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当代价值与实践创新——基于赣州“三送”活动的现实考察与思考

2014-04-15 04:00曹月柱陈保中李鸿渊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苏区作风干部

曹月柱, 陈保中, 李鸿渊

(1.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2.上海市委党校,上海200233)

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时期能够得以发展、壮大,并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苏区干部好作风。苏区干部通过优良的作风赢得了群众,密切了干群关系。当前,干部作风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甚至在局部地区干群关系比较紧张。如何深入挖掘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当代价值,探索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创新路径及有效推进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赣州市自2010年开始的“送政策释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活动(以下简称“三送”活动),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苏区干部好作风又回来了”,成为新时期继续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密切党群关系、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实践载体。

一、苏区干部好作风基本内涵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在革命与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苏区干部好作风就是苏区干部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包括信念坚定、甘于奉献的思想作风;谦虚好学、实事求是的学习作风;服务群众、争创第一的工作作风;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生活作风和勤政为民、率先垂范的领导作风,其核心是密切联系群众。“长冈乡的群众说:‘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要得到群众的拥护么?……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1]。

(一)信念坚定,甘于奉献的思想作风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树立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信念。为坚定信念,党重视加强对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其宗旨是加强一般干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准备,造成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创办了许多干部学校,如苏维埃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江西省苏维埃干部学校。这些措施使广大党员干部有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革命实践中展示了共产党人的本色,为了革命事业无私奉献,赢得了群众的尊重。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裁判部长江善忠,在打完最后一粒子弹时,用鲜血在衬衫上写下“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2],然后跳岩牺牲。向世人展示了其坚定信念,甘于奉献的思想作风。

(二)谦虚好学,实事求是的学习作风

学习作风的关键是向谁学、学什么、怎样学?苏区干部在实践中形成了谦虚好学、实事求是的学习作风。中央苏区时期,党内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主观主义。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把反对主观主义列为纠正党内错误的主要方面。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解决了党内向谁学、怎样学的问题。调查研究成为中央苏区最流行的学习方式,1929年至1933年中央苏区掀起了调查研究的浪潮,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优良作风。这一时期,毛泽东带头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据初步统计已出版的中央苏区调查材料就有十一个,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同时,苏区非常重视干部教育,广泛开展党的宗旨、革命形势、群众观点、工作方法等方面的教育,培育实事求是的学习作风。

(三)服务群众,争创第一的工作作风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3]。要想得到群众的拥护,干部就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这也是苏区干部所践行的工作作风。苏区干部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以兴国为例,兴国的干部对群众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到分田造房、架桥铺路,小到油盐柴米、生老病死,都千方百计予以解决,并要求干部做到“四个模范”和“十个带头”。“四个模范”是:在思想作风、扩大红军、土地革命和经济文化建设上要争当模范。“十个带头”是:带头学习,带头守纪律,带头当红军,带头搞生产,带头做勤务,带头买公债,带头节约,带头优待红属,带头慰劳英雄,带头树立新风。毛泽东称赞兴国同志们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值得我们称赞他们为模范工作者,并号召要造成几千个长冈乡,几十个兴国县。

(四)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生活作风

苏区时期的条件整体上还是比较艰苦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当时的中央苏区,正处于频繁的战争之中,加上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生活非常艰苦。广大干部,包括中央政府主席到乡村工作人员,除少量技术人员外,大家都没有薪饷。即便如此,干部也不允许吃群众的饭。深入群众都是自己带米带饭包,放到老百姓家去煮。也不吃老百姓的菜,自己带点包菜、霉豆腐。生活之艰苦就连“主席也是饿过肚子的”,“每月只吃二十五斤糙米”[4],但正是困难铸就了苏区干部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同时,苏区干部掌握着苏维埃政权的各项权力,加之多数人出身于农民、小资产阶级家庭,容易产生官僚、腐化、贪污等现象。为此,中央加强了干部教育和建立了清正廉洁的保障机制,包括建立统一的财政制度、建立和健全苏维埃民主制度以及监督机制,使得苏维埃政府成为“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

(五)勤政为民,率先垂范的领导作风

中央苏区时期也是党实现局部执政的时期,执政为了谁、怎样执政?苏区干部以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正是苏区干部勤政为民的生动体现。1934年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大会上进一步强调“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5]。同时,中央苏区时期,上至中央政府主席、副主席,下至区、乡苏维埃主席和村代表主任,在各项革命任务面前,都能模范带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1934年3月13日,《红色中华》发出“为四个月节省八十万元而斗争”的号召,陈云、邓颖超等领导干部立即联名致信《红色中华》表示:每天节省二两米,一年不领夏天衣服,“把全部日常生活服从革命战争利益”,展示了率先垂范的领导作风。

