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饷大军”再“现形”:如何根治?
背景材料:
近日,中共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包括新疆建设兵团的专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教育实践活动中,全国各地开展清理动真格、追究责任不留情、建章立制防“回潮”,对“吃空饷”现象进行了专项整治活动,有效地起到了“清”和“防”的效果。截至9月25日,全国共清理清退“吃空饷”人数162629人,以2013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51474元估算即有84亿元的财政支出。具体各省清理情况看,河北清理5.5万人,四川清理清退2.8万人,河南清理1.5万人,吉林清理8600余人……以河北省为例,截至7月底,共追缴资金上亿元,占应追缴额的55.12%。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花样迭出的吃空饷手段。从边上学边领钱的“娃娃官”到已受刑事处罚官员而工资福利待遇七年间照发,再到长期旷工但工资照领的“旷工饷”、长期请假却依然拿钱的“病假饷”,伪造人员虚报多领的“冒名饷”,瞒报去世继续代领的“死人饷”,一人领取两份以上工资的“多头饷”等等“吃空饷”者脸谱各异,“官仓鼠”依旧屡禁不绝。
而媒体还关注到了湖南永州部分基层官员“被动”吃空饷的情况,今年6月,湖南永州零陵区正科级干部陈景云发帖举报自己“吃空饷”7年、诈骗国家20多万元,随即引起舆论聚焦,后其又提供一份33人的“吃空饷”具体名单,记者抽取其中17人进行核实,最终6人承认曾经没上班而领取了工资或补助,另有1人虽名义上在岗,但至今仍在开店。然而,被证实的曾“吃空饷”的干部均表示,“吃空饷”非其本意,而是依据当地土政策,达到某一工龄后或退养、或外出打工经商或由领导改为非领导。今年以来,湖南整治“吃空饷”风暴正劲,在编不在岗的干部陆
续返回单位。但多名受访干部反映,由于没有安排具体工作,有的人返岗只是“上午报个到,下午在家打牌”。此外,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因涉嫌受贿日前公开受审时供述:在长达6年多的时间里,国有控股企业广汽集团安排刘铁男之子“吃空饷”、收股份,未到岗挂名领取薪金就有121.306万元。而此前,类似国企“影子员工”也曾多次“现形”,贪官将妻子、子女、兄弟乃至情妇安插至国企“吃空饷”的现象也并不鲜见。与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的严查整治相比,国企“吃空饷”的问题尚未引起更多的关注……
目前,各地仍在严查“吃空饷”,而林林总总的“吃空饷”问题也比看上去更为复杂。
对于“吃空饷”这一顽疾,本栏目曾在去年深入探讨过,但此一轮“吃空饷”整治力度空前,在当前反腐形势下受到的关注和讨论也更多;且“吃空饷”给财政造成的损失以及相关方的监管不力等问题也更值得深省。而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也更值得关注并作进一步探讨。因此本栏目也不惜篇幅再次解读此问题。“吃空饷”年年整治年年犯,背后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在反腐大势下,对此轮“吃空饷”的整治效果有何期待?在当前探讨“吃空饷”的长效治理机制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更具可操作性和治本之效?本期监督沙龙再次聚焦“吃空饷”顽症,围绕以上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主持人:对于背景材料中提及的此轮整治中出现的 “吃空饷”乱象,您有何看法?其危害几何?
