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艳云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理念就是引导学生“读”,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让学生通过朗读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如果学生不读书或对教材内容读不到位,那么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显得非常难了,更不用说训练学生的语感了。所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来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但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由于考试不考学生的朗读能力,所以许多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只重视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只重视学生可以用自己的笔来完成多少语文试题,可以答对多少道题目,忽略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把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目标仅仅定在可以通顺、流利地把一篇文章完整地读出来,至于是否带有感情来阅读,那就很少有教师关注了,这就造成了许多学生的朗读能力不高的现象。而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学生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的基础,如果学生的朗读能力不高的话,那么,他们的表达能力与分析能力也不会高到哪里去。所以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以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引,从多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教学,来谈一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
一、自读中感知
教学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自学字词。)
师:谁来说说,通过自读,你从这篇文章中了解了哪些内容?
生:我知道这次大地震,有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师:你知道故事发生的地点吗?
生:我知道这次地震发生在美国的洛杉矶。
师:自读之后,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还知道在地震中有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情基础,他们的学识水平也不一样,所以如果让他们一齐来阅读这篇课文,由于他们的水平不一样,就会造成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拖着朗读能力弱的学生向前走,这样不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的。而通过自读,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水平与情感态度带有个性地去阅读。这样,学生对文字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就可以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在自读过程中,也许有的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字词已经认识并理解了,而有的学生可能还需要努力才能完成这项任务。这样的自读安排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的,符合新课标精神。
让学生先自读课文,一来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二来也可以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先通读一遍课文,那么学生就不可能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在接下来精读课文时,学生就会因为没有做好认知的准备而不知所措。所以,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时,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自读课文,让学生在自读课文过程中感知课文。在自读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让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也许有的学生会出现读错字、读破句的现象,这是因为他们的朗读水平还不高,这时,我们应耐心帮他们把句子读完整,并对他们进行一些朗读技巧的指导。
二、精读中领悟
教学片段二:
师:刚才有一位同学通过自读,说他知道在地震中有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那么,文章中哪些段落说明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呢?请找出这些段落读一读。
(生读课文,寻找句子。)
生:从二、三段可以看出父亲是多么的伤心,“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说明了他们父子情深。
师:是的,当父亲看不到自己儿子时,就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于是大喊一声——(用手暗示学生跟在后面读。)
生:“阿曼达,我的儿子!”
师:这句话我们应该用一种悲痛的语气大声地读,要读出父亲的焦急与伤心。请同学们再读一次。
(生读。)
师:但是后来,父亲为什么又坚定地向那片废墟走去呢?
生:因为他想起了他经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于是,他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儿子。
师:如果让你来读这一段话,你该用什么样的心情来读呢?
生:我想应该带着一种极度伤心的语气与坚定信念的情感来读这一段话。
师:那好,请你们就带着这两种情感来读这一段话吧。
(生读)
生(举起了手说):我感觉还应带着一种尊敬的情感来读。因为父亲见不到自己儿子了,但是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伤心地离去,而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儿子一定还活着。所以我非常敬佩他。
师:嗯,理解非常不错,那我们再怀着一种敬佩的情感来读这一段话吧。
【思考】
学生通过自读,已经基本上理解了课文内容了,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就要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中的文字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完成新课标中提出的“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
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课文内容,从每一句所要表达的情感角度来思考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停顿。比如在让学生读“阿曼达,我的儿子”一句时,“阿曼达”这三个字读的声音非常高,非常急促,表现出父亲焦急的心态,而后面“我的儿子”却又读得非常低沉,非常慢,充分表现出父亲的悲伤心情。而在这两部分之间,有的学生还稍微停顿了一下,来表现父亲心情的急速转变。这样,学生在精读过程中就可以很好地领悟课文思想,提升自己的朗读水平。
三、诵读中表达
教学片段三: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再幸福地把课文最后一段读一下吧。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为什么说他们是无比幸福的呢?
生:因为有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才救出了他的儿子,所以无比幸福。
师:好,那我们就怀着浓浓的情感再把这一段读一下。
(生齐读最后一段)
生:因为父亲挖了36个小时,要是别人早就放弃了,但是他却没有,说明他有坚定的信念。
师:是的,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我想父亲也许就救不出儿子了。我们再怀着坚定的信念来读一读这一段吧。
生齐读最后一段。
生:我非常佩服儿子,因为他坚信父亲一定会来救他的,同时他还让其他同学先出去。
师:对,儿子的信念与优秀的品质也感染了我,那我们就怀着对儿子赞美的心情再读这一段吧。
(生齐读最后一段。)
【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就要让学生进行反复地诵读,让学生边表达边读,从而体会同样一句话可以悟出不同的情感来。这样,学生通过反复地诵读,就可以不由自主地与文本产生共鸣,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主旨,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东西,那就是让学生多读、多说,让学生在读与说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学生如果得不到充分的朗读训练,就不可能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更不用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了。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的训练,通过让学生自读、精读、诵读等各种读书策略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只有这样,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