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焦虑是所有企业的时代病

2014-04-14 21:51季琦
中国商人 2014年4期
关键词:大王线下用户

季琦

第一次看到“互联网焦虑症”是在一本志上。我最近有些焦虑,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但是这个词准确地概括了我的心情。我从互联网行业转战传统酒店业,已有12个年头,虽然很辛苦,但是成果还不错:起步最晚,但在各个方面都不断超越第一名的如家,慢慢成为中国酒店业的“头牌”。加上我连续创业了几个公司,还经常被一些新创业者请去介绍“经验”。

记得在广州的一个小餐厅里,唯品会的沈亚跟我讨教创业和融资的事情。我已经不记得当初跟他说过什么,对他是否有帮助也无从知晓。但是今天唯品会的市值已经58亿美金,是我们的3.5倍。

还有一次在IDG的年会上,我信誓旦旦地号称自己要将华住做成100亿美金的企业,台下掌声雷动,给我很多鼓励,自己觉得也蛮了不起的。在我后面发言的正好是雷军,他做小米比我还晚,上一轮融资的作价已经超过100亿美金。还没上市就100亿了,汗颜,惭愧!

酒店行业并不好做,都是些苦活累活,事务繁琐,环节众多。经济型连锁更难,既要好又要便宜,成本稍微高一点,利润就不见了。365天,天天要睁大眼睛,不能出任何纰漏。你看别人,沾点互联网的光,换个互联网的新打法,轻轻松松市值就超越了我们。光从市值上看,是几倍、几十倍的差距。且不说谁笨谁聪明,古话说“天道酬勤”,难道我们这么辛苦和努力,都没用吗?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危机

另一个焦虑的事情是OTA。随着APP的普及,OTA们都各显神通,又是综合服务平台,又是手机门户。手机屏幕小,容量有限,我们这些单一用途的APP很难被用户保留在手机里。眼瞅着OTA的比例一点点上升,心里着急。本来OTA每间房挣的钱就是我们的两倍多,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还会从我们这里抢去更多的市场份额。

OTA的日子好过吗?也未必。建章回到携程后,大刀阔斧地进行调整,夜以继日地工作,又是购并,又是投资。除了要对付来自去哪儿和艺龙的竞争和蚕食,还要提防阿里和腾讯的顺手牵羊。真可谓呕心沥血。

BAT的日子就好过吗?马云大哥被腾讯的微信弄得焦头烂额,也处于明显的焦虑中:内部强行推广“往来”,匆忙推出手机游戏,收购微博,甚至传出入股360的消息(马云曾经扬言:阿里与360 永远不合作)。

马化腾呢?也未必轻松。且看他的一段话: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企业看似好像牢不可破,其实都有大的危机,稍微把握不住趋势,就非常危险,之前积累的东西可能灰飞烟灭。看来大家都在焦虑,都在纠结,都在苦苦思索和寻觅。我们所焦虑的原因就是移动互联网。跟14年前互联网浪潮一样,每一次信息技术的革命,给企业界带来无穷想象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转型的危机和被淘汰出局的恐慌。

线上企业生命周期会较短

当一个问题无解的时候,反观自身,回顾历史,也许能找到方向和答案。

1949年以前,中国出现过很多“大王”:剪刀大王张小泉,粽子大王五芳斋,面粉、棉纱大王荣氏家族,烤鸭大王全聚德……这些都是跟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他们在民族资本兴起的年代,迅速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解放后,他们大多被国有化,至今仍有部分活跃在各自的领域。再看看现在衣、食、住、行各个领域的“大王们”:

优衣库目前市值408亿美金,麦当劳951亿美金,刚刚上市的希尔顿220亿美金,西南航空146亿美金……同样是行行出状元。这些传统公司的特点是:历史长、盈利稳定,规模和市值也不小。