刘家用:此轮整治中出现的“吃空饷”乱象,涉及人数众多、数额巨大且花样迭出,一方面反映了以前的清理工作并没有涉及问题的本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反映了新形势下党委政府对“吃空饷”问题的重视并下决心解决这一顽疾。
王丛虎:简单地说,“吃空饷”乱象实质是严重的公权被滥用的腐败行为,它只不过是“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表象而已。其危害表现在不同层面:一是破坏了国家业已建立起来的分配制度和分配秩序;二是浪费了国家财政资金,降低财政资金的效益;三是破坏了政府的形象和社会公信力;四是挫伤国家公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纳税人的纳税动力。
张明:“吃空饷”乱象,一是反映相关管理的缺失和不作为;二是“吃空饷”现象的范围、金额和类别等表明,“吃空饷”已成为一个结构性、系统性的问题。其危害表现在:一是浪费或损失国家财政资金;二是损害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形象;三是败坏社会风气,助长欺骗、隐瞒、谎报等公共舞弊不良行为。
翟继光:公务员以及事业编制人员“吃空饷”是在没有履行公务的情况下领取由财政负担的工资的行为,这实质上就是贪污公款。“吃空饷”是变相将公共财产变为个人财产的行为,自古以来,一直存在。但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且人民当家做主的当代中国,存在如此之多的“吃空饷”现象着实令人震惊。“吃空饷”不仅会导致财政资金流失,而且会导致在岗人员人浮于事,更严重的是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吃空饷”数量之多、分布之广说明其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和特殊个案,其背后必然存在着某种具有共性的原因。如不能斩断导致“吃空饷”现象的根源,这股毒瘤会不断危害国家和社会。
刘伟:“吃空饷”乱象长期以来都存在着,我甚至也接触过部分案例,但此次已经查出的“吃空饷”规模还是让人非常震惊。这说明,“吃空饷”乱象作为官场的一个顽疾,之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更没有得到严格的处理。五花八门的“吃空饷”花招,更表明中国的官场作为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有着极其隐蔽和精巧的违规运作办法,更已成为一个监督不入之地。其危害是非常严重的。首先,它吞噬了大量的公共财政,其实就是让纳税人的钱平白无故地养着那么多不干事的人。其次,它使官场成为腐败和违法行为的温床,“吃空饷”的背后是权力滥用和黑箱交易。其三,它影响政府和官员的公信力,破坏社会对公正的预期。公务员系统或国有企业部门是中国就业的热门,一般人很难进入,竟然有那么多人可以轻松地拥有“岗位”却不工作,这极大地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普通民众的公正感。
邹祥利:清理“吃空饷”已经抓了好多年,早在2005年,中央就在全国开展清理“吃空饷”工作。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也都先后开展“吃空饷”清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今年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各地又将“吃空饷”作为专项整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从上面列举出“吃空饷”乱象,说明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我相信只要各级党委政府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态度坚决,措施有力,这种乱象必然会得到遏制。“吃空饷”现象的危害至少有四个方面:一是极大地贪污了纳税人的血汗钱;二是严重影响单位在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滋生官场腐败,因为“吃空饷”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一个地方管理上的松散,无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少数人利用手中的权力,想方设法钻空子,蚕食国家财产;四是引起社会群众对机关事业单位不满,从而使群众对执政党和人民政府产生反面情绪,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其严重的危害,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主持人:对于湖南永州 “被动”吃空饷的事件,您又作何解读?
张明:“被动”吃空饷表明,一是一些基层地方公共管理法纪规章失范,人情风、关系风盛行,管理水平及效率低下,公共管理现状亟待整治;二是党风政风整治任重道远,“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应当作为党的一种日常组织活动制度长期持续实施执行,而不只是一种运动或阶段式活动。
刘伟:湖南永州“被动”吃空饷的事件说明,基层政权之前存在着严重的机构超编和人员膨胀的现象,而其面对中央和上级政府的相关政策,又有着非常娴熟的“变通”之法。表面上完成了机构精简和裁汰冗员的任务,但实际上依然暗地里为某些人员发工资。当然,这背后也充分说明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策执行的监督是不力的,传媒和当地民众对此现象的监督也是缺位的。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么多人既然已经不在岗位了,为何还有相应的财政支撑工资的支出?这正说明,基层政府的钱袋子缺乏严格的预算和监督。
邹祥利:从永州不少干部 “被动吃空饷”,且返岗后没事做,暴露的超编问题不容忽视。而相关治理,应从编制改革着手,不能止于对“官仓鼠”行为的整顿。“返岗没事做”,揭示出涉事单位编制的不合理,暴露出很多单位的编制人数与实际需要严重偏离,“官满为患”,人浮于事。而在编制痼疾外,地方“土政策”对法律的架空也值得反思。根据《公务员法》相关规定,公务员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才能退休。即使可以提前退休,也要本人自愿提出申请。当地有关部门私定“土政策”,理应追责。从对“被动吃空饷”背后的编制乱象,应看到国家、各地并不乏治理动作,早在2007年,《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获得通过。但由于专职监督检查人手的缺乏,且缺乏法律规制,这些存量问题积久成习,并未得到较好的解决。因此,整治这类“被动吃空饷”,不应止于查清多少人在吃,让吃空饷人员回单位上班,更要实现源头治理:体制内人事编制管理的滞后性,在“被动吃空饷”中已显现出来,所以推动《编制法》早日制定,既保障编制容量的规范性,也将超编等问题置于法律制约框架下,也只有实现编制改革、现代化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有编制无班上”的荒诞一幕。
主持人:背景材料中提及的国企“吃空饷”与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相比较,其特点有何异同?对于国企吃空饷,有人提出有关部门需要对其“影子员工”进行一次全面筛查,将其作为一反腐突破口以保证国有资产安全。您是否认同此举?官员随意向国企“塞人”“吃空饷”反映了什么问题?
