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4-01-13
作者简介:范洁波,韩山师范学院讲师。(广东潮州/521000)
*本文系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项目批准号2012WYXM_0060)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外部环境压力和内部教育缺陷双重困境。走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困境,可采取增强理性认同、增强情感认同和增强过程体验等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困境;对策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1] 同时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2]在当下,探讨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课题,既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一)市场经济冲击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给社会带来新活力的同时,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源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形式和利益关系的多样化,源于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不断增强,源于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快捷与便利。这种冲击,使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受到了质疑,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困惑。这些问题虽然一定程度上是市场经济带来的产物,有其进步的一面,使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活跃,选择更加多样;但它使社会的价值观念更加复杂和多样,难以形成价值观共识。面对这些问题,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出现困惑与疑问,甚至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市场经济讲求利益、崇尚个性,对学校正面倡导“核心价值观”不以为然。
(二)价值观多元化消解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地位
当今的时代特征,从国际范围来讲,是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而就我国而言,是改革开放、社会转型、价值重建。社会转型伴随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同时推进,相互影响,构成现今中国社会的基本态势,表现为多元价值观的交织和并存,如集体主义价值观、市场经济价值观、儒家思想价值观,还有民间的不同信念和信仰等价值观的交汇与互动。价值观多元化已是我国社会不争的事实。更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提出“软实力”战略以来,积极宣传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核心价值观,通过互联网、影视、餐饮等载体和平台加强宣传和渗透,与我们争夺年轻一代。价值观多元化是社会开放、社会进步的标志,但也是社会难以聚合、走向分裂的信号,尤其是西方思潮对年轻一代的影响不可估量。当代大学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其价值观形成势必受价值观多元化的客观环境影响。而且,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在西方强势价值观宣传影响下极易接受其观点,理想信念容易发生动摇。因此,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化混乱为统一;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网络快速发展背景下现实核心价值观淡化
现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必需品。据我们对韩山师范学院在校生的一项调查显示,98%的学生有自购电脑,95%的学生报装宽带,可见网络的普及率相当的高,正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以快捷、方便、无时空限制、信息量大等特点给予大学生丰富的知识以及精彩表现个性的独特舞台;另一方面,它以间接的“人机交往”代替通常意义上的人际交往方式,让一些上网者沉溺于虚拟世界不可自拔,削弱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淡化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尤其是海量的鱼目混珠的信息浪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误导其对现实、对人生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导致现实核心价值观的偏离。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对国际复杂形势的了解,对我国当前出现的“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国情缺乏客观的审视,加之受网络极不负责任媒体的过分负面宣传报道的影响,内心深处累积了对当前社会不满、消极的情绪。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强势的文化宣传加强对中国大学生的渗透、影响,导致不少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简单地认为经济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就是因为他们有先进的主流价值观。基于国内外环境交错影响,大学生的个体本位价值观很容易倒向盲目推崇的西方价值观上。价值选择迷失,极大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如何扬长避短,发挥网络的正能量,引导大学生健康使用网络已是当务之急。
·教师与学生·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内部缺陷(一)各种教育力量未能形成合力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影响的因素不外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大块。然而,三方面的教育力量存在很大的差距,未能形成合力,相反的,消解的情况时有发生。社会方面,客观地说,当前我们的社会在一天天地进步,好人好事、感动中国事迹层出不穷,这些都在无时无刻地传播正能量,给学生以正面的教育和感染。但同时,道德领域的失范、经济领域的失规、政治领域的腐败、生活领域的奢靡等不良现象也不容小觑,不少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有意加以渲染,这就给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可以说是在“拆”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台”。学校方面,高校作为育人的机构,应以加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为使命,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己任,遵循教育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人生价值观。然而,毋庸讳言,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仍然不甚理想,真正能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正面引导并不多。因此,学生的认同程度和内化、践行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实际效果有待提高。家庭方面,家庭教育也是学生成长特别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因素,然而现实脱节的情况却是常态。改革开放、市场化和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三十多年来,许多家长对子女教育和成长的要求日益趋向功利化,他们要求子女的标准往往是“唯分数主义”,对学校开展的德育实践活动不以为然,更谈不上配合和鼓励。以上三方面的教育力量,各存利弊,而最大的问题是未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因此《意见》明确指出:“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路,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3]
(二)当代大学生自身主体性价值追求存在缺失
当代大学生有一个普遍的特征,那就是个性化明显。究其成因,可谓时代的产物,也就是我国当代处于社会转型期所致。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主体意识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强,社会参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效率观念等现代化价值取向突出,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4]。这种主体精神的确立在当代大学生中反映更加直接和明显,表现为大学生的个性化倾向,凡事“以我为中心”,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发生冲突时,往往先考虑个人利益、眼前利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倾向。二是价值目标功利化。在学习能力训练方面,过分注重实用主义,盲目推崇功利主义,重眼前利益轻长远考虑,重专业技能训练轻为人处事之道。三是价值行为上知行不一。在一项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的调查中,被调查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均有高度的认同感,学生都知道反对什么、赞成什么;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但当落实到一些具体的行为的时候,很多学生却没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们赞赏正义美德,真正实践起来却畏手畏脚;他们推崇平等公正的社会秩序,但却难以严于律己;他们爱国热情高涨,空有报国之志却无具体行动。可以说,知其该为而不为,知其可为而难为,当代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知行矛盾相当突出。
