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选课中运用“切块拼接法”改善学习效果的探索

2014-04-15 23:28黄娟袁智斌傅霖
高教探索 2014年2期
关键词:研究背景协作学习学习效果

黄娟+袁智斌+傅霖

收稿日期:2013-08-29

作者简介:黄娟,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高级工程师,硕士;袁智斌,深圳外国语学校高级教师;傅霖,深圳大学教育信息与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广东深圳/518060)

*本文系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基于大学公选课的混合式Jigsaw协作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10YJC8800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摘要:本研究在中国某大学公选课的教学中实际运用“切块拼接法”指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通过此教学实证性研究的具体过程分析,以及以质的研究方法对此实证性研究的相关资料、数据的分析得出:运用“切块拼接法”开展协作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度、提升其综合学习能力并促进其加深对所学知识、方法等的理解。

关键词:Jigsaw;协作学习;大学公选课;学习效果;实证性研究一、研究背景

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教学,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知识层次,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文理渗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后的工作适应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我国《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原有实践能力之外提高创新能力。……鼓励采取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推进创新活动,从而把创新能力培育渠道由实践环节延伸到理论教学环节。[1]可见,良好的大学教学课堂应该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而中国大陆当前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并辅之以课外自学的模式,讲授较多,学生被动接受,缺乏自主探究的空间。中国大学普遍的沉闷状态是令人忧郁的,课堂本是一个应激起大脑风暴的地方,但是它寂静得令人可怕。[2]

从我国现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讲授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单纯使用讲授,或过多、过滥地使用讲授,且没有针对性。讲授主要是促进、帮助学生思考,而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非得要学生亲身去经历和完成。[3]学生因为处于教学过程的边缘而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投入不足;同时,学生因为教学方法的教育功能未能很好发挥、课外学习不足和做中学机会欠缺,从而难以受到较为完整的教育,致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4]

发展新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大学教学改革的重点。那么,如何提高大学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进行深入学习,且在学生交往、课堂互动、能力提高方面有所突破呢?

研究表明,由阿伦森(Aronson,E.)等人于1971年创设的“切块拼接法”(Jigsaw)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态度、学生间的交互和学习成绩方面有积极的影响。[5]Julia I Smith和 Lena Chang在大学生物入门课程中,利用了Jigsaw模式的修订版本,研究表明:这个协作技能强调了通过教授他人可以获取知识的事实;这种方法迫使学生投入到一定主题,去获取新知或技能,并去教给其他学生。[6]Abingdon的研究也显示了协作学习经历对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态度方面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同时促使学生间进行了更好的交互。[7]Doymus, K的研究实验数据显示,在Jigsaw小组的学生比非Jigsaw小组的学生测验成绩更出色。[8]

对于国内大学的公选课来说,学生来自不同院系、不同的专业方向、不同年级,学生群体的交流对象多是陌生人,教师在大学公选课课堂上单调、机械地自主讲授的教学方式就更是司空见惯,从而在大学公选课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少有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就更少。学生在临考前几个星期突击复习、应付考试,是当前大多数高校公选课存在的普遍现象。因此选择在公选课的教学中应用“切块拼接法”(Jigsaw)来开展教学的实践相对专业必修课来说更有说服力。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就采用了“切块拼接法”协作学习方式,选择公选课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创造性知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课堂+网络”混合式学习方式,做了相关的研究设计及教学实践探索。

本研究的具体研究问题可分为:1)“切块拼接法”协作学习方式对我国大学公选课学习效果有无促进作用?如在克服或改善公选课的一些弊端(如出勤率低、学生交往少、学生互动差等)是否有效果?2)此学习方式是否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课程内容的理解?3)此学习方式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是否具有促进和提升作用?

