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巍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为语文老师,就应引导学生记叙真实的生活经历,描述真实生活的某种状态,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一、在实践中真切体验,收藏丰富多样的习作话题
写作源于生活,是学生生活实践的再现,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要靠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来实现。学生是生活的主体,各种各样的生活都需要学生亲身实践和体验,离开了学生的生活和学生的主体,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缺乏灵性。
社会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世界。在这个大世界里,有不同性格的人,有千变万化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只有积极投身到这瞬息万变的大世界里才能有话可说,作文才会言之有物。为使学生作文写得充实、生动,教者应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参与,动手动脑思考,从而产生思想。这样有感而写,能让所作之文丰实,富有独特性。
如写《逛集市》一文,让小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去逛逛集市,亲眼看一下集市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商品,亲身感受一下集市的热闹场面,亲自去买几样东西,感知小商小贩各自不同的推销方式,体验购物过程等,然后再让学生用语言文字来描述。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到现实生活中挖掘写作的素材,激发写作的兴趣,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切身的感受中丰富语言,激发创作灵感,从而达到妙笔生花的效果。
二、于生活中留心观察,积累真实的习作素材
写作文“应该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断地涌出真实的水来”。那么源头在哪儿呢?源头“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生活是具体的,是真实的,作文就是在具体的、真实的生活中习作。小学生对写作概念还较模糊,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指导学生尽情地投入生活,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开掘心智,让他们感到写作和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作文时时可写,素材处处都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写作的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去亲近生活,在生活中观察、聆听、感悟,并“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从而自觉、快乐地在写作中展示美、创造美。
如在上《写一种水果》一课时,课前我了解到学生平时生活中爱吃水果的较多,但真正留心观察水果样子的却不多。于是我把这堂作前指导课改成了留心观察指导课,我认为只要让学生把爱吃的水果观察仔细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就不难了。我让学生每人带一样自己爱吃的水果,引导学生由表及里仔细观察——“看看你爱吃的水果穿的是什么样的外衣?看上去让你能想到什么?摸上去有什么感受?”(结合水果的大小、形状启发学生有指向地想象,并亲自体验,结合触觉去感悟)“脱去它的外衣,你又能看到什么?放嘴里尝尝,闭上眼睛细细嚼,是什么味?”如此观察后,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水果还有这么丰富的内容可写,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观察应做到有序。写了水果的色、形、味等,我又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吃水果的趣事,学生吃的经历还真丰富,有的说超能吃,一下子连吃五六个橘子不在话下,有的说吃杨梅吃得牙齿都酸了,还有的说苹果除了能生吃,做成汤喝也别有风味……这些都是学生留心生活而得来的素材。有了对生活中事物的留心观察,学生笔下所写的内容就变丰富了。
三、在情境中尽情感悟,激发丰富的创作灵感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中的经历尚不够丰富,如果学生遇到一个不太熟悉的习作话题,让他们完成写作,其结果大多是胡乱编造;如若教师过多地口头指导,则写出来的文章大同小异,这样的写作又毫无实际意义。假如教师能够在作文课堂上结合作文话题创设一些贴合学生生活的情境,其效果定会大有改变。这情境可以是利用多媒体播放的影像资料,可以是学生通过表演小品的形式对生活现象的一次模拟,也可以是老师通过语言描述一定的情境等等,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去感受、领悟,从而点燃智慧的火花,碰撞出写作的灵感,激发写作的热情。
如在教学 《秋叶的旅行》这篇习作时,在和学生聊了“你喜欢什么树叶?这些树叶在秋天落下后会怎样”这些话题后,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校园内那棵高大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一片梧桐叶,这片梧桐叶会遇到谁?会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梧桐叶会落在小花上,为小花当遮阳伞;有的说梧桐叶被一位小朋友捡起来,做了一幅漂亮的叶贴画;有的说这片梧桐叶会被一只鸟叼回它的窝里,给它的宝宝做过冬的棉被……
可见,教师创设的贴近生活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灵感,让他们有了想不完的事、说不完的话,让他们尽情地表达,尽情享受思想、语言交流的乐趣。
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坚持引导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激发其写作欲望,提高其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走出胡编乱造、无病呻吟的误区,从而写出反映儿童本真生活和情感的生态作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