二、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当代价值

苏区干部好作风是党的宝贵财富和优良传统,80多年的风雨历程,也正是苏区干部好作风不断弘扬与创新发展的过程。新时期,继续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对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有助于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理想信念,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灵魂。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伟大旗帜,是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精神动力。在中央苏区开创以及初步形成时期,革命形势正处于低潮,艰难时刻,苏区干部正是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不断创造着第一等工作,开创苏区的新天地。经过90多年的奋斗,中国共产党人正是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不畏艰难,在实践中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关键时刻,在党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的现实挑战下,更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有助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聚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凝心聚力。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核心就是密切联系群众,没有真正地践行群众路线就不可能得到群众真心地拥护与支持。因此苏区干部“说干就干,雷厉风行,搞工作不计报酬,没有工资。全心全意为革命工作,为老百姓服务。”[6]正是有了苏区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有了人民群众对党的真心拥护,才有了苏区的大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党员干部更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干部只有心系群众、服务人民,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下大气力做好关系到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才能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也只有如此,才能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聚力量。

(三)有助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一支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关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7]。苏区干部好作风形成过程,也是苏区干部教育、培养与成长的过程。扎实的干部教育、有效的制度约束、自我教育与历练成为苏区干部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苏区干部队伍建设的经验在当前仍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加强干部教育、健全干部选用相关制度、加强干部的自我教育与实践历练仍然是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许多年青干部更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和进行基层实践历练,应当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推进需要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与能力的干部,只有培养出一支这样的执政骨干队伍,才能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领导力量。

(四)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苏区干部靠着坚定的信念、艰苦创业、创造第一等工作的拼搏精神、深入群众的工作方法开创了苏区工作的全新局面。从新中国成立的发展机遇到改革开放的发展契机,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稳步扎实地推进。党的十八大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既是今后的奋斗目标,也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不可否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还有很多困难,我们必须正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等等困难。解决这些困难只有靠我们在新时期继续发扬苏区干部好作风,不断创造第一等工作,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五)有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属性和要求。苏区干部好作风本身就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体现,正是靠着这种先进性与纯洁性才赢得了群众真心拥护,才有了苏区的发展与壮大。当前,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四大考验及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等四大危险,对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一些干部思想腐化堕落、贪图享乐、严重脱离群众,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何在新时期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一个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重大问题。苏区干部好作风在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廉洁建设等方面都对今天加强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当年我们党正是靠着苏区干部好作风将中央苏区政府打造成了“真正廉洁的政府”。

三、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实践创新

几十年来,苏区干部的好作风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成为革命老区巨大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背景下继续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作为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发源地的赣州通过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的活动探索了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现实路径并进行了实践创新,赢得了群众的赞扬:“哎呀嘞,打起锣子唱新音,党对农民很关心。神州处处大发展,‘三送’服务到乡村……”[8]这场始于2010年12月,赣州市委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全市23690名优秀干部深入基层开展“送政策释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的“三送”活动,成为新时期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的重要载体,也成为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创举。

(一)“三送”成为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新课堂

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出现了理想淡漠、信念动摇的问题,表现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等。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存在下去,就会影响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赣州市委要求每名下派干部必须包扶20户以上的群众,自带被褥、自带日用品、自带生活费,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在一线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尤其是“三送”的其中一项就是“送政策”,要求干部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认真学习理论、政策,并在实践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群众宣传理论、解读政策。既要干部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与政策素养,又要在实践中将党的理论、民生政策使其家喻户晓,让基层群众清楚“共产党是人民的主心骨”、“没有国家就没有小家”、“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等深刻道理,进而稳固主流思想,坚定理想信念。通过“三送”活动在赣州随处可见宣传党的理论、政策的条福与宣传栏,使“三送”成为一个大的坚定理想信念的实践课堂。通过在对民情的搜集与了解,使广大干部意识到要始终保持重任在肩的使命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如履薄冰的危机感,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