·课程与教学· 大学公选课中运用“切块拼接法”改善学习效果的探索二、 利用“切块拼接法”开展协作学习,改善公选课学习效果的研究设计“切块拼接法”(Jigsaw)是一种在国外已经有30多年实践历史的协作学习方法。该方法由阿伦森(Aronson,E)等人于1971年设计开发,是一种为了缓解学校暴力事件造成的学生之间的猜疑、恐惧和互不信任的人际关系的一种协作学习方法,其在消除学校种族冲突、提高学业成绩方面很有效果。[9]“切块拼接法”是一种比较成功的协作学习方式,其将任务细分到每个学生身上,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职责,给每个学生提供深入学习、表达、讲授以及聆听的机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名学生与本小组学习成员、专家小组学习成员之间存在着丰富的网状交互,多种学习机会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更加深入地理解。同时,专家组的“专家”与“新手”的学习是认知学徒制的真实体现,使得学习更为深入。在这个学生参与度高、互动程度高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增加了小组凝聚力和同学间的友谊。另外,利用网络开展“切块拼接法”也可以提高学习的交互。[10]

切块拼接法的操作要点:第一步,先将学生分成5-6人一组,同时把即将进行的一项学习任务分割成几个部分或片断,安排每个学生负责掌握其中的一个部分或几个小片断。第二步,把分在不同小组中的拟学习同一部分任务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新的学习小组里,组成几个“专家组”(experts group),来一起共同学习和研究所承担的学习任务直至熟练掌握这些学习任务为止。第三步,已经熟练掌握其所承担的学习任务的“专家组”(experts group)的全部学生都回到各自原来的小组去,分别就自己已经掌握的那部分内容向组内其他同学进行讲解,直至小组里的同学均掌握之。第四步,进行学习单元结束后的测验,检查每个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11]

Jigsaw后来又发展到JigsawII、JigsawIII和JigsawIV。改进版JigsawIV使得协作技能和学业成绩两方面都获得较好效果,步骤从原来的5个步骤发展为9个:1)课程介绍;2)建立专家问题;3)在各自的专家小组,学生们掌握各自的专家知识;4)专家小组测试(不同于Jigsaw2和Jigsaw3);5)专家小组返回原小组传授知识;6)小组测试;7)竞赛机制的复习(积分游戏制);8)评价;9)教师对学生忽视和不太掌握的知识进行重新讲授(根据具体情况由教师决定是否必要)。[12]

Jigsaw协作策略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设计为单节课的Jigsaw课堂,或者是以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个较长时间的Jigsaw协作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的过程如图1所示,包括5个步骤的学习模型。图1Jigsaw协作学习过程

笔者所开设的大学公选课“网络协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中,借助如图2所示的“切块拼接法”学习模型,共设计了3个层层递进的协作学习活动,包括了基于理论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创造性知识的三个学习任务,并借助网络环境的支持,创建了一个协作互助的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新知、体验新知并逐渐学会如何去创新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与解决相应问题。

在协作学习的研究中,为保证小组协作学习不会流于形式、参与度提高,盛群力等,给小组成员分配诸如“领导者”、“激励者”、“记录者”、“检查者”等角色职责,可提高协作学习的有效性。[13]本研究中,在小组建设方面,融入了“角色职责”的概念,使得小组的发展也可以遵照“切块拼接法”的方式来进行。可以设想,每个小组成员身上的“任务”和“角色”具有不同属性和职责,每个人发挥了自己所肩负的角色职责的作用,必定会促进个人和小组学习任务的进展。

具体到每一类知识任务的教学设计,结合“切块拼接法”学习模型,详细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流程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表1。图2基于“切块拼接法”协作学习模型的公选课教学设计框架

表1“切块拼接法”针对几种知识类型的教学过程及活动设计

切块拼接法的步骤 理论性知识学习 调查实践型(或网络探究型)学习 网站或DV创作型学习进入学习 教师通过案例介绍有关协作学习的理论知识框架,介绍切块拼接法,展示评价量规。 教师介绍调查实践学习(或网络探究学习)的方法, 展示范例,展示评价量规。 教师展示范例,介绍开发媒体作品的创作项目过程 ,展示评价量规。明确学习目标 了解协作学习的相关理论基础和意义,初次体验切块拼接法。 学会通过调查研究或网络探究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同时再次实践切块拼接法。 通过创作媒体作品来表达个人观点,深入领悟切块拼接法的内涵。(续表1)切块拼接法的步骤 理论性知识学习 调查实践型(或网络探究型)学习 网站或DV创作型学习异质分组 ,职责分工 异质

