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正华
一、事件背景
2013年12月下旬,我校举行了现场作文大赛,三到六年级的全体学生参加,现场作文时间一个小时,每个年级根据命题写作。试卷收上来后进行密封改卷,每张试卷由两位教师“背对背”批阅,如果两个教师的分差超过5分,再由第三位教师进行复批。其中一篇四年级学生的作文《一只蚊子》,在第一个批改教师眼中成了神来之笔,打出了96的高分,第二位教师觉得偏离题意,出于对流畅的文笔的考虑,勉强给了90分,第三个仲裁教师面对两种评价,也颇感为难,最后没有做任何分数调整,维持原判,给了个平均分93,但是这篇文章在校内教师群体中迅速“走红”,大家对这只“蚊子”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二、原文再现
题目:以“感恩”为话题写作文。
提示:因为有爱,所以感动;因为感动,懂得感恩。亲爱的同学们,你生活中曾有过这样的感动吗?如果你曾感动于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声祝福,一句劝勉;如果你曾感动于一抹曙光,一片绿叶,一颗露珠,一泓清泉,那么请你拿起你的笔,去记录你的感情历程,用你的智慧,去品味多彩的生活,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生活中的美。请以“感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作文。
学生习作:
一只蚊子
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401班 柯 学
记得我8岁那年,有一件事令我终生难忘。我那时在实验小学读书,下午不到四点就放学回家了。
傍晚时分,正是蚊子猖狂之时。打开房门,只见对面的衣柜就有几只蚊子虎视眈眈地盯上了我。不过我一点儿也不害怕,立刻拿起桌上的苍蝇拍,使劲拍蚊子。可是这几只蚊子可狡猾了,每次都轻易闪过。我灵机一动,跑到客厅,拿起大型电蚊拍。
“哈哈,就算你飞得再快,也逃不过我的电蚊拍!”我得意地把好几只蚊子都打下来了,只剩最后一只了!屏住呼吸,轻手轻脚,猛地一按!蚊子刚想逃走,就被这“天罗地网”罩住了。一阵电火花过后,蚊子从拍上落下来,趴在了冷冰冰的地板上。我刚想放下电蚊拍,那只蚊子出乎意料地飞起来,它极不平衡地飞行着,忽上忽下。我仔细一看,发现它的肚子大大的,像个怀孕的母亲。我想:它一定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才坚持逃脱死神的魔爪,回到人间,它不希望孩子和它一起死亡,它真是伟大的母亲。
可是,那时我还小,不懂事,随手又挥了一下电蚊拍,了结了它的生命。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没有杀死它,它的孩子出生后,一定会非常孝顺,因为有这样坚强的母亲挽救了孩子们的生命,孩子怎能不孝顺?
每个母亲生孩子都是不容易的,我以后一定要孝顺母亲,也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孝顺自己的父母!
三、百家争鸣
正 方
范传荣:小作者以真实的笔触描摹了儿时打蚊子的经历。行文开始,“不害怕,立刻拿起”再现了小作者的勇敢无畏。接下来,继续描写在与蚊子的周旋中“我灵机一动”,表现了小作者“敌变我变”的机智灵活;“得意”呈现了小作者打蚊子过程中的欢愉心情,“屏住呼吸,轻手轻脚”可以看出小作者做事的专注。接下来笔锋一转,发现了这只蚊子可能是位“母亲”,小作者的情绪发生陡变……引发出我跟随小作者沉浸其中的情感,读起来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竟然忘记小作者那是在扑打蚊子,被小作者字里行间洋溢的真切情感感染着。我想,我们的孩子能用笔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其中包蕴着童心童趣,含蕴着人性的美丽,那就是对孩子精神世界和灵魂世界的涤荡。同时,也在习作动机的驱动下,练习了文字表达能力。至于那只“蚊子”,仅仅是表达孩子们真实情感世界的一个凭借,并不能混淆孩子的是非观念,这就好比是孩子童话世界里的植物和动物。
杨红霞:我觉得这篇习作创新来自于灵性,与“求异”无关。这个孩子的这篇文章从一只蚊子想到生命,不是他刻意所为,更不是所谓求异,而是一种灵性,一种自然而然的童心。我们如果从成人的角度去思考,带着成人的所有经历和经验去审视孩子的文章,就像戴了有色眼镜一般,容易矫枉过正。其实细想一番,难道我们所谓的经验和经历一定都是正确的吗?只不过是符合常理罢了。在常理范围内被认可的大多才能,也大多是雕琢过的,缺少了天然、淳朴的气质和品质,渐渐地趋同,最终归入平庸!这个孩子的文章是个例外,因为出自天然、本真,所以才会引起各方争议。第一次看这篇习作,我马上想到的是沈石溪,其实沈石溪的一系列文章不正是童心在动物世界的发现吗?如果抛开形式,会发现小作者笔下的“这只蚊子”与沈石溪笔下的“斑羚”何等相似!就内容而言,创新需要的是灵性,孩子偶然的一个想法、一个发现都有可能包含着灵性,这种灵性来自于一颗天然的童心,而绝不是我们成人世界所理解的求异,因为“求异”一词中带有太多功利性,为了一种目的挖空心思或处心积虑地避开普世的价值观。而我们细读这篇文章发现,孩子自然而然流露出的价值观才是我们世人所珍惜的、推崇的。
