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2014-04-11 06:29:17王英伟
关键词:文明特色生态

王英伟

(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王英伟

(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我国正在经历着各种生态问题的困扰,这不仅需要我们从全方位的视角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理性的思考,更要加强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系统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基础、相互支撑的多种生态价值观念和更高的生存境界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内涵的三个维度。三元性、超越性及和谐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主要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建构将能够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和谐社会

创造一个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人们的生态需求得到应有满足、提高生态环境的供给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面对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工业文明在解决生态问题上的无力状态,世界各国已经普遍接受并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我国也不例外。目前,我国正在经历着各种生态问题的困扰,这不仅需要我们从全方位的视角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理性的思考,更要加强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系统建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工业文明建设并行的特殊时空顺序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了特殊的要求,也面临着众多其他国家不曾经历过的现实难题。这需要理论工作者尝试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给出中国式的回答,通过植根于中国国情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来阐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命题、新理论,尽力彰显出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巨大优越性。由此可见,科学认识和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聚焦其内涵特点,关注其现实发展,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提升我国生态文明水平均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建构并非易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内含着生态文明观的一般性质,又凝聚着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特殊要求和气质,因而,从理性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进行科学解答和界定就成为相关研究中必须予以解决的原问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内涵的概括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维度。

(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基础

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是按照自然法则自然演化和发展着的。但是人类社会出现以后,自然发展的自在状态就开始被人类的干预所改变。在经历了渔猎文明时代人对自然怀揣着的敬畏之心,到农业文明时代人对自然的模仿和有限伤害,再到工业文明阶段人对自然的肆无忌惮的征服和破坏,自然的古来神性正在自然科技面前逐步退却。在技术的座架中,作为存在者的人也成了材料。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成了单纯的能量提供者,被纳入人的技术生产系统变成了巨大的资源库、能源库,自然的自然性、复杂性和丰富性没有了,成为一种非自然的存在[1]。在自然由自然到非自然状态的转变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日趋紧张。面对人类永无止境的欲望,自然在以自己的方式对人类的践踏实施反抗,生态危机就成为自然攻击人类的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正是对人与自然紧张关系进行全面反思的结果,是基于我国传统文化土壤和现实生态建设基础上的、超越工业文明的全新文明观念。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在创

造越来越多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激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将人类推入了生态危机的边缘,由此证明单一的物质文明并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美好范型,人类社会的进步必须依赖新的能够超越传统单一物质文明的生态文明。这种新的文明形态能够从“人、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整体性出发,以人类与其生存生态环境的协同进化与协调发展为价值取向,提供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模式和新途径,从而将人类文明体系由原来的“社会世界”扩展到“自然世界”,实现人类社会在更高的基础上的文明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在认真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对立的根源基础之上,提出生态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社会问题,强调通过实现社会和谐来创造人与自然更高层次上的、真正的和谐。这一新理念既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辩证发展的人类文明史深刻总结,也是党多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总结。

(二)相互支撑的多种生态价值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生态价值观念构成的理论体系,主要涵盖四大核心理念:生态价值观、生态经济观、生态政治观、生态科技观。生态价值观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天一合一”的朴素的和谐自然观念,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和自然权利不依赖于人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承认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强调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生态经济观主张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相互协调,在揭示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弊端的基础上强调保护环境生态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同等重要,其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经济运行生态化与生态环境经济化。生态政治观视环境问题为社会问题,强调解决生态问题不仅要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主要的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借助社会结构、制度、规范、管理等社会手段解决生态问题,促进生态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科技观是在反思及批判技术理性垄断基础之上提出的新的科技发展理念,坚持科技为人类服务的宗旨,主张科技的应用应以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前提,反对滥用科技,肯定科技自身发展的盲目性,倡导建立科技评价体系,监督和引导科技发展。

(三)更高的生存境界追求

追求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共同进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价值取向,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生存境界的一种更高的追求和向往。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环境问题,而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基本要求,充分表明我国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也意味着我国生态文明水平的提升和进步。然而生态问题仍是工业文明发展留给我国的一道尚未真正破解的历史性难题: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不协调的矛盾已经达到及其尖锐的程度;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日渐恶化的同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也在不断加剧;不同地区的不同利益主体在解决生态危机问题上采取的不同立场,导致了生态正义的失衡。目前,我国正在经历着的各种生态问题要求我们从全方位的视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进行理性的思考和系统的建构,进而从更深的层次上思考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实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特征

相比于西方的环境伦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显然更适合我国的问题境遇,是适合我国本土状况和发展特质的新的环境伦理形式,是以中国的话语体系、中国的思维方式,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成果。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就表现出了其他文明观所不具备的一些特征。

