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企业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在同行业中存在的意义和发展的可能,它包括技术优势、人才储备优势、规模优势、管理优势和地域优势等。发现和挖掘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让企业扬长避短,找到发展的突破口。从体制改革后国有企业面临的环境改变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入手,重点论述了国有企业培育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和方法,这在国有企业改制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国有企业;背景环境;竞争优势;培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03-0086-02
1 国有企业所处环境的改变
1.1 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面临的环境发生了诸多改变,例如投资体制改革,使国有企业从过去无偿获得企业资金投入转到有偿获得资金贷款,将国有企业推向市场,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调节性作用,使政府、市场和企业三者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同时,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共同作用于市场,使企业竞争压力增大,长期的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全球化的加剧,使尚处于转型期的国有企业,在体制转轨尚未到位和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就要承受国内、国际环境的多重压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2 机遇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国有企业面临的环境又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开放的市场,以价值为导向的竞争规律,为中国国有企业带来了在体制保护下不曾遇到过的冲击。这种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它使国有企业在“动荡不安”中成长起来。价格、供求等市场要素使国有企业不得不与国际一体化联系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完成了重组、改革和创新,从这个方面来看,这又为国有企业创造了发展的机遇。全球一体化使国有企业在进行生产的同时,不得不考虑资源、价格和区域等因素对产品的影响,这就会促使国有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考虑和发挖自身在这些要素中的优势比例,最终找到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空间。这就是目前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机遇。
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对于这样一个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的现状,有准备、有预见的国有企业会提前启动体制改革,改变管理模式,积极吸纳人才,引进技术,能够把握住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机遇,使自己迅速完成转变,找到竞争优势和发展空间;而有的国有企业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又不甘心放弃国有的温暖臂弯,不去积极思考自身的优劣势,最终在一体化的浪潮中成为破产企业。
全球一体化使比较优势得以超常发挥,这具体表现为资源优劣的比较和技术的比较,全球一体化承认这种不同和比较,并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重新进行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意味着各国各企业在有比较优势的部分争夺制高点,在没有比较优势的部分,通过全球采购获得价廉物美的商品。
2 国有企业如何培育竞争优势
2.1 比较优劣势,完成国有企业重组
国有企业,特别是领导阶层要有一双慧眼,要善于在与同行业的比较中发现、发掘自身优势,正确定位生存发展的方向。对于优势不明显的产业和企业,要按照优势顺序进行重组。优势不明显的国有企业可以实行转产或者转向在同行业中具有优势的企业,国有企业也可实行地区间重组,形成梯度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2.2 实施国际战略联盟
现代国有企业要想发展,必须要在竞争的同时发挥联盟作用,例如通过收购、兼并国内外那些对自己有可利用资源的企业,或者与国内外有资源优势的企业开展联盟合作。这种合作包括产品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和服务阶段等,这种合作的一体化就是国际战略联盟的具体表现。
2.3 选择技术时要以适合企业盈利为标准
最先进的技术未必就是最合适的技术。国有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还是相当严峻的,所以,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转变和赢利的同步性,既要在转变中生存,又要在转变中赢利。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国有企业要先选择适当的、能培育自身竞争优势的技术,帮助国有企业完成重组和改革。
2.4 加快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国有企业加快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增强企业技术的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建设世界一流的企业,必须要有自已的创新能力,而且要有通过创新增加财富的本领。
2.5 加强管理,降低成本
竞争的成败包括多个方面,降低成本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前的国有企业吃惯了国家补贴,吃惯了大锅饭,在管理上难免存在松懈、拖沓、跟不上拍和保守不前等毛病,这些毛病会造成大量的成本浪费。在体制改革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国有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就得大胆改革,引进技术,同时还要做好内部管理工作,降低运行成本,提升竞争优势。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竞争优势的培养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改变国有企业自身的机制和管理方式,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培养国际一体化的新领头人,努力挖掘和发现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承认不足,抓住机遇,勇于创新,争取提升;②从全球出发,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把握和引领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以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和满足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为契机,促使国有企业实现市场化、国际化。
〔编辑:曹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