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郑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社会信息,其话语表达受到单向传播的限制,不同的声音在传统媒体的强大压力下几乎“隐于无形”。科技的进步带来了传播形态的变化,也给了草根阶层发声的平台。利用网络传播的便捷性、互动性和匿名性等特征,网友不仅能够主动爆料各类信息,还积极参与社会热点事件,使网络空间日益显现出“公共领域”的功能。“公共领域”的概念,由法兰克福学派的哈贝马斯提出,指的是介于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公共空间,人们在这里能够自由参与和讨论各类社会事件。可以说,随着新媒体的日臻昌盛,包裹着民意的网络舆论场,日渐显现出巨大的能量。
“舆论是人们或者集团,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一事物大体相近的公开观点。舆论监督,顾名思义就是靠舆论的力量对某一事物进行监察和督促。”[1]9618世纪,马克思认为当时的舆论是约束社会意识的重要力量。随着科技的进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客户端开始广泛普及。如今,人们利用媒体能够更加便利地活跃在网络公共领域,进而参与社会热点事件。可以说,在这个信息高速流通的时代,网络舆情同样成为了影响社会进程的重要力量。
2014年3月1日,昆明火车站发生暴力恐怖事件,造成29人死亡、140多人受伤,令世人感到震惊和愤怒。许多网友在发布微博时贴上蜡烛的图片,写下“为昆明祈福”的字句,并发出“我们和昆明在一起”的声音。大量的政务微博、媒体微博也为祭奠逝者,改成了灰色头像。但是,该事件中少部分网友却语言偏激。例如,账号为“上海某酒业有限公司”的网民发布微博:“反正是云南人,大快人心啊!”,引起了众多网友的一致谴责。同时,西方媒体的表现也被网友认为施行了双重标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报道中将恐怖分子打上引号,英国广播公司(BBC)强调所引用的中国官方报道“未经证实”。对此,网友tongmenghui说:典型的双重标准,不要期待西方对中国怜悯,我们要自强,这样才能做好自己的事情。
在这次昆明事件中,通过网友自发的悼念活动、声讨分裂势力和传播防暴手册等行为,可以看出:国内网友在经历了各类新闻事件之后,逐渐变得成熟和理性,开始从正能量的角度思考社会热点现象。同时,这又能促使网络成为社会的有效舆论场,进而展现出公共领域的功能。
新技术的层出不穷,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除了在接收信息、发表观点、社交娱乐等方面实现了随时随地,其传播特性在公众实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要求上,也具有惊人的爆发力。然而,利刃总有两面性,它在带给我们欢笑的同时也带来了烦恼。
2014年3月8号,马来西亚航空公司飞往北京的MH370航班,原定于北京时间6:30分抵达北京,却于凌晨2:40失去联系。网上最早的一条权威消息是@微天下在8时29分发布的,其援引法新社的报道,称马来西亚一架载有239人的飞机失去联系。随后,@央视新闻和@人民网跟进并发布信息。接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也开始推送相关消息,其间产生了“迫降越南”、“发现失联客机信号”、“发现残骸”、“海面迫降成功”等各种虚假消息。网友感慨:“马航370航班失联期间,每天上午是造谣时间,下午是辟谣时间,晚上是竞猜时间。” 这些来自网络的不实信息,利用了人们迫切获取真相的心理,不断误导网络大V甚至新闻工作者。让公众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大喜大悲,也给失联乘客家属造成了二次伤害。
2013年9月,为了还给公众一个绿色的网络世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召开了“打击网络谣言”的网民座谈会。随后,曾红极一时的“秦火火”和“立二拆四”等网络推手被绳之以法。不法大V的锒铛入狱,对于净化网络空气有着以儆效尤的作用。但是,由于网络信息海量化、碎片化的特性,网站为博点击率转发新闻、制作标题的时候依然游走在“星、性、腥”的边缘。网民在匿名的保护伞下,对吸引眼球的言辞和事件进行集体狂欢的非理性现象依然令人堪忧。
2014年2月9日,由央视曝光引发的“东莞扫黄”事件,原本应该受到网友的争相“点赞“,却在网络意见领袖的错误引领下舆论倒戈。“天佑东莞”、 “东莞停住!今夜,我们都是东莞人” 这样慷慨激昂的语句,让人恍惚以为东莞发生了汶川地震般的大灾难。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确实有一则写着“东莞发生三级地震”的标语,只是“三级”俩字被人涂成了红色。同时,在@作业本、@五岳散人等网络大V的推波助澜下,“东莞挺住”还一度成为了微博上的热门话题。面对这种非理性行为,奇幻作家@萧如瑟挪揄道:“看了一圈,气氛宛如幼儿园的孩子们听说迪斯尼乐园被强拆了。”
