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五个重要问题*①

2014-04-11 04:25周向军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周向军,高 奇

(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 )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五个重要问题*①

周向军,高奇

(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 )

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涉及到一系列问题。其中必须深入探讨的五个重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和阶段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和鲜明特征如何界定?马克思主义有没有当代价值?如何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对这些问题做出探索和回答是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产生发展;内容特征;当代价值;对待态度

自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之日起,“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就成为一个人们不能不面对、不能不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重大问题的不同回答,直接关乎到是否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所持立场是否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效果,还关乎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到底如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能否顺利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不断地探索和回答这个问题的历史。在今天,尽管时代有了新的变化,实践遇到新的问题,科学有了新的发展,但是,我们依然要面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问题。能否科学地回答这一问题,对于进一步推进我们正在从事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至关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当年批评的许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本身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情况仍然存在;邓小平当年指出的多少年来我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并不完全清楚的情况仍然存在。就是说,“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仍然是需要我们在新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的问题。应当说,这一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作出说明,本文着重就其中的以下五个重要问题作出力所能及的探讨和说明。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尽管这不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但也是一个人们熟知而又并非真知的问题。正如有多少位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哲学的定义,有多少位美学家就有多少种美学的定义一样,可以说,有多少位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也差不多就有多少种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定义。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曾经多次指出,“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3页。, “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7页。, “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1页。。这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复杂性的说明。

要搞清楚一个概念的内涵,根据历史的经验,首先要了解历史上是否有人说过,是怎样说的。同时,要看看同时代人是否说过,怎样说的。这样做的好处,一来可以避免重复、做无用功,二来可以站在他人的肩上,看得更深、更全面,做得更好。

根据以上看法,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看法和论述。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然而,他们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把自己的理论或学说称为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本人并不同意这种突出他个人的提法。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等人曾经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从贬义上用过“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者”这些词语。法国的所谓“马克思派”曾经自命为马克思主义者,但是歪曲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此,马克思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6页。恩格斯后来也说过:“马克思在谈到70年代末曾经在一些法国人中间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时也预见到会有这样的学生,当时他说‘toutcequejesais,c’estquemoi,jenesuispasmarxiste’——‘我只知道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年,第396页。由此可见,马克思本人并不赞成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提法。然而,按照科学界的惯例,一个理论创见要有一个科学的名称。马克思去世后,首先是一批社会主义者在悼念马克思的文章中为了充分肯定马克思的伟大理论贡献,从褒义上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一词。譬如,马克思去世后第四天《纽约人民报》发表了谢尔盖·舍维奇写的《马克思与俄国社会主义者》一文,其中说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俄国的普及甚至比德国还早”,而在署名“一个德国社会主义者”的悼念文章中,也提到“尤其要感谢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美]菲利普·丰纳著,王兴斌译:《马克思逝世之际——1883年世界对他的评论》,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第197、195页。。卡·考茨基于1883年4月6日在社会民主党机关刊物《真理》第7期上也发表了悼念马克思的文章,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

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曾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的理论或学说做出说明,比如,他指出:“共产主义作为理论,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种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72页。他还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91页。这些论述和说明,从多个方面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对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1886年8月18日恩格斯致倍倍尔的信中,他第一次使用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信中说:“激进主义即褪了色的老牌法国社会主义在议院中的胜利,将意味着马克思主义首先在巴黎市参议会中的胜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 第500页。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恩格斯虽然使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但并没有专门为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下过定义。

纵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从马克思主义观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下定义最多的是列宁。这一点,从我国2009年编译出版的《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一书中明显可见。比如,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非常深刻的和多方面的学说”*《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05页。,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页。,“社会主义的学说,即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列宁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63页。,“主要由马克思创立的共产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科学,即马克思主义学说,已经不仅仅是19世纪一位社会主义者——虽说是天才的社会主义者——的个人著述,而成为全世界千百万无产者的学说”*《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6页。,如此等等的论述,为我们从根本上和多方面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规定性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列宁主义的产生为人们全面深刻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进一步提供了条件。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作出明确界定的应首推斯大林。他在1938年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一书的结束语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科学,关于工人运动的科学,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90页。斯大林在1950年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又进一步提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斯大林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86页。斯大林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并从这一角度出发给马克思主义下定义,这一科学阐释具有特殊意义。