(二)“三送”成为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新平台

共产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成为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在“三门”干部日渐增多的新时期。赣州的“三送”活动要求干部直接入村驻户,记民情日记,建民情台账,真正做到直接联系群众,成为新时期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平台,并实现了实践创新。“三送”工作既有传统的干群联系方式,即要求干部包乡、包村、包户,一方面建立“三送”干部联系卡,公开干部联系方式,要求干部做到群众有求必应;另一方面包村、包户干部住在村里,与群众一起生活、工作。同时,利用现代化手段创新干群联系方式,赣州市开通了集政策信息发布、社情民意传递、干部作风监测、应急事件调度于一体的“96333群信通”,形成了干群之间“全方位覆盖、零距离接触、点对点服务”格局,实现了党的群众工作的传承与创新。

(三)“三送”成为干部努力拼搏、创造第一等工作的新舞台

基层工作大有作为,这是许多“三送”干部的体会。“三送”工作要求干部结合自己所在单位及自身特长来推进基层工作发展,有的善于调解矛盾、有的善于发展农村经济、有的善于组织管理。不少“三送”干部在基层找到了发挥自身优势与特长的途径,努力工作,赢得了群众的口碑,也在新时期创造了第一等工作,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李主任,新年好!”寻声望去,一名老汉丢开手头的工具,小跑着朝我们奔来。“南昌,新年好!”李斌连忙迎上去。“你这新房装修进展挺快的,这都装上吊顶了。”“在你们的帮助下,路修好了,树种好了,去年种的白莲取得好收成,增加的收入就花在这装修上了。”来到村中央,柏坑村党支部书记谢海明正和几位村民就一块空地比划,他说:“这里土地已经平整,就等图纸批复下来了。感恩广场建成后,我们又多了个休闲好去处。”谢海明告诉记者,去年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实施以后,瑞金市将甘田小组定为第一批21个示范点之一。自此,市驻村干部没少花心思,先是跟踪规划设计,后又帮助村民拆旧房、建新房。经过半年的推进,甘田小组37户土坯房改造对象,去年年前有32户搬进了新家[9]。从已公布的“三送”事例来看,许多干部积极投身于基层,努力在新时期创造第一等工作,为进一步推进“三送”工作,实现常态化、全覆盖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三送”开辟了反腐倡廉教育的新路径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反腐倡廉教育,尤其是执政后如何有效进行反腐倡廉教育是执政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当年,苏区干部自带干粮去办公,如今赣州市的“三送”活动要求不能给基层群众增负担,自带被褥,自带生活用品,跟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每人每天缴纳生活费,做到日清月结,成为新时期反腐倡廉教育的有效途径。首先,公开与群众监督成为反腐倡廉教育能否收到实效的重要保障。所有“三送”干部到达自己所乡、村、户必须张贴联系牌,公开自己的联系方式,接受群众监督。各乡、村也在显著位置公开“三送”干部的联系方式,并开通96333群信通,通过公开将干部置身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中,确保了反腐倡廉教育收到实效。其次,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是进行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载体。广大“三送”干部深入群众后,才真正意识到基层干部群众的劳苦工作和生活环境,特别是不少干部在土坯房改造过程中深受教育,与自身所生活条件相比,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增强了干部抵制腐败的自觉性,成为新时期反腐倡廉教育的有效载体。最后,与群众打成一片是构建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路径。执政后,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构建反腐倡廉教育的长效机制,既有党内法规的尝试,也有监督体系建设的探索,赣州“三送”活动给我们的启示是:让干部与群众打成一片才是构建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赣州“三送”不是权宜之计,一直在探索长效机制,要求“把眼睛向下”,走到群众中去,通过与农民同吃同住,建立台账,撰写民情日记等方式切实感受到群众的诉求,并与群众同甘共苦,共同解决出行、饮水、治病、就业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问题,与群众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劳动、一起创先争优,才不会懈怠,才能始终保持廉洁奉公的状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全党上下正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赣州的“三送”活动既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继承,突出了作风建设,也是新时期进一步密切党群众关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探索,在实践中提高了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三送”活动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通过送政策释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使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社会更和谐。

[1]毛泽东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

[2]兴国人民革命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31.

[3]毛泽东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4]吴吉清.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80.

[5]毛泽东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

[6]宁都县革命历史纪念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黄陂革命史料汇编(油印本)[Z]赣南师院特藏,1978:280.

[7]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2.

[8]江西兴国:山歌唱响新生活[OL].人民网,2011-02-08.

[9]跟着驻村干部下乡[N].赣南日报,2013-02-26(05).

猜你喜欢
苏区作风干部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三老四严”作风诞生记
苏区人家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苏区创业致富人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提能增效转作风 真抓实干谱新篇
从严从实抓作风 力促落实求实效
学先进 转作风 抓落实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