吕 霞:我和小作者认识,据我了解,小作者性格养成比较随性自由,决无意于迎合某人的喜好,或者为了应考而写作。因此,我暂且将此文视作孩子的真表达,无编造。最关键的是我的确亲眼见证过他用电蚊拍捕杀蚊虫的行动。因此,文中所述杀蚊过程为事实,千真万确。
从某一角度来说,我认为他所能理解到的“感恩”,应该就是我们常慨叹的“母爱”,无私伟大的“母爱”需要感恩。也就是题目提示的第一句“因为有爱,所以感恩”。然而,这样的认识从哪里来?从生活中的直接、间接经验中来。在小作者的眼睛里,尤其是心地纯洁的孩子心里,母爱是印象最深刻的,或者说他以为最了不起的呈现方式之一就是“十月怀胎”。于是,写作时,他想到的是亲历过的打蚊子事件,还有当时他的见闻感想。这是一个写作讲真话的孩子,“像个怀孕的母亲”这一句,以我之理解,作者首先所取的应该是母蚊子与母亲的共同点“大大的肚子”。从“大肚子的蚊子”的形象,想到了“怀孕的母亲”的形象,他想要表达的是母爱,是怀孕的母亲的伟大。写蚊子,却并非是要赞美蚊子,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只在“借用其形”。endprint
当然,一定会有不少读者、同行将此作列入偏题、离题行列,不予理睬,更不屑于去分析。原因是所谓的“价值取向”。因为蚊子是害虫,它的灭亡,向来都是大快人心的,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你也许会问,难道蚊子也有母爱,蚊子的母爱也值得赞美?
抛开我们认为的主流价值观和惯常标准定义下的“好人与坏人”不提,小作者对文题的理解我以为是不存在偏差的,只是在确立“感恩母爱”这一主题之后,所选取的素材是我们人类痛恨的敌人“蚊子”。这一点,恰恰是这个对昆虫世界有着强烈猎奇兴趣,却又不愿深究“敌我”关系的个性粗放的学生最大的疏忽。这才有了这次争论。
由此,我不禁想,如果今天这里的“大肚子蚊子”不是蚊子,而是“蜜蜂”之类的人们公认的“益虫”,结果又会怎么样呢?
钟 灵:1.小作者对打蚊子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写不出这样有趣的打蚊子情节。2.打蚊子看起来和习作主题感恩无关,恰恰是这一点说明他的切入点新颖。小作者把自己的视角放在了蚊子的世界里,如同《草丛的村落》的作者,以儿童纯真的眼光去观察草虫们,发现了它们也有伟大的母爱,推测它们也一定有感恩、孝顺的孩子。小作者看似在颠覆蚊子这样的嗜血昆虫的形象,这不正是很好的标新立异吗?美国的迪士尼不正是靠颠覆人们心中老鼠肮脏龌龊的形象,创造了不朽的、可爱的米老鼠形象吗?迪士尼可以,为什么我们的小作者不可以呢?3.四、五年级的习作就怕学生放不开,就怕学生没有真切的生活体验,就怕学生没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我们应该保护他的创意。至于以后的应试,那是应试技巧的培训,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也应该知道应试的重要,所以,大可不必担心他因为剑走偏锋影响以后的大好升学前程。
反 方
刘 娜:写作文的这个孩子我认识。在此文完成后的一天,他的书架上静静地落着一只蚊子,我向他逗趣:“这里有一只蚊子,要打死它吗?”他手中忙着什么,头也不抬地回答:“不要!”我又问:“这是你养的蚊子吗?”他点点头。我不禁感慨,这家的父母对孩子的善意的留存,甚至可以容忍一只越冬的蚊子那么闲适地存在。如果是我的女儿要养一只蚊子,收留它在家里过冬,那我是断然不会同意的。善之所以为善,并不因为是种族不同的异类,就蔑视它的生命。然而我认为:这爱,终究是用错了地方。
这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善良的孩子,但我还是想说他爱错了。那只蚊子大大的肚子里装的是吸食来的血液,因为吃得很饱,才会显得大腹便便。这些血液给它提供产卵的营养,吸血——繁殖——吸血,这就是蚊子的世代生活。那孩子以前也会拿起电蚊拍去消灭蚊子,却因为一个误会,从此就保护起肚子大大的蚊子来了。这篇作文产生的影响,我想除过文字不论,这个价值取向是有失端正的。孩子应该去了解一下蚊子的真正面目,不要因为偶然一个善念的闪现,就错爱了蚊子。了解了它的全部,再做判断才好。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救蛇的农夫何尝不是善良的。古代有个词叫“愚忠”,这孩子便是有些“痴善”了。只希望我们大人不要没有原则地鼓励善良,越是善良的孩子,更要擦亮眼睛,分清敌我,避免让孩子最终因自己的善良而受伤害。我想,这是一个原则问题。
姜金友:个人认为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运用是非常棒的,对外界事物的观察细致用心,对全景的描写也很细腻。不过感觉文章的价值取向的确值得商讨,我想文字背后所要传达的一切信息,都应该不以伤害、打击甚至毁灭人类为情感线索。“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是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善美的极致体现,而感恩是不以伤害他人为前提的,反之我们能称之为感恩吗?所以我认为本文取材不适合习作主题。就如习作中“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没有杀死它,它的孩子出生后,一定会非常孝顺,因为有这样坚强的母亲挽救了孩子们的生命,孩子怎能不孝顺”这段文字我们该怎样理解呢?留给孩子的又将会是什么呢?