目前,虽然新媒体是传播技术、赢利方式等方面的领先者,处于群雄争霸的局面,各大门户网站的原创内容依然停留在生产的探索阶段。但是,传统媒体必须看到:基于用户关系的互联网,通过点播的方式给了受众更多的自由;运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为网友提供了互动的空间;依靠多媒体平台融合了商业咨询与服务业务,等等。可以说,新媒体的发展冲击并解构着传统媒体的权威是毫无疑问的。因此,我们必须摒弃网站创建之初的想法——它仅仅是各类传统媒体信息的集结场,售卖流量是其主要的赢利方式。
“舆论引导是指社会管理者运用强制性或非强制性手段,借助各种传播形式,向公众传播一定的信息和观念,以影响其思想,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过程”[2]。在2014年3月的“两会”报道中,主流媒体通过微博发布资讯的同时,也把它变成了与网友互动的重要阵地。@央视新闻通过新浪微博推出“微博看两会”,第一时间为网友发布权威资讯。央视《晚间新闻》把社交媒体上的大数据引入新闻报道中,并据此解读“两会”民声。同时,@新华视点、@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通过“两会微海采”征集的网友视频,还出现在了《新闻联播》、《新闻30分》等节目中。 @人民日报利用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要点播报,提取 “真有爱”与“真给力”的语句,并通过关键数据进行深度解析,使话题“政府工作报告”的讨论量在24小时内就超过了760万。
事实证明,政府利用社交媒体将国家的规章政策及时传递给老百姓,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体现出对网络民意的重视。换言之,传统媒体只有树立起“受众本位”的意识,以“真实、客观和公正”为原则,利用新媒体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才能赢得广泛的信任和喜爱,从而捍卫自身在多元声音中的话语权,切实成为群众大是大非上的领路人。
正如电视出现时报纸读者的流失,新媒体的出现也分流了传统媒体大量的观众和读者。那么,在“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语境中,传统媒体积极弥补互动性不足,让受众手里的“麦克风”充分发声,则是摆脱冲击的理智选择。据搜索引擎厂商“中搜”公布的一项移动用户数据显示,2014年两会期间,有89.91%的用户参与了两会话题。仅3月3日到5日,中搜搜悦“两会直通车”平台就有547382名网友参与“最关注的话题”投票。同时,逾36万名网友通过参与互动、发表评论等方式表达了对两会的关注。由此可见,网友们利用网络表达对焦点问题关注的热情持续升温。央视2014年3·15晚会取消了文艺元素,增加与观众的实时互动环节。晚会借助微视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吸引网友共同参与,把封闭的现场环境拓展为无边的网络空间,令单一的专题报道变成了多元化的舆论热点,使晚会的主题“让消费更有尊严”得以彰显。
在线性传播时期,受众一度被看成坐在沙发上丧失了思考能力的“土豆”。新技术出现以后,“土豆们”不仅及时发布身边的各类信息,还主动参与公共事件,积极发表评论。因此,传统媒体只有应时而变,主动满足其需求,才能真正赢得喜爱。
“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调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3]201新媒体的出现仅仅是信息传播形式的变化,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并没有改变,在热点事态不明朗的时候,依然习惯性地寻找“意见领袖”。然而,网络空间的“意见领袖”,囿于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常常引领着个别同样肤浅的群体上演戏剧般的“狂欢”。而主流媒体在长久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令人信服的职业理念,其专业的操作和规范的表达在受众心目中具有强大的公信力。因此,传统媒体利用既有优势,并通过强化受众意识、弥补互动不足等手段,及时引领公共舆论,则是其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有效领导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肖义舜,何勤华.法治新闻学[M].法律出版社,2001.
[2] 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D].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