张明:国企 “吃空饷”吃掉的是国企利润,是国家财政收入,直接反映国企、国有资本经营管理问题,间接反映国家财政收入监管问题。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吃掉的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经费,是国家财政支出,直接反映政府机关管理和国家财政支出监管问题。认同有关部门应全面筛查国企“影子员工”,并以此为国有资产安全保证和提高国有资本经营管理水平及效率、强化国有资本出资人管理的举措之一。官员随意向国企“塞人”“吃空饷”,反映了权力失去监督约束的基本问题,这也是当前党中央正在谋划解决的主要问题。
刘伟:国企“吃空饷”与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公共部门的违规违法行为,属于权力滥用,都会给国家财政带来损失。但国企相对于机关事业单位来说,其“吃空饷”更为隐蔽也更难监管。因为国有企业毕竟是个公司,公司吸收了哪些人,哪些人到底有没有正常在岗,公司之外的财政监督或审计部门比较难核对。但机关事业单位若真要认真审核,还是能够查出来的。国企里的“吃空饷”应该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并采取办法查处。可以对国企的“影子员工”进行一次全面的筛查,让他们无处遁形,以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官员随意向国企“塞人”“吃空饷”说明了中国独特的政商关系。国有企业致力于建立与政府的密切关系,并获得相应的商机,国有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和人员已经形成利益交换链。这不仅说明政府掌握着太多权力和资源来影响企业的发展,也说明中国的国有企业离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主体还存在很大的距离。
张明:“吃空饷”顽症屡禁不绝背后的真正问题,一是政风清明问题,因为“吃空饷”与权力腐败一样,都发生在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或国企等公权领域,都是有权者谋利或管理不作为所致。二是公共管理水平及效率低下问题。
王丛虎:同第一个问题,就是权力运行不透明、财政预算不精细、不规范、不公开,人员编制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裁。实质上就是暗箱操作下的滥用公权的腐败问题。
邹祥利:具体来看,“吃空饷”这一顽症屡禁不绝背后的真正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管理制度在制定和执行上存在漏洞,导致部分单位职工擅自离职经商办企业或在企业兼职等。二是对人事和财务状况的监管不力。部分单位故意隐瞒职工离职、调出、死亡等情况,虚增工资人数总量套取资金留作单位自行支配。三是部分官员手中的权力异化。少数官员滥用手中权力提前安排还在读书的子女占用单位编制或长期不上班,仍足额领取工资。“吃空饷”的存在反映出很多问题,但最直接的问题还是监管缺失。
刘家用:我认为,“吃空饷”屡禁不止背后的真正问题是领导权力边界不清,孟德斯鸠早就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我国主要领导的权力太大,又缺乏有效的监督,主要领导在地方和单位可以为所欲为。能够吃上空饷的,要么是领导的“身边人”,要么是领导的“决定”,湖南永州
主持人:综上林林总总的吃空饷情况,您认为这一顽症屡禁不绝背后的真正问题何在?被动“吃空饷”和国企“影子员工”主动“吃空饷”无不是领导权力在作祟。
翟继光:无论是政府部门“吃空饷”还是事业单位和国企“吃空饷”,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没有人真正为所有者利益着想,财政资金的所有者定位不清,没有人真正关心财政资金的用途和使用效益,“吃空饷”以及各种浪费和腐败现象都会屡禁不绝。没有人真正关心国有资产的用途和使用效益,国企“吃空饷”、滥发工资、铺张浪费的现象也不可能真正杜绝。
刘伟:林林总总的“吃空饷”现象屡禁不绝,说明公共部门的权力运用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其中的真正问题在于,公共部门的财政缺乏系统完善的预算和监督过程。上级政府、相应的审计部门、财政监督机构、媒体和社会,都应该有相应的途径揭发或制止这一行为,但全国还是有这么大规模的“吃空饷”队伍。这也说明,官场内部,官商之间,其中的利益勾结和交换已经非常严重,公共部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我们社会难以制约的既得利益集团。
主持人:此次整治过程中,多地也已采取强力举措防止吃空饷“回潮”,例如浙江省乐清市采取的措施为:对机关在职人员请假销假制度进行规范、将清理工作纳入单位“一把手”考绩、公开举报电话和信箱、全面接受公众监督等;再如贵州赫章县,严肃处理本人、按“吃空饷”数额的5倍扣发单位公用经费,从严追究主要领导及有关责任人责任。大体思路是公开、严查、问责,对于这些举措,您作何评价?对于此轮在全国开展的专项整治和持续的舆论高压下,“吃空饷”问题最终的治理效果作何判断?
