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学生语文能力提升与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浅论

2014-04-11 09:20陈晓云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职业高职

陈晓云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我国高职教育相对欧美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起步较晚。如何构建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职业教育体系,结合我国劳动力市场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一直以来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从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试办高职院校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1998年,全国高职院校431所。2009年高职高专院校1169所,占全国高校数量的60.8%。2011年增加到1276所,招生总人数达到330万人。目前,每个中等以上城市至少设置了一所高职院校,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生产培养了大量人才。但是,因政策层面引导不足,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存在的问题开始逐渐显现。笔者分别从高职培养目标变迁和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1]90-91。

一、高职教育目标变迁与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目标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只有准确把握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准确设计高职教学中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才能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2]39-45。我国高职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培养人才的目标不断摸索,在不同阶段都进行了不同表述,在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定位逐渐准确,内涵不断丰富。

(一)高职教育目标的变迁

20世纪80年代,培养目标在不同教育教学文件中的表述虽有不同,但均突出了是培养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应用性”、“实用性”的“专门人才”。1999年我国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高职教育的属性和高职培养的人才定位做了明确说明:“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人才。”2000年后,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越来越明晰。2010年9月,教育部高教司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通过这些不同时期对高职教育目标的表述,可以看到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思路是很明确的,那就是要培养我国经济生产中基层一线的、有较高层次的、实用型、应用型技能人才。

(二)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特点的确立

培养目标的变迁,使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理论学习为起点,实践课是理论课程的延伸和应用,由理论到实践,由抽象到具体,由基础到专业,按照文化基础课到专业理论课再到实践课程的教学顺序,这种以学科为导向的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3]10-11。新时期高职教育突出职业性,确立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削减了不必要的理论课程,加强了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将学生的实践技能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要求“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的一半以上”。课程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课程结构围绕“职业能力”来构建,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强调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践性。

二、语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功能

社会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技能型人才,这导致高职教育将教学重心放到学生专业技能上,将实践性教学作为主要培养手段,并且放在首位。而综合素质特别是语文课程相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必然受到冲击。高职教育的功利性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属性如何实现平衡,语文教育应该在高职教育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是现代高职语文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师应该在高职教育的功利性和教育的人本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工具人和社会人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高职教育模式中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为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

这个平衡点应该是高职教育现实的功用和教育的人本性二者必需的,而且能使二者更好发挥各自作用的成分。这是作为社会的人,作为一个发展的人,必须的基本素质。人们普遍认为未来社会需要三个基本能力:严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口语和写作的沟通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美国的华盛顿中学在探索此问题时认为未来社会的生存必备能力应包含: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适应力、创新能力、口语和文字沟通能力、分析评估能力、好奇心和想象力等8个方面。总结了个体的人在社会生存发展活动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因素。人们在这些必不可少的能力方面表现得越出色,人生也就越精彩。这些能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与语言和思维能力有关。语文教育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包含以下4个因素:1.准确表达思想感情、与人顺利交往的能力;2.掌握常用的应用文体,较好的书面表达能力;3.收集、分析和评判信息的能力;4.提升审美能力等人文素养。语文能力是语文教育的要素,也是职业教育中必须培养的能力要素。口语、文字沟通能力和思维评判能力可以成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点和平衡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将来顺利从事社会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三、以学生发展需要为本,提升语文能力

(一)结合专业特点,加强语文能力提升训练

不同专业有不同特点,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也不相同。语文能力作为学习、工作、生活的基本能力,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语文能力培养也应根据专业不同而各有侧重。语文能力培养要结合专业要求和特点,语文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要深度融合,高职教育重视培养双师素质教师队伍,要求教师教育能力强的同时,基层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且专业实践能力也要强[4]68-71。这样教育与社会需求才能很好地对接。语文教师应主动了解所教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就业情况,将语文能力培养与学生专业能力、就业岗位群所需能力以及学生将来人生发展需要结合。将语文能力提升融合在“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中,语文能力与专业能力相互促进,不断提升。让学生认识到提升语文能力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提升专业能力,对就业和人生发展有实实在在的益处。

(二)根据职业特点,发展语文能力

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对职场人才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在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对接越来紧密的同时,往往过分重视技能训练,对于培养个人长远发展所需要的素质教育重视不够,部分学生毕业后汉字书写能力差,语言表达组织材料逻辑混乱,语音语法不够规范。在语文教育中突出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提供有益帮助,不能就教材讲教材,而要将教材中的案例与职场或人生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带给学生有益的启示,突出语文教育的现实功用。如在教学《史记·李将军列传》时,将现代和当时历史背景、职业能力、个人素质、对时代与社会的认识能力等加以对比分析,促进学生对未来职场、未来人生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语文教育对人生发展具有切实的功效[5]117-120。

(三)构建语文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对语言文字能力的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明确而科学,但在实际教育中未能很好地实施,未能很好地完成这一目标。现代语文教育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知识、重文学、重理解,轻口语表达、轻文字书写。觉得口语、书写训练影响教学进度,且收效不明显。这是长期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思想造成的。另一方面是条件造成的,基础教育阶段师资力量,特别是农村地区,虽然要求教师普通话水平必须要达到一定等级才能上岗,但实际上仍有很多教师还是用方言或者是方言普通话进行教学,汉字书写训练也不够系统,很难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语言文字教育目标。

四、结语

高职教育阶段,仍需要根据学校教育和专业教育要求,构建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书面语表达三方面。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的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推行专题化、模块化的训练将学生的学习思维转变为工作思维。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重视在实训、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专业能力和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教学方法上重视项目驱动,养成学生重视过程,圆满解决工作任务的能力。因此,无论是思维能力的训练还是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训练,要重视模拟工作环境、工作过程、工作方式,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从以往习惯的学习思维转变并养成重视工作过程和项目完成的工作思维。结合职业教育特点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 董以平.对高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5).

[2] 葛雅萍.论高职教育政策导向对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影响[D].长春:吉林大学,2011.

[3] 纪建强.结合专业特点培养语文能力[J].职教论坛,2001(4).

[4] 张 元.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8(7).

[5] 贾剑方.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构成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0(2).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应用型本科人才语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