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伟,汤日杰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科,广东 广 州510095)
胃癌是胃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而胃淋巴瘤是除胃癌以外胃内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占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48%~63%[1],二者的CT表现有时鉴别较困难。为了提高对二者CT表现的认识,现将60例胃癌与胃淋巴瘤患者的MSCT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比分析二者的CT图像特征。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的MSCT资料中,随机选择胃肿瘤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1~65岁,平均(46.9±16.5)岁。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胃癌组40例,胃淋巴瘤组20例。胃癌组40例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27~65岁,平均(48.6±18.4)岁。胃淋巴瘤组20例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1~58岁,平均(43.5±13.6)岁。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GE 128层CT仪,层厚5 mm,螺距5 mm,1.25 mm薄层重建。增强扫描对比剂选择碘海醇(300 mgI/mL),注射剂量为100 mL,高压注射器静脉团注65 s后行CT扫描。所有图像传入GE A W4.4工作站进行图像分析及后处理(冠状位、矢状位重建)。
由2位经验丰富的影像医师在不知病理结果的情况下进行盲法独立阅片,记录发现的异常征象。比较胃癌组与胃淋巴瘤组在胃受侵部位、胃壁改变、胃腔改变、黏膜改变、外周脂肪间隙改变、器官侵犯、淋巴结转移方面的差异。意见不一致时,经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对比分析。对于离散型变量资料之间的比较,应用χ2检验;而连续型变量资料之间的比较,应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胃受侵部位 胃癌组(图1~3),侵犯胃窦29例,胃体16例,胃底8例。胃淋巴瘤组(图4~6),侵犯胃窦13例,胃体16例,胃底14例。经χ2检验,2组之间整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63,P=0.034)。
胃癌组,13例同时侵犯2个部位,其中同时侵犯胃窦和胃体8例,同时侵犯胃体和胃底5例,均未侵犯全胃。胃淋巴瘤组,15例侵犯多个部位,其中侵犯2个部位7例,同时侵犯胃窦和胃体4例,同时侵犯胃体和胃底3例,侵犯全胃8例。
2.2 胃壁改变 所有胃肿瘤均表现为病变处胃壁不同程度增厚,胃壁最厚处的范围约9~46 mm,平均(18.5±6.8)mm。胃癌的胃壁最厚值约为9~41 mm,平均(16.5±13.6)mm。胃淋巴瘤的胃壁最厚值约12~46 mm,平均约(20.3±9.4)mm。通过t检验,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37,P=0.406)。
胃癌组增强扫描示25例(62.5%)不均匀强化,见低密度无明显强化坏死区(图1),15例呈基本均匀强化。胃淋巴瘤组增强扫描4例不均匀强化,16例呈基本均匀一致的轻中度强化(图4,6)。通过χ2检验,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44,P=0.002)。
2.3 黏膜改变 60例胃肿瘤CT资料中,共46例(胃癌31例,胃淋巴瘤15例)由于胃内水分充盈、黏膜显示清晰,正常黏膜于增强扫描呈线样强化。其中肿瘤病变处示黏膜中断破坏共27例(胃癌25例,胃淋巴瘤2例),黏膜未见明显破坏19例(胃癌6例,胃淋巴瘤13例)。通过χ2检验,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82,P=0.000,图3,6)。