在新技术不断出现的时代,高科技公司的产生和淘汰率实在太高。曾经作为商学院案例的惠普已经是风雨飘零;Yahoo被Google取代,Facebook又抢了Google的风头;曾经2000亿美金市值的诺基亚,被苹果挤兑得难以维续,70亿美金贱卖给微软;微软自己也好不到哪儿去,即使抱团取暖也只能苟延残喘……50年甚至100年以后,一定还会有更多新兴企业凭借新技术,颠覆目前的这些大腕儿们。今天盛极一时的新兴企业,能剩下的不会太多。

线上企业固然好,可以达到千亿美金的规模,但是数量极少,因此竞争将会非常惨烈,生命周期也会较短。

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

现在很时髦的一个词是O2O,也就是Online To Offline,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热门的O2O企业都是互联网企业,比如大众点评网、团购网站等,传统服务业大多寂然无声。其实O2O的概念非常广泛,只要产业链中既可涉及到线上,又可涉及到线下,就可通称为O2O。

十年前,我刚刚进入传统行业时提出:用IT精神打造传统业。当今,中国酒店业真正具备竞争实力的,都是秉承这一精神的企业。今天,我要进一步调整为:用互联网精神打造传统服务业。不仅仅要使用互联网技术,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思维。

我们正在迎来一个消费平等、消费民主和消费自由的消费者主权时代。原有供应链上的关键角色,如品牌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权力在稀释、衰退甚至终结。在消费者主权的时代,消费信息越来越对称,价值链上的传统利益集团越来越难巩固自身的利益壁垒,传统的品牌霸权和零售霸权逐渐丧失发号施令的能力。话语权从零售商转移到了消费者手中,消费者通过自媒体,建立和强化了这种自主权。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以前的企业也会讲“用户至上、产品为王”,但这种口号要么是自我标榜,要么是出于企业主的道德自律。在数字化时代,“用户至上”是你必须遵守的准则,因为用户口碑和好评变成了有价值的资产。

移动互联网也颠覆了价值创造的规律。我们必须回归到商业的本质,找到用户真正的痛点、痒点,为客户创造价值。就像雷军说的:要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如果仅仅提供商品本身的消费价值,由于大量同质化商品的存在,粉丝是没有动力去买你的东西的。

点评和团购 “无中生有”垄断渠道

为了区分当下流行的O2O概念,也为了更好地诠释我们传统产业的O2O途径,我提出了O2O2O的概念。

第一个O是Offline线下,也就是产品和服务,这是我们的基础和根本。在网络时代,我们必须借助互联网手段(Online)来传播和销售线下产品和服务。

用户Online(在线)购买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后,必须来到我们Offline(线下)实体店来体验,这就是第二个O2O。连起来就是O2O2O。

许多新兴互联网O2O企业,做的都是一些“无中生有”的事情。利用服务和产品的过剩,跟商家讨个好折扣,以此吸引大批客户,低价批发、低价销售,美其名曰“团购”。收集一批用户评价,给商户评级排名,再设法跟商家或者用户收钱,这样的就叫“点评网”。一旦他们聚敛了巨大的用户,就跟过去的分销渠道一样,垄断了商家和用户交流的渠道,就会有很强的话语权,就会在两边赚取超额利润,但更多的是向商家榨取高额佣金。

对于小型企业和分散的商家,这些新式的O2O是有帮助的,至少在没有超越临界利润点的时候是利大于弊。但是对于大型品牌集团,如果一味依赖这些新兴的渠道商,将会是灾难性的。因为这些新型的“中介”更加容易沉淀和粘着用户。

未来是否还需要这种变异的“中介”和中间渠道?未来的品牌集团是否还是今天这样的模式?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比如酒店集团,从最早的重资产模式,进化到今天的轻资产模式,以品牌和管理为主。未来的酒店集团是否应该进一步演化成品牌+管理+渠道的模式?

有焦虑,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突破;有突破,才会有璀璨的未来。O2O2O就是我们医治互联网焦虑症的良方。

猜你喜欢
大王线下用户
您拨打的用户已恋爱,请稍后再哭
重回线下
线上与线下混合模式下的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虎大王
信用卡资深用户
发明大王爱迪生
大王的生日礼物
破烂大王不好当
ONE⁃M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