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覃磊(1989-),男,汉族,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生,法学硕士。
摘 要:本文以“民主价值普适性”作为课题的研究主题,首先,从两个角度对民主价值普适性基本内涵进行了释义,其次,从三个方面试论了建立健全我国民主价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最后,从四个不同的侧面论述了新时期保障我国民主价值普适性的新举措。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学者和专家提供积极有益的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民主价值;普适性
引言
近几年来,“民主价值普适性”争论成为我国理论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上自《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红旗文摘》、《马克思主义研究》等主流意识形态报纸、期刊,下到《炎黄春秋》、南方周末、凯迪网络等非官方媒体、网站、民间人士都投入论争,影响广泛。
一、民主价值普适性基本内涵的释义
(一)一般观点
一般认为,“民主价值的普适性”就是少数人服从多数人,把民主的基本价值体系放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度都是适用的。
(二)本文观点
“普适性”有两种含义,一是从横向来看,是指价值的普遍适用性,即这种价值观念适用于所有的人都赞成并实践这种价值。如果某种价值观只有一部分人赞成,另一部分人不赞成,那就不能叫作“普适”的;二是从纵向来看,是指价值的永恒性,即这种价值观念,适用于任何社会,不管哪种社会经济形态,都持有并适用这种价值观念,它不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
本文认为:民主的基本价值不在于刻意追求多数人统治,也不在于选举领导人。民主的价值在于,通过确认全体人民对于国家主权(国家最高权力)的所有权占有,确立了政治精英对于全体人民的政治责任制,以最终实现政治利益和社会财富的全体人民共同享有。
二、试论建立健全我国民主价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
近年来,“民主价值的普适性”问题与中国的发展现状有密切关系。改革开放30 年,如何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面向未来,成为国人普遍思考的问题。改革开放不再仅囿于物质经济层面,而是已经触及精神文化、价值取向、政治制度等层面。可以说“民主价值的普适性”问题是20 世纪90年代“普适伦理”问题的延续和深化。
(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侯惠勤认为:“民主价值的普适性”根本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完全割裂中国改革开放中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间的内在联系,力图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引导到“回归西方文明”的方向,把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引导到西方“民主化”的陷阱。
随着意识文化形态的软实力的竞争不断加剧,中国的民主体系建设和价值体系构建开始向着科学化、和谐化的路子迈进,如果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提升民族内部凝聚力,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审视“民主价值的普适性”这一严肃课题,防止冒进和盲从。
(三)是抵御外部腐朽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民主价值的普适性”思潮的宣扬者称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平等、博爱等等是“民主价值的普适性”,是全世界普遍适用的价值观。他们认为:在这些“普适性”面前,没必要区分姓“资”姓“社”,甚至喊出“解放思想就要确立‘民主价值的普适性”的口号,主张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社会、文化方面的创新,都必须以此为尺度,跟国际上的民主、宪政等主流观念接轨。 仔细分析,其实质就是鼓吹西方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
三、试论新时期保障我国民主价值普适性的几点举措
(一)通过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来保证民主价值的实现
通过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来保证民主价值的实现是保障我国民主价值普适性的重要前提,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立法白条”就是因为不当利益追求酿就的,对于一些部门和地方来说,一旦新的立法决策有可能“削弱”部门利益或地方利益,往往先是竭力阻止,阻止不成就消极怠工,在维护既得利益格局的同时,亦使既定的立法意图消于无形。
另外,民主社会需要广泛参与的公共决策机制,当前一些公共政策之所以遭到民众的“先天抗拒”恰恰缘于决策过程缺乏公众的参与。举个例子:《收容遣送办法》违反了宪法公民享有迁徙自由的规定,同时违反了《立法法》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制定法律的规定,所以本身就是违法的。
(二)通过有效的机构运作来维护民主价值的完整
当代,如果想维护民主价值的完整单单依靠制度或者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还需要通过有效而有力的机构运作来实现。随着新时期国家机构的调整和变革,各职能部门和地方机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对我國民主价值体系的维护和稳固的作用越来越大。从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处理上我们不难发现:机构的运转在很大程度上开始朝着高效、合理、公开、科学的角度发展,职能的转变和人员的更迭不会对机构运作产生持续的影响,相反的,利用机构的体系化运作流程和模式,倒是可以保证民主价值整体完备的最大化。
(三)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来完善中国特色的民主价值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的民主价值起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当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的传统文化都会民主价值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至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层面来说,积极影响远远大于消极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我们认为:经济发展确实对文化系统带来诸多正面冲击,文化的根源性可以对当地民众的民主化选择产生直接影响力,使得构建的制度要素和操作流程也饱含着特有的民族文化色调,这是文化特有的魅力和特质。纵观我国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的先哲语录,可以看到很多积极有益的启发和论调,比如说:《论语》中体现的人本关怀,美德,德治,仁政,秩序,教育与人的素养的提高,平等意识,等价值观念无疑有助于中国的民主化进程:第一,平等意识与民主化;第二,德性与民主化;第三,和谐与民主化;第四,天下精神与民主化。在先秦儒家经典《孟子》中,有两个基本思想,一是,民本思想,即政府权力的合法性源自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和革命性的。其二,认为精英在统治上有更大作用,因而强调精英的重要性。
(四)积极推行电子民主和网络民主
积极推行电子民主和网络民主是新时期出现的一项新的管理举措。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运用电子传输技术和手段搭建信息更为迅达的平台,在此平台上引导公民切身参与到民主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来,包括民主信息采集、民主意愿表达、民主策略制定等等。所谓的电子信息化的民主也可以理解成一种民主外显的形式。对实现民主价值的传播、控制、引导、管理都有着诸多的方便和裨益。
结束语
作为新时期的变革中的中国,在意识形态上保证科学的思辨思维,按照党中央的战略决策推进各项工作稳步前行,是我们中国梦实现的坚定保证。“民主价值普适性”课题的讨论还会继续,相信随着研讨的不断深入,这一课题的实质解剖也会更加生动鲜明。(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钊.“多元主义民主”理论及其对我国民主建设的现实意义[A].探索创新发展[C].2000年.
[2] 黄标.民主意识,在公开中觉醒[N].检察日报.2000年.
[3] 陈云飞.关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吴振标.周锦熙.从资产阶级民主到无产阶级民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5] 宋衍涛.民主条件下的政治冲突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