在中国,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毛泽东也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比如,1945年4月,他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3页。。1955年3月,毛泽东在《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又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他说:“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96页。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多次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作出说明。比如,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科学的思想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等等。这样一些重要论断,从不同的方面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其次,让我们了解一下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应当说,在我国的学术论坛上,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做出多种多样的说明。这里,列出影响较大、代表性较强的几个。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社会学说,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他的战友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并为他们的继承者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一种社会学说或社会理论;马克思主义又是近代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利益、要求、思想和情感的科学表现。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学说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等于科学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学说。*于光远:《马克思主义一般文化与社会主义建设》,《广西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

第二,“马克思主义一是门(应为“是一门”——引者注)历史科学,是一门迄今为止我们所获得的具有最高视野的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科学,也就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史学,其中包括着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它根据大量史实并以理论探寻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其哲学是为此提供一种科学方法论和最基本的历史观,而其政治经济学则是为解开历史之谜并使之贯通古今提供一把钥匙。”*黄居源:《“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评》,《理论学习》2007年第4期。

第三,“马克思主义是彻底而严整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极其丰富而宏伟,给它下一个全面而概括的定义是难以做到的,只能试着从不同角度下定义。从它的创造者、继承人的认识成果讲,可以定义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加以丰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可以定义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讲,可以定义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黄居源:《“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评》,《理论学习》2007年第4期。

第四,“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更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段若非:《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当代思潮》2004年第3期。

第五,“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导师卡·马克思和弗·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高放:《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整体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2期。

第六,“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定义问题》,《党政干部学刊》2005年第3期。

第七,“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是一种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潮,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科学世界观,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赵曜:《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第八,“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并遵循的思维方式和在这个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所作的理论发现、理论创造及实践活动,同时也包括后人在这个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所作的理论发现、理论创造及实践活动。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并遵循的实践思维方式和他们在实践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以及他们据此所参加和倡导的社会运动,同时包括后人在实践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对实践思维方式的发挥和运用实践思维方式所进行的理论创造和实践活动。”*南普照:《试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结构》,《哈尔滨师专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

学术论坛上学者们发表的这些以及其他关于马克思主义定义的种种观点,极大地开阔了认识问题的视野。

再次,让我们看看辞典上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辞海》的解释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第1139页。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又经列宁发展了的无产阶级思想体系,它是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革命的科学,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又是有机地联系着的。”*《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843页。

《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的解释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观点的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共产主义世界观最完整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简明社会科学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76页。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词典》的解释是:马克思主义是“最初由卡尔·马克思和其他经典的共产主义思想家(尤其是弗·恩格斯、罗莎·卢森堡和弗·伊·列宁)所领导、又为具体应用马克思学说的人们所发展的工人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是独立而完整的哲学、政治、经济和社会学体系,它阐明了支配着自然现象、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实践。它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逻辑、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法国革命经验和西方人道主义的混合物”*〔波兰〕瑟夫·威尔钦斯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词典》,北京:东方出版社,1979年,第407页。。

从以上词典的解释看,对马克思主义的定义既有共同点也有一定的差异。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教科书上的解释。

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科书中,一般都有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界定。已经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科书种类繁多,与此相联系,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也多种多样。这里仅指出具有代表性的三本教科书中的定义。

陈先达主编并于1988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程》,对马克思主义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出界定: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创造性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按其本性来说,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体系;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缔造的,但也凝聚了其他许多著名马克思主义者的智慧,等等。*陈先达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45、49、563、68、69页。

顾海良主编并于1997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新编》,对马克思主义的界定是: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存在于改造旧世界和建立新世界之中的社会历史运动,是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先进政党和无产阶级及其劳动人民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信仰。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应当包括三部分内容;首先,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系统、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次,它是一种社会历史运动或者说是一种实践过程,这一实践过程有自己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有自己的基本途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有自己的理想的奋斗目标——共产主义,有自己的组织保证——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导作用。第三,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信仰。*顾海良主编:《马克思主义原理新编》,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2页。

2010年修订出版的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门设立一节论述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书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他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4页。

以上几本较有代表性的教科书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阐释,反映了不同年代科教界对马克思主义观认识的水平。