陆秋文:孩子的眼中固然有孩子的世界,他们的纯真是多么让人感动!如果从伦理角度来讲,孩子的这种观点是值得保护的。任何动物都有子孝母贤,因此才有了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这两个典故。所以,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可从现实角度来讲,虽然蚊子是有生命的,但是它是人类的对立面,是害人的东西。既然是对立面的东西,这种东西就应该灭掉,就不能有妇人之仁。所以就把第一个观点推翻了。
张立元:收到这篇文章,看后失笑,然后陷入思考。这个孩子为什么会写出这样一篇作文来呢?从孩子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该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并非是不谙习作技巧随意胡写乱编的孩子。再读读题目,我认为这个孩子可能被提示语里的一些字词弄得“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了,在审题上出了些问题。这个孩子从提示语里撷取的语言信息应为“感动于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声祝福,一句劝勉;如果你曾感动于一抹曙光,一片绿叶,一颗露珠,一泓清泉”,于是写出大作——感动于“一只蚊子”。所以,我觉得孩子并非刻意标新立异,也无剑走偏锋的深度,只是由于某种原因,不小心断章取义而造成的吧?当然,这个想法可能有些武断。我个人认为这道题目出给四年级的孩子来作,有拔高之嫌。
四、小作者家长的心声
吴佳秋(小作者的妈妈,也是我校的一名语文教师):我是这篇《一只蚊子》习作者的妈妈,也是这次现场作文比赛的阅卷者。这只“蚊子”真的让我颇不平静。
先来说说我的儿子。他的学习成绩一般,很多该记该背的总是掌握不好。他更不是一般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因为他天性单纯,不按常规出牌,有时把老师气得说不出话来,他却不知自己错在哪里。但他很真诚,很可爱,他有自己认知世界的方式。他的习作,在一、二年级时比较突出,随便一只蚂蚁在他笔下都被写得有情有义。看了《童话王国》期刊的一系列故事后,二年级的暑假,他写了五千字的小说《穿越》。但是,到了三、四年级,他的习作就渐渐在老师的眼里成了“离题”。而他因为总是要花时间去记他记不住的字词,也没有多少精力去继续他的《穿越》。想起这些,心里不免难过。
作文竞赛后,儿子回来只说是写感恩的文章,却没告诉我写的是什么。巧得很,我和几个老师被安排批阅这个年级的作文,于是,在批阅的过程中,我总是在猜测哪一篇是儿子写的。从我批阅的那些作文来看,孩子们的角度是很趋同的。我为儿子能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而开心,更为生活中别人不屑于去留意的事物,能在他的内心经历一番遐想而感到欣慰。昨天复习《母鸡》一文,儿子读到“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时,很认真地对我说:“妈妈,你是一位英雄。”我认为,儿子对“感恩”是理解的。endprint
杭州三年级学生郝郦思的百字作文《妈妈回来了》为什么会获得冰心奖,正是因为它的简单而真实。因为在现实的评价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已经忘记了从哪里出发,忘记了真实,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无病呻吟。所以,冰心奖正是要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关注学生表达的真情实感,不要从小就陷于“八股”的樊篱。《语文课程标准》三、四年级关于习作的第二条是这样写的:“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一只蚊子》用独特的视角去记录自己的情感历程,从一只大肚子蚊子的垂死挣扎想到了天下所有母亲的不容易,由此发出“要爱自己的妈妈,所有孩子都要孝顺父母”的感慨。习作中的真情实感,不正是我们所呼唤与保护的吗?