张明:上述整治“吃空饷”措施是正确、必须且无可挑剔的,但应当看到,“吃空饷” 也是一个现行制度禁止下的现实存在。也就是说,在此问题上,相关政府部门时常处于“令不行、禁不止”状况,时常需要社会各方面的舆情活动,包括党风整治等,才能有所改善。可见,在现行制度下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是解决“吃空饷”及其他问题的根本。显然,“吃空饷”此轮专项整治和持续的舆论高压下,会有相应的治理效果,但持续有效的管理措施,应当是廉政党风、清明政风和扎实严格的日常管理规范。
邹祥利:对目前用公开、严查、问责这些举措来防止吃空饷“回潮”,我认为是切实可行的。对于此轮在全国开展的专项整治和持续的舆论高压下,如果不从制度上着手,“吃空饷”问题最终的治理效果有限,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王丛虎:各地基于自身情况展开了有效的治理措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值得推广和学习。但是,从长远来看,长效机制在于要规范政府内部运行的体制、机制和法治问题,尤其解决政府内部管理的公开透明、社会参与及监督等基础性问题。
刘家用:在全国开展专项整治和持续舆论高压下,多地采取强力举措防止吃空饷“回潮”,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长期效果如何还需要看相关制度的完善和贯彻实施状况。通过公开、严查、问责,一方面,让群众了解并参加到“吃空饷”的清理整顿中去,加强了监督力度,既可以防止领导为所欲为,又可以赢得群众的拥护支持;另一方面,使“吃空饷”的当事人和相关责任人受到应有的惩处,落实党员干部责任制,使人们引以为戒,防止别人再踏上“吃空饷”之路。
翟继光:这些措施在短期内是有效的,但长期来看,仍然是治标不治本。治理“吃空饷”的一阵风过去之后,这一现象仍然会死灰复燃。而且未来还会出现更多更严重的浪费财政资金的现象,“吃空饷”可能已经很难再进入政府关注的视野。在短期内治理“吃空饷”的效果如何并不具有实质性意义。如果根本问题不解决,老百姓根本无法判断治理的效果如何。虽然查出的问题很多,但未查出的问题还有多少?虽然公开的处理措施很严重,但事后是否会不了了之或者再采取其他补偿措施,对此,老百姓根本没有监督权,有时连知情权也难以保障。老百姓对各种整风式的整治并不抱太大希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老百姓对腐败最好的形容。如果结合近三十年的反腐历史来看,一次大规模的反腐之后可能还会爆发更大规模的腐败。这种恶性循环的根源在于政府治理结构问题没有解决。“吃空饷”只是这一问题所导致的小问题而已。
刘伟:这些措施是值得肯定的有益尝试。首先是要公开,形成一个监督氛围,其次是严查,并能追究到责任人和主要领导,应该会收到相应的震慑效果。但从长远来看,最重要的还是要形成两个层面的常态监督制度:一是完善的针对公共部门的财政监督制度;二是要允许公众和媒体日常地检举、揭发相应的现象。此轮在全国开展的专项整治和持续的舆论高压,应该会使“吃空饷”这一痼疾得到比较大范围的查处,并遏制这一现象近期内的死灰复燃。但其最终的治理效果,一是取决于我所讲的常态制度建设及其有效运转;二是受制于国家反腐败的高压态势是否能够长期持续。
主持人:然而根治“吃空饷”要改革和理顺的问题仍有很多。其中很关键的一方面就是通过严格财政预算管理控制、做实监督,即要通过管好钱袋子进一步管好人。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请您从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角度谈谈在根治“吃空饷”问题上财政应发挥的作用。
刘伟: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合理的公共预算改革。国家只有建立针对公共部门行之有效的预算体系,才能从根源上制止“吃空饷”的行为。不仅预算的过程要公开,预算的结果要向社会公布,决算的结果更要向社会公开,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力的监督环境。本来公共部门拿的是纳税人的钱,其财政使用情况理应要有纳税人或纳税人代表的切实监督。
邹祥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财政的定位是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说明了财政的重要地位。2014年6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把“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列入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三大重点推进的改革任务之一。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关键是公开透明。为此,各级财政在根治“吃空饷”问题上,至少应当发挥以下五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要积极推动政府预算公开上网,接受公众监督;二是要对所有由财政负担的人员进行审查,把住人员“出入关口”;三是严格审查各项财政资金运行情况,维护财政资金使用的严肃性;四是建立一个有效的举报渠道,让财政运行于阳光下,接受社会公众监管,遏制公权力滥用;五是会同纪检监察部门建立问责制度,并认真抓好落实。一旦发现“吃空饷”现象,将严厉问责“吃空饷”者及相关责任人,从制度上加强对权力的约束和监督。
