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羽佳
摘 要:针对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策略展开一系列研究,期望让“梦想”照进“现实”,实实在在地提高毕业班语文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一课时;教学策略;有效课堂
对于每一个毕业班的学生而言,快速的教学进度、较大的教学容量,常常使得学生跟不上节奏,不堪重负,也使得教师整日埋头于备课与作业批改的“汪洋”中不能自拔,苦不堪言。如此事实,不禁引发笔者的思考:六年级的语文课堂地位在哪儿?六年级的语文课如何上得精彩?六年级的语文课如何有效?
一、有效课堂的出发点:学情——夯实前度学习,对症下药
六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核心能力都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系统,其写作也能做到文通句顺、结构清晰,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做到文质优美。因此,六年级学生的能力发展点在于:(1)能利用正确的方法动用业已形成的能力,进行准确、恰当的表达;(2)调动语文学习的兴趣,针对小初衔接,进行欠缺能力的训练;(3)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有效课堂的生长点:教学组织与互动——找准重点,着力突破
1.以本体性知识教学为突破口,以点破面
所谓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哥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因此,每篇文章的本体性知识,就成为语文教学的突破口,以点带面,寻求课堂效率的最优化。
例如,笔者利用《三打白骨精》做了一次“一课时”的大胆尝试,就重点内容进行分析。
突破一:引导学生关注题目中的特殊数字,由“三”感受师徒四人取经不易,进而渗透古典文化中“三”具有数量多的含义,实现文化浸润。
突破二:从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三打”出发,上溯白骨精的“三变”,下寻唐僧的“三责”,梳理文脉。
突破三:在互动交流中,一是重点抓住动词的妙用,如白骨精的“闪”看出他诡计多端、居心叵测;二是抓住“三打”的不同,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感悟人物形象。
突破四:让学生透过课文对原著感兴趣,这是本节课的“非本体教学内容”。笔者融入原著故事中的“山中环境”和“村姑相貌”两个片段,让学生熟悉文言的形式,进行课外阅读的课内指导,感受原著环境、人物刻画的细致、准确。
2.以小初衔接为立足点,关注写法,事半功倍
新课标提出,在语文课堂上需关注“读写结合”。从“写法”入手,以课文作为范文进行教学,笔者也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以《夜晚的实验》为例,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读—写”迁移的课例。
(1)利用表格,读实验内容
(2)学写作手法
师:斯帕拉捷的实验有意思吗?读着故事,与科学课上读到的实验报告有什么不一样呢?尝试着用文中的词句来支撑你的想法。
生:用比喻、用昵称“瞎子”“小精灵”有趣生动。
师:实验对象富有趣味。
生:与实验报告不同的是,作者对几次实验的不同侧重。其中,第一次花费的笔墨是最多的。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这一次最有感触,所以印象最深刻。
师:所以,面对几次验证的实验,咱们要有所侧重。
生:我发现作者写的实验过程是类似的,对几次实验的相同结构——先写实验过程,再写结果。
生:对重要实验就不一样了。先写实验现象,激起读者兴趣;再写实验原因,融入斯帕拉结的思考过程。
师:这样写使得文章更加灵动。
生:运用了自然的过渡,尤其是用到了质疑的方法。如“1793年夏天”“不用眼睛,蝙蝠凭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呢?”使整个实验过程好看、好读。
生:在实验对象、过程方面用词准确,如,夜空中“自在”飞行,飞得那么“敏捷、轻松”,用油漆“涂满全身”。学生总结写法:(1)实验要有所侧重,挑印象深刻的写;(2)过渡自然;(3)实验过程突出人物的心理感受;(4)标点妙用;(5)实验现象的描写;(6)主人公的动作精确无误。
3.以类化课文为教学框架,对比学习,减负增效
统观苏教版六下语文书,笔者对课文进行了类化处理:
写景类:《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
叙事类:《半截蜡烛》《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三打白骨精》《螳螂捕蝉》……
明理类:《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
写人类:《天游峰的扫路人》《莫泊桑拜师》《理想的风筝》《孔子游春》……
说理类:《学会合作》
……
将类化的课文按典型的特例进行迁移,以主题式单元的方式将课文重组,进行对比阅读,可以释放许多时间和空间,减负增效。如,写景类的三篇文章,可以利用3节课的时间进行对比性阅读;《半截蜡烛》可以用《三打白骨精》教案中小组合作的方式,以“人物的细节描写”作为突破口;《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两篇借事说理的文章,需让学生读“事”入“理”,通过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的方式高效教学。
三、有效课堂的回温点:课业布置——与课堂呼应,巩固能力
1.落实笔头表述,切忌“有口无手”
高效课堂应针对每篇课文获类课文的性质、特点,便于学生“一课一得”。因此有几个抓手:(1)课后习题,往往直接指向于课文的核心价值所在,值得训练;(2)从文本出发,进行想象感悟,如《古诗两首》《词两首》;(3)拓展延伸,联系实际进行迁移,如《最大的麦穗》等借事说理的文章。
2.注重不同学科的有机整合
整合其他学科,以活动为依托,渗透相关方法,实现知识、技能、方法从理论到现实的迁移。
一课时的语文课也同样精彩,我们需要让学生真切地明白,他在学什么,为什么而学。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饶有兴致地认识、了解甚至熟悉教师的备课思路。做到这些,也就松绑了课堂和作业,让我们与传统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有效的课堂对话,相信“精彩”便无处不在。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