2.4 胃腔改变 胃肿瘤均可导致局部胃壁不同程度增厚,病变处胃腔可不同程度变窄。仅累及胃底和胃体,而未累及胃窦的肿瘤,均未导致胃腔梗阻性扩张。累及胃窦42例(胃癌29例,胃淋巴瘤13例)中,14例可见病灶上方胃腔明显梗阻性扩张(图1),临床均有上消化道梗阻症状,且均为胃癌组患者;胃淋巴瘤组大部分未见胃腔梗阻性扩张,仅1例疑似梗阻性扩张,但临床上否认存在上消化道梗阻症状。通过χ2检验,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29,P=0.006)。
2.5 外周脂肪间隙改变 共22例(胃癌组14例,胃淋巴瘤组8例)可见肿瘤灶突破浆膜层向外生长,局部浆膜面显示模糊,局部胃周脂肪间隙模糊消失(图2,5)。通过χ2检验,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6,P=0.642)。其中13例(胃癌组9例,胃淋巴瘤组4例)可疑侵犯周围器官,胃癌组4例侵犯肝脏,5例侵犯胰腺;胃淋巴瘤组1例侵犯肝脏,2例侵犯胰腺及小肠,1例侵犯左肾。
2.6 器官转移或浸润 胃癌组40例中,8例肝脏可见转移瘤(图2),而上腹部其他器官未见明显转移灶。胃淋巴瘤组20例中,16例合并脾肿大,3例见肝浸润(图5),2例见结肠及小肠浸润灶,2例见腹壁条片状浸润灶。
2.7 淋巴结转移或浸润 46例可见腹腔内淋巴结。其中20例(胃癌组13例,胃淋巴瘤组7例)均为小淋巴结,其最大径均不超过10 mm,大多位于小网膜囊内。26例(胃癌组16例,胃淋巴瘤组10例)可见肿大淋巴结,其最大径超过10 mm,大部分位于小网膜囊内,部分位于胃周、大网膜或肠间隙。22例(胃癌组12例,胃淋巴瘤组10例)于腹膜后可见肿大淋巴结,大多位于腹主动脉旁。通过χ2检验,2组在淋巴结转移或浸润方面,整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69,P=0.456)。
胃癌起自胃黏膜上皮组织,是胃内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胃淋巴瘤是最常见的胃肠道结外淋巴瘤,起自胃黏膜下层。但是临床上胃淋巴瘤的发病率并不高,近几年相关文献报道的例数一般都在10~20例[1-3]。二者均可引起胃壁不均匀增厚,可形成局部肿块、胃腔不同程度狭窄等,CT鉴别有一定困难[4-5]。
胃癌多发生于胃窦,而发生于胃底、胃体相对较少[6]。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可以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包括胃底、胃窦、胃体,以胃体、胃窦多见[3]。单部位侵犯方面,本组胃癌与胃淋巴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在多部位侵犯方面,胃淋巴瘤更多见,尤其是全胃侵犯方面,胃癌组无全胃侵犯的患者,而胃淋巴瘤组有8例(40%)全胃侵犯。胃是淋巴组织非常丰富的器官,胃淋巴瘤在黏膜下沿着淋巴组织浸润性生长,病灶侵犯范围更广泛,晚期淋巴瘤还可以侵犯淋巴组织以外的部位[7]。
胃癌与胃淋巴瘤均可引起胃壁不均匀增厚,病变明显者可局部形成肿块。有文献[8]推荐CT宜选择3 mm或5 mm层厚测量胃癌体积,而5 mm层厚更有利于节省时间。本研究大部分患者是常规5 mm层厚扫描,且患者胃壁最厚处的大小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CT增强扫描方面差异明显。胃癌患者大部分可见病变处胃壁(62.5%)不均匀强化,提示局部组织坏死;胃淋巴瘤病变处胃壁仅4例(20%)疑似不均匀强化。这可能与胃淋巴瘤浸润生长、更易获得血液供应有关。但是胃癌组织由于部分发生坏死及一系列免疫反应,可导致肿瘤血管增生、血液重新分配,未坏死区胃癌灶反而获得更多血液供应,在CT上表现为更明显的强化[9];胃淋巴瘤的CT强化程度相对不高,大都等同于肌肉的强化程度[10]。
胃癌起自胃黏膜上皮组织,更容易破坏胃黏膜,在CT上表现为黏膜线中断破坏,局部可出现腔内溃疡。发生于胃窦处的胃癌更容易引起病灶上方胃腔的梗阻性扩张,胃壁僵硬[11-12]。而胃淋巴瘤起自黏膜下层,主要在黏膜下浸润性生长,一般不破坏黏膜层、不引起胃腔的梗阻性扩张[13]。胃淋巴瘤增强扫描大都可见黏膜呈线样强化[14]。这在本研究中得到证实。淋巴瘤细胞以浸润生长为主,一般不破坏正常胃壁细胞,较少出现坏死纤维化炎症反应;而胃癌细胞常侵犯破坏周围正常胃壁组织,导致组织坏死,引起纤维化炎症反应,最终导致胃壁破坏僵硬,引起胃腔狭窄[15]。