至于大肚子的蚊子肚里装的究竟是蚊子宝宝还是吸来的人血,这实在属于科学范畴,不是一个十岁孩子在考场作文中能作考究的。它更不应成为我们评判一篇小学生习作的重要依据。我看重的,是孩子在蚊子挣扎那一瞬间所流露的人性与天性。如果我们就此否定了这篇文章,可能,就抹杀了一个孩子写作的灵性。
我害怕我的儿子从此趋于平庸,人云亦云。
当我再次回到母亲这个角色上时,我要真诚地感谢各位老师、朋友为我儿子的拙作所传递的关注与关爱。谢谢!
五、笔者思考
在本次关于《一只蚊子》的习作讨论活动中,笔者有三个身份:一是本次作文竞赛的组织者,二是本次教师讨论的发起者,三是小作者的语文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笔者一直沉浸在“纠结”的情绪之中。
作为作文竞赛的发起者,本次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检测本校学生的习作水平,提取作文教学质量的相关数据,进行习作教学诊断,同时发现一批有天赋、有兴趣、有基础的学生,授予“小文学家”荣誉称号,让他们在文学探究的道路上获得一份褒奖。“背对背”批阅作文也是为了成绩呈现更加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可是当《一只蚊子》以一种挑战常理的思维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笔者还是显得措手不及。“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不要断然否定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些第一轮课改就震耳欲聋的口号还在余音绕梁,批卷老师的“高抬贵手”已经让我们备感欣慰。私下,我校一位比较优秀的老师悄悄和我说,他肯定作者,但是否定这篇作文,如果是他来批阅,会毫不犹豫地给60分,仅仅及格而已!这种想法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真理。从学校教学管理上说,《一只蚊子》的出现,证明我校的习作教学没有进入“机械训练”的死胡同,在应试作文、考场作文的流水线上,我们见到太多“首尾呼应”“排比开篇”等技巧性文章,我们需要看到更多“我手写我心”的真实作文。如果一次作文竞赛,我们收上来一千多篇文章,都是“公车让座”“生病照顾”“吵架和好”这些“三俗”文章,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感谢小作者柯学同学,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篇与众不同的《一只蚊子》,让我们从事作文教学的老师们能为之自豪。
作为本次讨论的发起者,笔者认为自己组织了一次2013年最有意义的教学讨论。我们很多语文教研活动常常是空中花园,几个优秀教师在舞台中间表演,其他人在路边鼓掌,表演者自娱自乐,旁观者事不关己。这次笔者把《一只蚊子》的习作发给每位语文教师后发现,这只“蚊子”在长达半个月时间内,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主要谈资,每个老师都撰写了读后感,以邮件形式发回笔者的信箱。一时之间,“蚊子事件”在我校成为一种“现象”。由此笔者想到,不是大家不喜欢教研,而是我们有些教研活动“不接地气”,曲高和寡。《一只蚊子》产生于学生,来源于日常教学,其矛盾点、争议点、教育点、思考点鲜明,大家在阐述自己立场的同时,反思自己平时的作文教学,甚至有的教师把这篇习作在班级中宣读,组织学生一起讨论这篇文章的优缺点,让学生也参与到这项讨论活动中。这样的教研活动才是有生命力、有前途的,才是我们教学主管人员应该多组织的。
笔者还是小作者的语文老师,作为一名教者,其“纠结”之情溢于言表。本学期笔者一共要求学生写了十余篇作文,小作者离题的情况出现了4次之多,可见这只“蚊子”的出现并非偶然。小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描摹,在班级中都是属数一数二的,但是在选材上总是出现“非主流”的现象。笔者和小作者讨论过写《一只蚊子》的心理过程,孩子单纯地眨着眼睛:“我什么都没想!因为我被感动了,想到了感恩,就写出来了!”是的,孩子是如此单纯,我们就简单些吧,给他们更多的空间,不要让他们在立意、选材、结构等条条框框的束缚下失掉最后一点纯洁的想法。一个笑话是这样说语文老师的:语文老师在做喂牛的工作,他把牛牵到草地上,声情并茂地给牛吟诵了一首《青草赞》,再拔了一根草,给牛看了看,要牛形容草的形态、颜色,还给牛闻了闻,要牛说说草的味道以及感受……当语文老师对牛说:“你可以吃了!”牛已经倒在了地上——它已经饿死了。其实我们很多语文老师一直在做这样的事。孩子们就是饥饿的牛,就让他们在青草地里尽情地享用吧,他们爱站着吃、卧着吃、躺着吃,都是他们的自由。那些考场作文技巧在小学阶段教给学生,还为时过早,谁知道我们的孩子到高考那天还会不会是现在这样的高考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