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恩华|文
在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提起张仪来,多少有点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的味道。因为他是为数不多的云南省委联系专家,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是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人才,也是云铜集团内部能征善战的大将之一。
“拼命三郎”,是《水浒传》里一百零八将石秀的绰号。石秀得这个绰号,是因为他敢于拼命,所以受到江湖好汉们敬仰而给他取的雅号。
而在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铜业”)的矿物加工行业里,也有一个酷似石秀,干起工作来敢于拼命、受到大家敬仰的人,他的名字叫张仪。
在云南铜业提起他来,多少有点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的味道。因为张仪是为数不多的云南省委联系专家,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是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人才,也是云铜集团内部能征善战的大将之一。
老云铜人都知道60年前的云南东川矿务局,她拥有一群激情燃烧的员工。1951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到了中国的鸭绿江边,新生的共和国为了抗击外敌的入侵,加大了东川矿务局的矿山开采,东川矿务局的新老员工们也喷发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朋友来了有好酒,要是那强盗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猎枪的使用需要子弹,而造子弹必须用铜金属。
张仪的父亲,正是一位这个时代的热血青年,他响应国家号召,背上简单的行旅,来到了东川矿务局。
年轻人有热情、有胆量、有精力,明知在井下的采矿作业中打干眼会得硅肺病,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为了多出矿早日打败“美国佬”,他还是天天打干眼,一天在井下24小时,干累了睡,睡足了干。只要能多造子弹“打败美帝野心狼”,再苦再累都值得。
80年代中期,他的父亲拖着硅肺病的身子回到了老家祥云县。每当看到父亲,他就想到父亲过去对他讲述的铜金属对一个国家国防、电子工业等的重要性;想到随着时代的变迁,需要用更先进的冶炼工艺去振兴国家的铜金属行业,从而实现国防和电子工业的强大,他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铜金属拥有一种天生的感情。
2012年,张仪同美国亚利桑那州国际湿法冶金专家交流湿法冶炼经验
在他读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参加过学农、学工、学军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只要见到一段铜电线、一个电机的漆泡线,都要认真地研究一下。高中毕业后的他,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父母,于1982年子承父业地考进了长沙冶金工校。
云南是有色金属王国,云铜是其中最有名气的,是他实现铜金属梦的最好平台,也是他父亲壮志未酬的地方。
1984年,他背着简单的行囊来到楚雄矿冶六苴矿区,“六苴”彝译汉就是苦荞粑粑的意思。吃苦荞粑粑的地方,都是彝族聚居的地方。彝族聚居的高山峡谷,虽然不是人间地狱,但也绝不是人间天堂。他到六苴后,领导看他是一个干干瘦瘦的小伙子,就把他分配在风不吹、日不晒的技术开发部实验室。按理说,这是一个让许多人羡慕的地方。但生性不安分的他,在1995年听说在离六苴矿区50余千米,海拔2000余米的桂花乡成立了一个桂花铜选厂及湿法厂时,就申请要到桂花去。尽管桂花分矿人员“拢共只有几十个人、七八条枪”,并孤孤零零地在偏僻的彝山上。但他终于还是到了桂花铜矿,圆了创业梦。