分组 在专业、年级、性别特征的前提下随机分组,然后组合,使得小组内具有异质性、随机性。 重新进行异质分组,确保前一次的成员和此次不同。 重新分组,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与前两次不同。职责

分工 分配小组角色(领导者、激励者、记录者、检查者)。 小组成员选择不同于前一次的角色(领导者、激励者、记录者、检查者)。 再次选择角色(领导者、激励者、记录者、检查者)。学习任务分配 将理论学习的每一个理论作为一个子任务,几类理论成为ABCDE等几个,每个小组的一个成员选择一个任务,成为负责学习此部分的专家。 小组共同选择一个主题,根据调查实践类任务的特点,将任务依据被调查的对象,分为不同的调查子任务,如调查不同年级的学生;调查涉及事件的不同角色;等等。 小组选择一个创作主题,如创作DV作品,则将任务分解为:导演、故事创作者,脚本编写者、视频拍摄者、配音和解说词、后期编辑者等任务。个人自主学习 小组内每个“专家”围绕自己的任务,结合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网络探究,先自主学习。实践类和创作类的任务,需进行实际操作。专家组学习 每个小组负责相同任务的“专家”,聚集在一起,讨论、分析,真正明确相关任务的核心内容,形成专题知识思维导图,并分别复述核心内容,确保每人都能正确理解该任务。实践类和创作类的任务,可由专家组集中分析和评价每个任务操作的情况,给出建议,进行修改和完善。在学习完毕后,教师可以进行“专家组测试”,确保专家组达到较好的理解水平。原小组集中学习 各主题任务“专家”回到原小组,以专家思维导图为蓝本,“讲授”并“展示”自己所负责的主题给其他小组成员,其他小组成员提问、质疑;专家提问“新手”。各个子任务主题“专家”轮流讲授和提问。实践类和设计类任务,需由小组汇总学习成果,形成报告或最终设计作品。最终各小组一起形成对整个专题知识的思维导图。作品、展示和评价 每个小组展示并汇报小组学习思维导图、实践类或设计类成果;或可进行班级测试。通过评价量规评价各任务角色和职责角色的表现以及小组成果。教师补充讲授 教师就学生理解薄弱的知识点进行进一步阐述和讲解。

三、教学实践及效果分析

笔者根据上述的教学设计,在2010-2012学年、2011-2012学年的几个学期里,对深圳大学公选课“网络协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开展了教学实践。为了检测Jigsaw协作学习方法在大学生公选课中的实际使用效果,笔者主要采取了质的研究方法对学习过程进行了监控和评价。

质的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通过在课堂使用观察表格、角色记录表格、网络论坛发表的帖子、学生与教师交流的邮件、学习总结、作为记录者的角色所记录的活动内容、小组QQ聊天纪录等记录和跟踪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由一个研究团队通过开放式访谈研究了几位参与学习的学生,对Jigsaw协作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全面、系统、详细的记录和描述。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1.“切块拼接法”协作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对公选课的态度,使公选课的课堂出勤率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明显提高

据一项权威调查显示,高校专业课的逃课率在20%左右,基础课的逃课率在25%以上,至于哲学等公共课则高达50%。学生对公选课缺勤较多的解释是:公选课积点不算入奖学金评优的范围,而且记为较差等级的成绩,如“C”、“D”,在出国留学成绩单上还不如“F”,因为“F”可以pass掉。另外,公选课大都安排在晚上,而晚上正是学生安排社会活动的时候,学生缺勤的比例比较高。