1.三元性。身处转型过程中的中国一方面要跨越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另一方面为了追赶世界的发展步伐,还要实现由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迈进。于是传统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这三个本应是顺序出现的历史时空在当今中国竟然交织在一起,从而使这三种不同的社会文明范型奇异地融合在当今中国社会中,导致我国的生态观念具有了明显的三元性。这一点和西方环境伦理观念明显不同。在西方环境伦理观念中,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二元对话特征十分突出,集中体现在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对抗中。而中国有史以来就信奉“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念,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没有像西方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表现得如此强烈,再加上后现代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的不断反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念从一开始就形成了和西方伦理观念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发展主题。它将中国传统环境观念、西方现代环境伦理和后现代环境思想对现代的批判融合到一起,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现实,凝练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环境理念、价值取向、发展主题和实现方式。

2.超越性。我国遭遇生态问题的时间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起点自然也晚于西方各国。近几十年来,当西方各国的环境明显改善,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保护环境的社会制度、组织观念和思想意识的时候,我国的各种生态危机还在频繁发生。于是,西方各国把污染环境的批判矛头频繁指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甚至提出了为非发达国家所不能接受的“救生艇伦理”,认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应该为世界生态问题承担主要责任,所以处于救生艇上的发达国

家对于等待救援的发展中国家应采取彻底的冷漠态度[2]。这种指责无疑会对发展中国家造成威胁和压力,也表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意味着自身生态文明的形成,更意味着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很显然,西方工业社会中以人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为主要特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模式并不是我们效仿的典范。在这一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实现了完美超越,创造性地探索出人、自然与社会的新的关系模式:一方面,以生存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模式,通过科学发展将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有机化解,打破了西方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因此,美国学者罗尔斯顿指出:“西方传统伦理学未曾考虑过人类主体之外事物的价值……在这方面似乎东方很有前途。”[3]另一方面,以需要和利益相结合原则重塑人与社会的关系模式,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维护生态利益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并通过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保证生态正义的实现,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

3.和谐性。就中国目前社会发展来看,中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结构的变迁,经济体制的大变革,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使我国正身处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环境、经济和技术的范围。这一现状构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其重大政策决策不容忽视的基础。生态文明关注的不是简单的环境问题,解决的不是简单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冲突和矛盾。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构造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在生产中不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相互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与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4]从这个意义上说,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问题根源就在于人与社会关系的不和谐。所以生态危机与其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对立不如说是人与社会关系的扭曲与不和谐。由此可见,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到意识形态、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社会关系等各种社会因素,必须通过对社会的全方位改造,重塑人和自然的关系,重整人和社会的关系、才能得以维护和实现。无论是社会结构的重塑还是社会关系的重建都意味着对原有社会状态的打破、重组甚至是更新,这期间必然矛盾、困难繁多。正如英国学者拉尔夫·达尔道夫曾经指出的:“现代的社会冲突是一种应得权利和供给、政治与经济、公民权利和经济增长的对抗。”[5]这种对抗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协调和控制,必然导致国家、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平衡化。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必须以维护社会和谐为己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力求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利益格局相对均衡、充满诚信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问题,而是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现代化发展高度。

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意义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演化历程被浓缩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中,我们付出的自然代价是惨重的。面对这样的环境压力和生存困境,如何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从理论上构建我国的生态文明观念是我国社会发展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正是着眼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建设的基本实践,在总结人类生态环境建设的历史经验基础之上对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所作出的社会主义的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重新定位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理性审视了经济与社会、社会与环境的内在冲突,理清了生态与科技的关系。作为一个正在发展和不断创新的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把人类文明发展的共性和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的个性紧密结合起来,运用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去阐释生态问题,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一次深化,更代表着社会主义现代文明观的一次重大转折。

从实践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需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所研究的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的核心理论问题和重大实践问题,因此,相关理论研究就能够为审视和处理我国现代文明建设的各种问题,提供完备、科学的坐标体系,其关于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发展的基本态势和建设思路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能够有效推动我国从不可持续发展经济时代向可持续发展时代的重大转变,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1]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941.

[2]GarettHardin.LivingonaLifeboat[J].Bioscience,1974(24):10.

[3]邱仁宗.国外自然科学哲学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5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4.

[5]拉尔夫·达尔道夫.现代社会冲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

【责任编辑 李 菁】

X2

A

1674-5450(2014)06-0023-03

2014-08-20

王英伟,女,辽宁盖州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哲学博士。

猜你喜欢
文明特色生态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