“深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是员工们借用古人语言对桂花矿山的描述。这种“世外桃源”,对许多不甘寂寞的人来说,那是与世隔绝的人间地狱;但对于想干事、想在矿物加工里做出点成绩的张仪来说,那正是“面壁十年图破壁”,读书和思考的天堂!他订了诸如《湿法冶金》、《云南冶金》、《中国有色金属》、《国外金属选矿》等权威学术杂志,找来了矿物加工方面的教材。一方面在业务上不断突破,另一方面向着本科、研究生、博士进军。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桂花的几年中,让他的学识大为长进。特别是铜湿法冶炼技术、铜选矿技术得到了理论和实践上的飞跃。1987年,他读完了长沙有色金属专科学校化学专业;2008年,他又读完了昆明理工大学的MBA;2011年,他开始在昆明理工大学师从全国知名教授文书明,攻读矿物加工博士学位。
2008年12月31日,张仪(右)同迪庆矿业公司其他领导收获第一槽电解铜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他对铜、镍湿法冶金技术进步的要求。在楚雄矿冶,他时时用一颗童心去捕捉一切关于铜、镍湿法冶金工艺的新信息、新技术、新工艺。同一座矿山的六苴大仓沟湿法厂以及国内外湿法厂,他总是怀着一颗好奇心去收集资料进行研究、试验及总结,怀着一颗孜孜以求的心去向矿物加工前辈们请教。他通过20多年不断的理论学习,不断的实践积累,在云南湿法冶金系统小有名气。1997年,他主持研究的硫化铜矿细菌浸出生产优质电解铜新工艺,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他主持研究的硫化铜矿细菌浸出生产电解铜的新工艺,获国家发明专利。
由于他的敬业,消息传到了云南锡业,2005年,他作为特殊人才被云南锡业引进。在云锡元江镍矿,他很快就融会贯通了镍的湿法冶金技术,成功推广应用了红土镍矿搅拌浸出生产镍金属的新工艺,镍湿法冶金工作获得许多技术上的突破。其实,早在2001年,他就参与了楚雄矿冶研究的元江硅镁镍矿酸浸提取综合回收新工艺,并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在云锡元江镍矿的湿法冶金技术应用中,他只是螺旋似的上升了一步。这一次上升,使他于2006年参与了其他人员成功研发的湿法提铜工艺,并获国家发明专利。2006年,他主持开展了元江镍矿科技攻关项目,被云南玉溪市评为中青年学科技术带头人。
在云南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云南北极”迪庆藏族自治州中,有一个地名叫羊拉,羊拉,藏译汉是牦牛角尖尖的雪山。2007年,云铜集团在这里投资7亿元的矿山投产试运行了,但许多事情却出人意料。湿法堆场上的氧化矿,堆浸快三年了,仍然电解不出电积铜板。在当时每吨3万多元的铜价市场,硫酸从500多千米的大理市拉来,仅硫酸的消耗成本每吨就1万多元。员工们看着这个堆场,有如看到一只会吃包谷不会下蛋的鸡一样,心里是那么难受。许多湿法专家来看看,或者来工作一段时间,都只是摇着头离开了。
这里的矿石除了属于世界级难采难选的因素制约外,还有就是受云南省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国家级贫困县乡住地的自然环境制约着。
家贫思贤妻,国难思良将。云铜集团领导经过筛选,点名叫张仪这个能吃苦、敢拼搏的“大将”到羊拉来主持湿法冶炼的技术工作。
战马嘶声为赴阵,将军举剑为出征。他搬着所有的矿物加工书籍,热情洋溢地来到了羊拉。
2008年8月,是羊拉多雨的季节,而湿法冶炼最忌讳的就是多雨。因为多雨会淡化硫酸的浸蚀作用,淡化料液的铜金属成分。
伍子胥因为焦急过昭关而一夜青丝变白发,40多岁的张仪也是白发疯长。因为曾有湿法冶金的国际权威人士说,羊拉的氧化矿是国际公认的难选矿石,属于“三高”矿石(结合率高、含泥高、钙镁含量高)。
疾风知劲草,困难显意志。面对困难,他没有退缩,因为许多成功都是从失败中获得的,许多科研成果都是在失败的基础上总结出成功经验的。他相信,科研工作同农民种田“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的道理是一致的。
他怀着满腔的热情和信心,白天跑采场、跑堆场、做试验,晚上找资料,向同行专家请教、与技术人员共同研究。
有过矿二代、矿三代经历的人,都晓得献了青春献子孙的滋味。做为矿二代的张仪,也没有逃脱这个怪圈。他的老父亲早早就得了硅肺病,回到了祥云老家。在2008-2009年的时间里,他曾经多次坐汽车到昆明及外地开会,他总想到逐渐衰老、生活难以自理的父亲母亲,总想下高速公路去看一眼,毕竟家就在高速公路边。但忠孝很难两全——许多次都与家擦身而过。
作为亲情,最悲哀的是“子欲孝而亲不待”,老父亲没有等他去多看几眼就撒手离去,如今只剩老母亲一人,每当他看到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老母亲时,总会流下自责的眼泪!