“网络协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是全校公选课,选课的学生来自全校不同院系不同年级,学生基本上互不相识,文理学科兼有。采用“切块拼接法”进行教学以来,班级的出勤率总体保持在90%左右。由于“切块拼接法”协作学习模式的运行机制的原因,若小组中个别学生缺勤的话,不仅会在整个学习的各个不同阶段影响到自己,而且也会影响到自己所在小组其他同学的学习。如果某名同学在分配任务时缺勤,那该学生可能就无法获得小组学习的任务和相应的角色职责分工,由此,在后续学习中就很难融入小组的整体学习中;如果分配任务之后的课堂缺席,虽然可自主学习,不会影响到“专家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但自己由于未参与“专家组集中学习”或者“专家汇报”,因此难以完成本组分配给其的任务,在后续的Jigsaw环节“专家汇报,角色轮换”中不但难以完成相应的任务,而且导致本小组成员部分学习任务的缺失——尽管可以课外再补学,但这样会造成对小组测试成绩的影响。明白了Jigsaw协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依赖,小组成员之间的监督和激励作用明显增强,这对班级出勤率是很大的帮助。后来的测试结果也表明,有个别成员缺席的小组,存在部分知识的欠缺,因而影响小组平均成绩。

2.师生互动行为大为增多,“切块拼接法”使学生通过多种互动、多种角色体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根据Jigsaw活动的安排,在课堂上较多的是“讨论”、“头脑风暴”、“讲授”、“聆听”等,一改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格局。Jigsaw协作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与他人至少互动3次——二人互助学习、专家集中学习汇报、专家讲授。

根据所获得的资料,笔者对相关数据进行了编码分析,从学生的言论中整理出“投入”、“沟通”、“讨论”、“建构”、“激励”、“协作”、“满足”、“情谊”等概念。这说明其“参与度”之高,且因为“参与”导致了“能力的提高”、“小组凝聚力”提高,并收获了“友谊”。参加笔者所开设并主讲的公选课学习的一位学生在后来描述Jigsaw学习过程时说:“我们小组的成员都非常积极地投入其中,我们为了达到小组的学习目标,都纷纷响应老师的号召,对话、商讨、争论,往返于‘原小组和‘专家小组中,使传统的静态小组学习转变为互动和主动的动态学习。它不但培养了我们同组组员间的感情和默契,还促进了我们在异组中的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另外,这种教学形式还把我们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赛,从而使我们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尽己所能,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从而大面积提高我们的学习质量。我在其中最大的体会是协作学习将合作和竞争融为了一体,让我们在协作学习中极大地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增强我们学员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其他组员差异的包容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协作学习的任务、活动是激励、奖励式的,小组成员团结协作,用心努力的付出是有回报的。”

Jigsaw协作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对某个部分的知识作为“专家”在同一任务的“专家组”中通过“二人合作学习”、“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方法来集中学习,且对“新手”进行“讲授”、“解惑”,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充当“老师”的角色“出试卷”,这一过程是对知识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多种形式的体验和理解,完全达到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应用的层面。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切块拼接法的“任务分割”、“专家集中学习”和“小组内专家讲授”环节,保证了学习任务方面的“积极互赖”,使得每个学生充分体验多种角色,体验多种学习方式,更加深刻地领悟知识和技能。

研究表明,角色职责的分配在Jigsaw学习过程中作用明显。学习初始,因为第一次协作的生涩,也由于理论学习的枯燥,令角色职责的功能更为明显、积极。“领导者”统筹大家的工作,“检查者”认真地查看督促大家的学习进程,“记录者”详细地记录大家的学习情况,“激励者”在大家泄气时推一把,“汇报者”在班级汇报小组学习的成果。正因为这样明确的分工,即使面对较为枯燥的理论学习,也让学生们通过任务和职责分工,深刻地参与体验了协作学习在实践中的运用,而不仅仅停留在“协作学习”理论和概念的认知上。角色职责的分配,从团队建设的角度保证了小组的“积极互赖”,促进了小组任务的完成,也促进了学习的深入开展。

