了一派平和、喜悦、生机勃勃而又新鲜、独特、出人意料的春天的气象。这就是深度意象和一般意象的区别。

总之,作为现代主义诗歌流派的意象派诗歌和后现代主义诗歌流派的深度意象派诗歌,无论是诗歌理论还是创作实践,在对待“意象”的态度上,尽管也有着某些相通之处,然而他们的差异是主要的,表现在意象的界定、哲学基础、文化来源以及诗歌创作的意象处理等方面。这种差异正反映了二十世纪美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和变迁。在庞德和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等人的诗歌主张的影响下,在金斯堡、罗伯特·勃莱、罗厄尔、毕晓普、普拉斯、奥登等一干诗人的实践探索下,美国诗歌终于摆脱了学院诗歌的束缚,在诗歌主题和诗歌创作技巧上走向了广阔的天地,才会有50年代以后诸如新形式主义诗歌、垮掉派诗歌、黑山派诗歌、深度意象派诗歌、自白派诗歌、纽约派诗歌、语言诗、后自白派诗歌等众多诗歌流派的相继产生,共同开创出美国当代诗歌的大繁荣局面。

[1]李红.论美国现代诗风的演变[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3(2).

[2]黄晋凯,等.象征主义·意象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3]Perkins.George American Poetic Theory[M].Ypsilanti:Ea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Press,1982.

[4]张子清.二十世纪美国诗歌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5]Davis,William V.Critical Essays on Robert Bly[M].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92.

[6]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第四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7]Harris.Victoria Frenkel The Incorporative Consciousness of Robert Bly[M].Bloomington-Normal:South Illinoisniversity Press,1992.

[8]董继平.勃莱诗选[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9]朱立元.西方现代美学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10]张强.意象派、庞德和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轫[J].外国文学研究,2001(1).

[11]Bly.Robert American Poetry:Wildness and Domesticity[M].New York: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1990.

[12]郑克鲁.超现实主义的发展过程和理论主张[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5(4).

[13]王加新.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如是说[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14]彭予.审美与创新——现代美国诗歌的艺术风格[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15]尹根德.从传统到后代——詹姆斯赖特诗歌风格分析[J].小说评论,2010(2).

A Com parison Study of Imagism and Deep Imagism from Poetic Theory and Creating Practice

YIN Gen-de,RUAN Xiao-j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 343009 China;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 343009,China)

Imagism is the pioneer of American modern poetry,and Pound,H.D.and Amy Lowell are the representative poets.Towards image in the poetry,they stress the juxtaposition of images.In 1950s and 1960s,Robert Bly and James Wright developed Imagism into Deep Imagism.There exist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Imagism and Deep Imagism towards"image"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They also emphasize the image in poetry creation,and believe that deep image should be explored from unconsciousness,and stress the jumping of images and conversion ofmetaphors.In this paper,an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in the treatment of"image"between Imagism and Deep Imagism from definition and concept,philosophical base,cultural resource,and creating practice.

Imagism,Deep Imagism,poetic theory,creating practice

A

10.3969/j.issn.1674-8107.2014.06.020

1674-8107(2014)06-0121-05

(责任编辑:刘伙根,庄暨军)

2014-09-1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新超现实主义诗歌诗学研究”(项目编号:13BWW053);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美国深度意象派诗歌研究”(项目编号:12YJA752034);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美国深度意象派诗歌的文化空间研究”(项目编号:11WX34)

1.尹根德(1966-),男,江西永新人,教授,主要从事英美诗歌研究。2.阮小娟(1971-),女,江西峡江人,讲师,主要从事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

猜你喜欢
意象派庞德意象
Erasable/Inerasable L1 Transfer in Interlanguage Phonology: An Optimality Theory Analysis of /aʊn/and Sentence Stress in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抚远意象等
“走过同一块地毯”:庞德与詹姆斯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唐诗英译(以唐诗意象为丰)
论T.E.休姆与意象派的形成
“我”与“你”的相遇——庞德、斯奈德所译汉诗的主体间性管窥
庞德子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