综合以上各种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到学术论坛上学者发表的看法;从词典上的解释到教科书的界定),加上我们的理解,我们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界定,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方法论的启示: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界定,可以而且应该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察和说明。比如,发生学意义上的考察和说明,主体性的考察和说明,结构性的考察和说明,特征性的考察和说明,主题性的考察和说明,体系性的考察和说明,功能性的考察和说明,形态性的考察和说明等等。每一角度、方位的考察和说明,在其特定的意义上,都是合理的、有道理的。二是应特别注意马克思主义有狭义、中义和广义之分。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观点和学说体系,即为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即为中义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指的是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继生态的马克思主义)。而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运动形态和理想形态,也包括原生态马克思主义、继生态的马克思主义,还包括再生态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等)。不同层次的马克思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是任何角度、方位的定义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不可能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一切方面,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应尽可能采取综合性的定义方法,尽可能避免片面性,做到全面性。尽管“我们永远也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这一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犯错误和防止僵化”。*《列宁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91页。

我们这里要进一步探讨的是作为理论形态的、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下面我们按照以上所述的方法论要求,对广义的马克思主义试作出如下的界定: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并为其后各个民族的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最根本的理论特征,以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为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以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理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广泛领域知识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里需要特别地指出,从广义上说,由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所以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上,它的表现形态、具体内容呈现出不完全相同的特征,比如,恩格斯所讲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指的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体系;列宁所讲的马克思主义,又包括了恩格斯的科学观点在内;毛泽东所讲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指的是马列主义;邓小平所讲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指的是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党的十七大之后讲的马克思主义,是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因此,对广义上马克思主义内涵的理解必须而且应当坚持发展的观点,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和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发生都离不开一定的条件。从发生学的角度考察事物的发生条件和过程,是认识和把握事物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样地,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应当而且必须对其进行发生学的考察。

历史和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不是偶然的,而是其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先从客观条件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政治根源和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根源。对此,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有个很好的说明:“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00页。这段论述虽是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而言的,但其基本精神,同样适用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首先,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基础和物质前提。马克思主义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它的诞生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深深地植根于客观的经济事实之中。16世纪,西方开始了资本主义历史时期。至17、18世纪,在英、法等一些西方国家中,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战胜了封建制度,使资本主义得到快速发展。而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则拉开了资本主义生产从手工业工场阶段向大机器工业阶段过渡的序幕。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随后,工业革命逐步扩展到法国、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发展起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回顾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成就时曾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6页。

工业革命不仅使生产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且引起了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它加深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一方面,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使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以社会化形式使用的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这样就大大加剧了早已显现的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在这一矛盾的不断作用下,以生产过剩为表现形式的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给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样,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激化和比较充分的暴露,就为人们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命运、预测其历史发展的方向提供了客观根据。

另外,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6页。。商品、文化和人员的世界性流动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这就容易使人们通过对不同地域的比较研究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其次,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产生自然离不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实践。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对孪生子,工业革命在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从事大工业生产的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的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就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工业革命开始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主要表现为经济斗争,局限在反对工厂的起义和对机器的破坏。到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开始作为带有自己政治要求的独立阶级而出现,斗争形式也由经济斗争过渡到政治斗争。也就是说,无产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一时期欧洲爆发的一系列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已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但是,几次大的工人运动均以失败而告终。这一事实表明,无产阶级斗争实践仍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在理论上仍没有达到科学的水平。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实践,既提出了创立无产阶级科学理论体系的时代性要求,同时也积累了创立科学理论体系所需要的实践经验。

再次,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渊源和思想资料。恩格斯在谈到哲学的产生问题时指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9页。哲学的产生是这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不例外。当时,在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产生了一批适应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观点、新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等等。尽管这些理论都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思想。德国古典哲学把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作为最重要的哲学问题加以研究,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全面而深刻地研究了辩证的发展观,从世界观的高度用辩证法代替了形而上学,在历史观上提出了不少深刻的有价值的思想。这为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提出了劳动价值论,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分工问题,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状况做了经济上的分析。这为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作了重要准备。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试图用社会经济状况来说明政治制度,看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中,提出不少合理的思想。这为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以及提出科学的共产主义思想提供了理论的前提。这一切表明,“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6页。。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还有其自然科学的条件。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自然科学不仅在深度上而且在广度上都取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而其后诞生的生物进化论则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强有力的自然科学论证。恩格斯指出:“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说明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说明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00页。