三、走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困境的路径(一)上见天光、下接地气,增强理性认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键是让学生信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真理性、号召力。这就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科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让学生信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我党以往倡导的价值理念特别是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升华,向世界宣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主旋律,为世界贡献了中国共产党的新理念新智慧。它的提出,有力地回应了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与较量,坚实地确立了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战略支点。[5]“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结构而言,是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涵盖了主要价值观主体的价值追求;就内涵而言,是从价值目标、价值准则、价值行为三个层面揭示价值观主体的价值追求。“三个倡导”既彰显了国家、社会的目标,又张扬了人的主体性,实现了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愿景相统一。在开放的时代,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导权的实现,靠的不是强权或号召,而主要是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强大魅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集科学性、包容性和超越性于一体的理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引领大学生发展的一面旗帜。
二是合力打造有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外部环境。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很大程度上在于理论的可信和威力;而出现动摇甚至偏离则主要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与消解。提高教育效果,需要各种教育力量负起责任,合力聚焦。首先,政府要牵头,媒体要配合,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社会、学校和家庭要联动,齐抓共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十八大产生的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人,出台“八项规定”,提倡节俭,开展以反对“四风”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全面净化社会风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文化氛围,有利于大学生理性认同主流价值。高校应响应和利用这一契机,把党的政策和路线教育活动引入校园,因势利导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
三是正确处理主流价值观与多元价值取向的关系,让学生通过甄别确立主流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理性认同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允许多元价值追求与其共存,和谐统一。因为从价值主体的角度看,价值观的认同是双向和多向的。正是各个价值主体相互理解、相互认可和相互接受,才能最终达到相融性、和谐性和一致性。面对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我们要引导大学生理性运用辩证法去客观评价多元价值观,充分认识多元价值观的得失利弊,既要尊重价值观的差异,又要包容价值选择的多样性,在开放宽容的环境下引导学生进行价值观的甄选过滤;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共识,在多元中确立主导,以主导引领多元,由此增强学生识辨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能力,突出主导价值观的地位。例如,笔者针对时下某些青年学生在“民意”表达方面的偏颇,进行平等对话和深入讨论,有效促进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价值观。在讨论“广州群众抗议日本‘购买钓鱼岛引发打砸日产汽车”案例时,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笔者适时启发引导并作普法宣传: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公民必须遵守法律,正确行使民主自由的权利。笔者还结合当前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和黑恶势力利用某些事件,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滋事生非,网络造谣恶意中伤,新闻报道严重失实等事实,教育大学生在表达诉求时应理性地考量动机、场合、方式、影响等是否正当合法,引领学生认同下列观点:1.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群众走上街头表达爱国热情是爱国主义的表现。2.爱国不仅需要情感,更需要理性与守法。3.我国是法治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破坏公私财物的行为都是错误的,触犯法律必将受到惩处。4.必须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二)内强素质、外树榜样,增强情感认同,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在各种情感体验中形成恒定的价值观,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可通过内强素质和外树榜样两个途径予以引导。
内强素质,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要在课堂学习、社会实践、党团活动、日常生活等方面形成合力,为大学生在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形成愉快、信任、感激、热情、激情等积极情感体验,这对于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
外树榜样,就是要发挥典型人物典型案例的示范和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信念、意志、精神和风范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了解和学习当代各行业公认的榜样人物,感受和认同服务社会、利乐众生、甘于奉献、勇于担承的利他精神与社会责任感,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群体在情感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师长应率先垂范,发挥榜样作用。根据大学生实际,挖掘生活化、现实化、大众化的榜样形象,加以推介,这样的榜样将更容易获得大学生的认同和接受。例如,笔者布置学生分组搜集有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案例,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在讨论中自我教育,在自律中自我完善,就有不错的反响。学生们深入讨论了钱学森、袁隆平、龚全珍、张丽莉、罗阳等榜样人物的事迹,从中感悟其敬业奉献精神、钻研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并获得熏陶教育。笔者抓住时机,激励学生吸收内化榜样人物事迹,以榜样人物引领人生规划,自觉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服务人民和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实现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三)实践体验、感悟内化,增强过程体验,实现知、信、行的统一
大学生有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后,还必须依靠充分的实践去吸收内化。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要注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切身体验、感悟,并将实践内化为自已的认知,外化为今后的自觉行动,实现知、信、行合一。
一是要创设实践体验的平台和载体。只有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和见习实习活动去切身体验,才能使他们逐步消化和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并在老师、师傅们的示范下修正自身、改变自我,完成其社会化转变。例如,借助军训、参观国防教育图片展览、参观军营感受部队文化生活等活动,引领学生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增强国家安全意识,锻炼一丝不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和抗挫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体验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学业中途,学生参与学雷锋、“三下乡”、“爱心支教”、“回乡社会实践队”等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有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社会实践活动就是通过引导大学生走进社会,深入基层,研究具体问题,解决细微问题,在亲身的实践体验中感受社会责任,从而增强其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和改造社会的胆识能力,改变其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 “知、信、行矛盾”的弊端。
二是要关注和引导过程体验。过程体验可以让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抽象、概括、形成观念,再通过反思、同化等方式,将实践感知或情感体验内化为观念,外化为行为习惯。教育者通过设计、安排不同角度的过程体验,可以引导大学生在实际生活里真切客观地面对认知冲突,形成自我认识和理解,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固有观念和行为准则。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转换角度,站在客体的环境、立场、观点上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以此获得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在体验价值冲突、进行价值选择、处理现实价值问题的过程中增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
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去占领,其他价值观就会去占领。我们要站在国家和时代的高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认知上出现的迷茫、困惑、盲从等问题,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2][3]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国共产党新闻网[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3/1223/c64387-23924110.html.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5] 周薇.“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概括[N].南方日报,2012 -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