在羊拉建矿以来的10年中,他是唯一一个不会打麻将的领导,是唯一一个休息日8点前走进办公室的人,是唯一一个矿物加工专业论文写得多且发表级别高的人。
为了能借鉴湿法及选矿工艺新技术,提高铜金银选矿回收率指标,他先后走访了美国亚利桑那州、中国江西铜业、紫金矿业及云南稍有名气的湿法堆浸工厂及选矿厂。读万卷书的人,是善于向古人学习的人;走万里路的人,是善于向旁人学习的人。通过不断学习,2008年,在他到羊拉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和公司科研人员写出了《羊拉铜矿难采难处理矿石“分类供矿—优先浮选—中矿磁选”生产铜精矿新工艺研究》、《羊拉难处理氧化铜矿“矿石制备—粒矿堆浸—泥矿搅浸—萃取电积”生产电铜新工艺》等论文。论文的发表和运用,解决了羊拉氧化矿和混合矿在加工过程中含泥过高、板结严重、浸出率低等难题。2008年10月31日,羊拉出了第一块电积铜,看着自己和工友们电解出来的电积铜,他十分激动!
2009年,他又先后组织了一选厂和二选厂的立式浮选柱的安装,通过两个浮选柱的运用和药剂调配,使两个选厂的选矿回收率从2007年投产初的56%上升到了一选厂的75%和二选厂的81%。
因为出了铜和回收率的提高,浸润着云铜集团和迪庆矿业多少领导、员工们的心血,更是结束了云南迪庆藏区无电解铜的历史,标志着迪庆矿业的矿物加工生产工艺技术不断走向了稳产和高产的道路。
然而,对于不断进取的人,生命中的每一次辉煌,都只不过是一个逗号而已。
他孜孜不倦地科研和创新,让他不断地入新的境界,又不断归零踏上新的征程。他从事矿物加工29年,在云铜的楚雄矿冶、迪庆矿业,在云锡的元江镍矿、个旧锡矿等,负责过企业的工艺技术研究试验,新技术的开发等;负责过研究试验难处理硅镁镍矿低成本工艺技术;负责过研究试验难处理氧化铜矿低成本工艺技术;负责过难选铜、金、银矿石技术研究等工作。
张仪(右一)同美国湿法冶金专家科来恩在云铜羊拉化验室交流氧化矿化验
2010年,他在迪庆矿业主要参与研究的“羊拉铜矿难采、难处理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化研究及产业化示范”科技项目中获得中国铝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他主要参与研究的“复杂混合铜矿高效回收新技术及应用”科技项目,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同年,他主要参与研究的“羊拉铜矿难处理矿物选冶技术工艺研究及产业化示范”科技项目,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他于2012年被云南省政府聘为清洁生产专家,2010年被昆明理工大学聘为硕士生导师,被北京科技大学聘为硕士研究生协助指导教师。
2011年,他主持完成的“泥、铁、钙、镁高含量氧化铜矿的综合处理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一种高含泥氧化矿分类筑堆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2012年,“一种高含泥氧化铜矿分级浸出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高含泥、高结合率混合铜矿综合处理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槽浸工艺中的布液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2013年,“一种硫酸和氨联合红土镍矿生产硫酸镍的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
他在《湿法冶金》、《云南冶金》、《湖南冶金》、《科技创新导报》、《矿业工程》、《中国有色金属与矿业》等全国知名的杂志发表了有影响的论文19篇,其中被EI检索、收录论文3篇。他撰写企业试验研究报告16篇,主持撰写《铜湿法冶金原理与实践》矿物加工专业著作1本,参与撰写《矿山企业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研究》管理类著作1本。
他取得个人成绩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科技发展。迪庆矿业2010年获得“云南省创新型试点企业”证书,同年获得“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认证”,2011年获得“云南省技术中心认证”。
百工之人,各有各的快乐。也许他的快乐就是“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拼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