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实证研究

2014-04-15 08:57钟玮
高教探索 2014年2期
关键词:流向生源毕业

收稿日期:2013-11-13

作者简介:钟玮,肇庆学院校长办公室助理研究员,教育学和经济学双硕士。(广东肇庆/526061)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 “现阶段提升大学生创业技能的政策支撑体系研究”(10BGL043)和肇庆市2013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战略规划的角度——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展研究生教育研究”成果。摘要:本研究通过对“985”高校T大学3548名校友进行实证调研,将中学时期的家庭所属地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即将地域的排序按照城市的发达程度来划分,中学时期是来自于大城市、中等城市、县级城市、乡镇还是农村这五个地域,研究其毕业后在地域上的分布、工作单位的分布和社会地位的分布。研究表明,接受高等教育使地域流向无差异化;接受高等教育为迈向行业体制创造条件;接受高等教育为社会地位提高奠定基础。

关键词:我国;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影响教育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中提出,进入名牌大学就读是成为精英的重要途径。[1]在中国,成为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也是青年人发展进步的梦想。我国高等教育对于社会流动的影响确实存在,如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一个人不可能进入到一些领域、机构工作,当拿到大学文凭以后,文凭成为了进入我国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敲门砖。如公务员考试,有严格的专业准入标准,如果专业不符合标准也不能报考,大学专科、本科以上学历更成为报考的门槛。

社会流动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代的印记,社会流动的影响也不能忽略地域的影响。城乡差别是中国社会的缩影,曾几何时,跳出农门一度是一代人通过考进大学改变自身前途命运的最好方式。[2]本文试图从实证的角度来证明高等教育是实现社会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3],通过设计研究方案,从“985”高校T大学毕业的校友中学时期家庭所属地出发,研究其毕业后在地域的分布、工作单位的分布和社会地位的分布。

一、研究假设

本研究将中学时期的家庭所属地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即将地域的排序按照城市的发达程度来划分,中学时期是来自于大城市、中等城市、县级城市、乡镇还是农村这五个地域。假设一:越是来自于发达地域的生源毕业后流向的地域也越发达,越是来自于不发达地域的生源毕业后流向的地域越不发达。假设二:越是来自于发达地域的生源毕业后流向的单位越是体制内的单位,越是来自于不发达地域的生源毕业后单位流向越是在体制外。假设三:越是来自于发达地域的生源的社会成就越高,越是来自于不发达地域的生源的社会成就越不高。

本研究选择“985”高校T大学作为研究对象,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是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从这里毕业的优秀学子成才的比率很高,校友中有成为公司高管、教授、院士、省长、部长的。本次调查人数多达3548人,覆盖面涉及多地域、多行业、多级别,是一次大规模的实证调研。将中学家庭地域所属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根据逻辑关系图(图1),在其接受大学教育以后,进入到社会发展,从三个维度来测评,一个是现居地,一个是现单位,一个是现在的社会地位。

图1研究逻辑关系图

二、研究样本

本研究通过在T大学2007年校庆期间组织300名学生志愿者,向校友发放问卷6000份,回收问卷4200份,有效问卷3548份,问卷有效率为84.5%。其中,男性校友占77.5%,女性校友占22.5%。按照入学年来分类,如表1所示。

·教育与社会· 我国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实证研究表1本研究样本中学家庭地域所属分布

地域所属分布 人数(人)大城市 1708中等城市 912县级城市 461乡镇 149农村 318

三、中学地域来源与社会流动的关系研究

1.中学地域来源与地域流向的关系研究

如表3和图2所示,第一,接受大学教育以后,来自大城市的生源定居北京的占65.8%,来自农村的生源定居北京的占56.8%,仅次于来自大城市的生源,其次为来自乡镇的生源,并非越是来自于发达地域的生源,其毕业后定居北京的比例越多。第二,定居海外的生源无论是来自大城市、中等城市,还是来自农村,比例都基本持平,占3.5%左右。这否定了越是来自于发达地域的生源毕业后流向的地域也越发达的假设。第三,从地域流向的特征来看,来自中等城市的生源和县级城市的生源流向比例基本趋同,定居北京的分别为48.4%和49.8%;定居中部的分别为10.5%和10.3%,定居东部的分别为24.5%和22.8%,定居海外的分别为3.4%和3.3%。来自乡镇的生源和农村的生源的地域流向趋同,如定居北京的分别为51%和56.8%;定居西部的分别为7.4%和7.6%;定居东部的分别为16.7%和16.1%。研究证明,假设越是来自于发达地域的生源毕业后流向的地域也越发达,越是来自于不发达地域的生源毕业后流向的地域越不发达是不成立的。

图2中学地域来源与地域流向关系图

2.中学地域来源与单位流向的关系研究

如表4和图3所示,第一,毕业后到政府部门工作的农村生源比例最高,为14.0%,其次为县级城市生源。第二,到国有企业工作的比例最高的是来自于乡镇的生源。第三,到研究所工作的比例最高和次高的分别为来自乡镇和大城市的生源,分别占16.4%和16.1%。第四,到高校工作的比例最高和次高的分别为来自大中城市和农村的生源。第五,本研究将就职于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研究所、高校四类算作体制内工作,将就职于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算作体制外工作。从体制内外来看,来自大城市的生源,在体制内工作的为81.5%;来自中等城市的生源在体制内工作为68.5%;来自县级城市的生源在体制内工作的为64.6%;来自乡镇的生源在体制内工作的为82.8%;来自农村的生源在体制内工作的为68.3%。在体制内就业比例最高的为来自乡镇的生源。研究证明,假设越是来自于发达地域的生源毕业后流向的单位越是体制内的单位,越是来自于不发达地域的生源毕业后单位流向越是在体制外是不成立的。

猜你喜欢
流向生源毕业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小溪啊!流向远方
我们今天毕业了
毕业季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十大涨幅、换手、振副、资金流向
流向逆转的启示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