张明:“吃空饷”问题根本上是政府资金管理问题,是政府财政预算管理控制、财政监督管好政府“钱袋子”的问题。具体业务上是部门预算编制的人员基本数字、人员经费管理问题,这些在现行制度中都有十分明确的规定。管理责任上具体涉及政府编制部门、财政及当事人部门及单位等。管理业务上主要是年度部门预算业务所涉及部门财务(部门年度预决算编制)、本级财政(部门预决算初审、批复)、本级审计(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本级人大(部门年度预决算审批)等。年度部门预算执行业务主要涉及部门及单位、本级财政,其中部门及单位主要负责执行,本级财政主要负责监管。“吃空饷”能在上述监管部门及监管流程中顺利完成,其中的监管制度失范、监管水平和监管效率低下可见一斑。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界定的 “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的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角度,财政在根治“吃空饷”问题上主要应发挥“规范、公开透明预算”的监管作用。“吃空饷”问题关键是部门预算的财政供养人数的监管,加强财政、审计的部门预决算监督管理,特别是财政监督管理,是解决“吃空饷”的重要措施。
一般讲,部门预决算的财政监管,首先是财政职能部门的对口监管,如财政教科文卫职能部门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部门预决算的监管;其次是财政监督职能部门在财政职能部门监管基础上的再监管,具体包括对财政职能部门的监管和对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管。财政职能部门的监管是与财政分配业务并行或衍生于财政分配业务的监管,如审查核实部门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决算等的财政供养人数编制、实有数、变化数及开支等,但财政职能部门分配职能较强而监管职能较弱,因此,在财政职能部门监管基础上,还进一步嵌入财政监督职能部门的监管。目前,可根据财政部的财政监督转型方略,结合整治“吃空饷”的业务要求,尝试建立健全财政监督职能部门对部门相关编制,如公务车编制、人员编制和其他用品配额编制等的专项监督审查制度,在细化部门预决算编制条件下,要求编制细化的部门职责岗位和人员编制对照表,财政供养人数及年龄结构、在职岗位情况对照表等,以财政监督嵌入部门预决算管理流程的方式,促进并强化部门和财政职能部门的部门预决算监管作用。
翟继光:党的十八大已经认识到政府治理结构的问题,加强预算监督是一项重要的举措,但问题是谁来监督,如果仍然是上级政府或者专门的监督机构来监督则问题的根本仍然无法解决。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微观层面和技术层面,一定要从根本上进行体制性的改革,即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财政运作的主体,财政的收支管各个领域都让人民群众充分参与其中并发挥重要作用。财政资金的真正所有者是人民群众,只有人民群众才会真正关心自己的财产。如果按照这一思路来设计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方案,如何制订方案本身就应当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广开言路,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财税体制改革的决策者。在这个过程中,立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广大人民群众行使决策权的主要方式是立法和监督,也就是制定规则并监督规则的执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探讨法治问题说明我国的高层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主持人:总结您对“吃空饷”问题的治本建议。
王丛虎:规范权力运行是根本。具体说来,加大对公权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强化对滥用权力的制裁,并形成强而有力的震慑力是治本的首要任务;其次,规范财政的预算和决算制度是基础。具体说来,细化预算、强化监督、公开透明是保证公共财政资金安全的基本条件;再次,强化人员编制的科学性和法制化是保障;最后,通过信息技术,加强对人员编制和财政预算的联合监督和制约是手段。