胃肿瘤生长到晚期,都可突破浆膜层向外生长侵犯,甚至可引起腹腔广泛种植转移。李雪丹等[16]认为血管包绕是CT诊断胃癌浆膜侵犯的可靠征象。由于胃血液回流的特点,胃肿瘤较易引起肝转移瘤或其他门脉系统脏器的转移。而胃是淋巴回流丰富的器官,易出现淋巴结的转移。但这些都是肿瘤生长到较晚期才会出现的征象。经统计学分析,胃癌与胃淋巴瘤在肿瘤外侵、器官转移、淋巴结转移或浸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通过总结本组患者CT表现,结合文献,发现胃癌与胃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如下特征:胃癌侵犯范围没有胃淋巴瘤广泛,且更易出现胃壁坏死、胃腔梗阻性扩张、黏膜破坏等表现。综上所述,螺旋CT对于胃癌与胃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图1 胃窦部胃癌,局部坏死,胃腔梗阻性扩张 图2 胃癌,黏膜破坏,不均匀强化,突破浆膜层,胃网膜淋巴结转移,肝转移 图3 胃体胃癌,轻度强化,黏膜破坏,坏死不明显 图4 胃淋巴瘤,侵犯全胃,胃窦、胃体胃壁广泛增厚,均匀强化 图5 胃体淋巴瘤,黏膜尚连续,突破浆膜层向外侵犯,肝浸润 图6 胃体淋巴瘤,胃壁较均匀强化,黏膜尚连续
[1]方明宇,苏金亮,卢陈英,等.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7,22(10):1 069-1 072.
[2]潘金万,梁长虹,阙松林,等.原发性胃淋巴瘤多排螺旋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2):294-296.
[3]吕衍春,范卫君,刘立志,等.25例胃淋巴瘤的CT征象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29(1):103-107.
[4]颜月萍,蔡香然.15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和误诊分析[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2,33(6):629-632.
[5]林秉淞.胃肿瘤MSCT表现及其临床病理特征分析56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10):915-919.
[6]Cho JS,Ki m JK,Rbo SM,et al.Preoperative assess ment of gastric carcino ma:val ue of t wo-phase dynamic CT wit h medchanical iv.injection of contrast material[J].AJR Am J Roentgenol,1994,163:69-75.
[7]薛鹏,马秀华,张伟,等.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与MRI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1):60-63.
[8]李雪丹,朱玉森,刘屹,等.MSCT测量胃癌体积的层厚选取及可重复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29(5):757-760.
[9]郭琪,姚薇薇,杜恒峰,等.胃癌多层螺旋CT的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J].罕少疾病杂志,2012,19(6):31-35.
[10]常恒,王俭,刘光华,等.胃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1):44-47.
[11]闵德庆,王敏.胃癌CT表现及手术可切除性评估[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2,10(6):564-565.
[12]刘静红,刘伟,李智勇.多层螺旋CT成像对胃癌的术前评估[J].中国CT和 MRI杂志,2010,8(4):69-71.
[13]韩志江,龚向阳,陈文辉.胃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与进展期胃癌的CT鉴别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9,24(7):755-758.
[14]徐宏刚,陈阿梅,江新青.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11):1 288-1 291.
[15]Levine MS,Rubesin SE,Pantongrag-Br own L,et al.Non-Hodgkin’s ly mpho ma of t 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radiographic findings[J].AJR Am J Roentgenol,1997,168:165-172.
[16]李雪丹,崔玲玲,翠立贺,等.胃癌浆膜面的不同CT表现及其诊断意义[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7):1 350-1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