3.“切块拼接法”学习方式对学生综合能力有促进作用

利用“切块拼接法”开展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小组任务、专家组的互动学习、小组讨论和互相教授、角色职责间的共同研讨等引发的是各种类型的交互——学生与学习任务的交互、专家组内学生间的交互、原小组内学生间的交互、不同小组中相同角色者之间的交互。这些交互活动,使学生通过“协作”“交流”“分享”“沟通”的体验,不但达到了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促进了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关于对学习能力提高的测量,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在活动开始前后,笔者设计了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在信息素养、团队意识、沟通技能、个人责任心、问题解决、反思和自加工等方面的情况。调查表明,学生的信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反思和自加工能力最差。通过训练,这些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切块拼接法”协作学习,无论是在个人表达能力、与人交流和沟通、领导能力、激励能力等角色职责方面、责任心方面都有所突破。

通过对学生的访谈,也可以看出,学生对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认同。有位学生这样表达:“我觉得提高了自己的软件使用技能,还提高了沟通、交流能力,还学到了小组领导的方法,因为我是小组组长。学习这些方法对自己是很有用的,以后会用到其他学习方面。还有,协作的时候需要进行沟通,领导者要到台上汇报,沟通、讲话能力都有提高。”

四、小结

通过利用“切块拼接法”对大学公选课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探索,笔者得到以下结论:

1. “切块拼接法”协作学习策略对于中国大陆大学公选课参加实验的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根据质的和量的分析,得出Jigsaw协作学习策略对提供的多种学习机会对学生个人的小组团队意识、小组凝聚力、沟通技巧、个人责任心、问题解决能力等有促进作用。“任务的分割”、“角色职责的分配”使得每个人的职责更为明显,综合测试和小组汇报使得小组间的竞争更为明显,小组内的合作和共同目标更为明确。

2. “切块拼接法”协作学习过程有助于参与本实证研究的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

专家组“二人协作学习”,组内“头脑风暴”及讨论、模仿等对相关知识的精细加工、“专家-新手”、“讲授-聆听-质疑”学习均使得学生对相关知识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更彻底。专家小组的形成给相同任务的人提供了协作机会,并在多人头脑风暴的基础上产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专家讲授使得每个人对专家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并锻炼了其表达能力。

3. 操作方法明确的“切块拼接法”既适合理论性强的课程,也适合实践类和设计类的课程,尤其适合学生群体不固定的公选课程

实践证明,遵循固定流程和模式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性、实践类和创造设计类,都可以通过“切块拼接法”学习模型来设计实施。

“切块拼接法”学习方式的独特分组方式使得学生在短期内与多人进行交互,建立不同的组员关系,使得学生之间的陌生感顿时被打破,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机会大大增加。这解决了公选课中学生知识和能力背景较大差异的问题,使背景差异转换为能够相互帮助的协作基础,这对学习是非常有利的。

“任务分割”和“角色职责”所要求的“积极互赖”也大大提高了班级出勤率和学生参与度,这也是改进公选课弊病的一大亮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2005]1号.

[2]张楚廷.大学里, 什么是一堂好课[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3]陈佑清,吴琼.为促进学生探究而讲授—— 大学研究性教学中的课堂讲授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1(10).

[4]叶信治.从美国大学教学特点看我国大学教学盲点[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

[5][12]黄娟,傅霖.切块拼接法(jigsaw):一种行之有效的协作学习方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0(5) .

[6]Julia I Smith, & Lena Chang.(2005).Teaching Community Ecology as a Jigsaw[J].The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67(1), 31-36.

[7]Abingdon .(2007)Effectivenes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jigsaw II) method in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to engineering students[J].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Oct 2007.Vol.32, Iss.5; Pp.613

[8]Doymus,K.(2008).Teaching chemical bonding through jigsaw cooperative learning[J].Research in Science &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26(1):47.

[9]Aroson,E(2005).Jigsaw classroom[EB/OL].http://www.jigsaw.org.

[10]J.Michael Blocher, Increasing learner interaction: using Jigsaw online[J].Educational Mesia International, Vol.42.No.3,Semtember 2005.Pp.269-278.

[11]黄荣怀.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3]盛群力,郑淑贞.合作学习设计[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研究背景协作学习学习效果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莲心宝宝有话说
云计算环境下协作学习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项目教学法在《微机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混合学习模式及其实施要点 
计算机行业股权激励对会计信息可靠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员工敬业度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