刘家用:解决“吃空饷”问题的关键是要完善落实相关制度,使人不能“吃空饷”。新形势下,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工资管理等相关制度,堵住“吃空饷”漏洞;另一方面,必须重视相关配套实施细则,使好的制度能够贯彻落实下去。解决“吃空饷”问题,还要加大惩处力度,使人不敢“吃空饷”。对“吃空饷”者及其相关责任人如果只是简单地清理了事,惩戒力度不够,以后还会不断地有人“吃空饷”。其实“吃空饷”行为不是简单的违纪问题,而是一种违法甚至是犯罪行为。如果长期不在岗却依然领着工资,在法律上属于典型的不当得利行为;如果领导利用手中权力违规进人主动“吃空饷”或随意决定让职工离开岗位被动“吃空饷”,造成了国家财产损失,其行为已构成滥用职权罪。一方面,对于“吃空饷”者,要按照法律规定把吃进去的“不当得利”吐出来;另一方面,对于涉嫌违法犯罪的责任人,要依法严惩,彻底消除这些偷吃国家“公粮”的“硕鼠”。
翟继光:“吃空饷”问题暴露了我国政府治理结构乃至整个国家治理结构的缺陷,自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了解决“吃空饷”、人浮于事的问题,只是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主要停留在经济体制上,在社会治理结构方面尚未进行真正的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治理”的思想,指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指导方针。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解放生产力,也就是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市场经济的决策者。因此,当前以及未来国家治理结构的改革仍然应当解放社会治理的生产力,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参政议政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社会治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国企治理的决策者。一旦这一问题解决了,包括“吃空饷”在内的各种不劳而获、人浮于事的现象将彻底根治。只要我国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政府治理的真正监督者,各种腐败、浪费、低效的问题都会被人民群众所发现,只要党和政府有决心治理,这些问题都能得到彻底解决。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也将具备坚实的基础。
刘伟:前面我已经提到,“吃空饷”问题说到底是公共部门的运作不能受到相应部门和社会的有效监督,其治本之法也需要从公共部门和监督主体两方面着手。一是要限制和规范公共部门所能运用的权力,二是从监督制度上入手,不断完善包括公民、社会、传媒和财政机构等主体在内的监督体系;三是,从最终来看,国家必须建立公开透明的公共预算,让公共部门得到定期的财政问责和政治问责。
邹祥利:通过近几年“吃空饷”的治理,我认为从治本方面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严格执行有关制度和纪律。对那些“吃空饷”的要毫不手软,单位主要领导要敢抓敢管,不怕得罪人。当然,单位领导首先要自身过硬,一身正气,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公道正派,不收取人家的任何好处,不安排自己或上级领导的亲属“吃空饷”。只有自身硬了,才能敢抓敢管,才能不怕得罪人,才能管好用好干部,才能把单位和群众的事情办好,才能把“吃空饷”入口堵死,把“吃空饷”的干净、彻底地清理出去。
二是要建立健全严密的监管体系。必须将预防关口前移,防止虚报人数、冒领工资“吃空饷”事件发生。必须公开单位编制及实有人员,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充分发挥干部、群众以及媒体的监督作用。只有毫不遮掩地公开单位的编制人数、领导职数、实有人数等信息,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干部、群众以及媒体才能有效监督、积极监督。一个单位的干部和领导到底上没上班,上班到底在干啥,有没有违法乱纪的事,有没有“吃空饷”现象发生,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监管部门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加大财政支出透明度,推行财务公开,阳光操作,将一切支出“晒”出来,接受群众监督。严格履行审查制度,财政部门要对所有由财政负担的人员资料信息进行严格审查,审查在编不在岗,调出不下编,或瞒报虚报工资表、死亡不注销、转岗领双薪、多报人数吃空饷等情况,把住人员“出入关口”。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按照财政审计要求,把所有财政资金纳入审计范围,真正实现财政资金审计全覆盖,严格审查各项财政资金规范运行情况,维护财政资金使用的严肃性。
三是要严惩“吃空饷”者及其相关的审批者、监管者,情节恶劣的应以贪污罪定罪、失职渎职罪入刑。堵塞“吃空饷”的漏洞,必须填补相关法律法规的空白,强化问责,破除“权力包养”,对“吃空饷”者和纵容者予以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