从主观条件上来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离不开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的素质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能够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素质条件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说,至少有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经历了世界观的根本性转变,即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世界观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两个转变”的完成使马克思和恩格斯确立了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的形成使他们能够坚持一起从实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把以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旨归的共产主义作为自己追求并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

第二,为人类服务的情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无比憎恨,对劳动人民群众无比同情。他们最不能面对的是人类的痛苦。在中学时代,马克思就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工作”,为人类而工作是他们终生的追求。

第三,勇于实践的革命精神。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是革命家。恩格斯曾评价:“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2页。这一评价,同样可以用于恩格斯本人。历史表明,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中,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阶级斗争,从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创立“共产主义者同盟”开始,领导工人运动,同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斗争,到创立共产国际,他们毕生的活动都和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始终都处在国际共产主义斗争的前沿。

第四,追求真理的科学品格。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是杰出的革命活动家,而且还是卓越的学者、科学家。作为学者、科学家,他们具有不懈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孜孜以求的科学探索精神,诚如马克思所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页。在科学研究上他们都是不畏劳苦勇于攀登的人。作为学者、科学家,他们具有超越自我、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他们从不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而是把理论创新看作是与时俱进的事业。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历经40多年、数易其稿地撰写《资本论》这部科学巨著;在为《共产党宣言》撰写各种版本的序言时,都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的思想内容。作为学者、科学家,他们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和科学良心。他们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不畏权势,不考虑个人得失。

第五,渊博的学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刻苦的学习精神。学习!学习!这是马克思一再向他的同志和战友们提出的口号,而他自己就是这方面的光辉榜样。马克思在大学学的是法律,但对历史和哲学也作了深入研究。后来,他又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对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学说、文学、人类学等等学科作了深入研究,还广泛涉猎和研究了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些前沿学科。恩格斯曾经作出了这样的评价:“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1页。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渊博的学识得到了人们的公认和高度的评价。1841年,赫斯曾对他的朋友说:“请你想象一下,卢梭、伏尔泰、霍尔巴赫、莱辛、海涅和黑格尔结合成一个人(我说的是结合,不是混合),——这将会使你得到一个关于马克思博士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261页。1842年,卢格曾赞扬马克思:“如此学识渊博、如此大智大慧、如此善于掌握被常人弄得混乱不堪的问题。”*[苏]纳尔斯基等编:《十九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47页。马克思是如此,恩格斯也不逊色。他精通多种语言,对哲学、文学、历史、军事学、人类学等学科都有深入的研究。他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使他开拓了自然辩证法的新领域,对自然科学某些学科提出了至今仍然有科学价值的论断。看看马克思和恩格斯留下的卷轶浩繁的著作、论文、书信、笔记和手稿,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学识是如何的渊博。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既有区别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说,其客观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条件诸方面,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那么,可以说,其主观条件,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方面的优秀素质条件,则使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变成了现实。这两种条件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昭示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推动了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了解事物,必须了解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正如列宁所强调的,“要透彻地说明这个问题,必须知道这个问题的历史。”*《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67页。同样地,要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也应当而且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它是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而不断发展的,因而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其发展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概括起来说,这一历史进程,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19世纪40年代中期至19世纪末,这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系统化和在欧洲传播的时期。这一时期,可以分为三个小的阶段。一是从19世纪40年代初到1848年,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阶段。在这一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伟大的科学纲领,“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页。,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二是从1848年到1871年,这是马克思主义在1848年革命、1871年革命实践中,在政治经济学和军事科学研究中,不断检验、运用和发展阶段。在这期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第1卷、《法兰西内战》等著作,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三是从1872年到19世纪末,这是马克思主义系统化和进一步发展、传播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继续写作《资本论》的同时,关注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的研究。恩格斯则侧重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对杜林主义、新康德主义的斗争,先后写下了《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自然辩证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一阶段,拉法格、拉布里奥拉、梅林、考茨基等,以及工人哲学家狄慈根都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解释做出了贡献。同时,马克思主义开始越出西欧的范围在美国和俄国等地传播。

第二个时期,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末期,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苏联)和中国取得重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也可以分为三个小的阶段。一是从20世纪初到1917年,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发展阶段,其重要标志是列宁主义的产生。在这一阶段,恩格斯去世后,伯恩斯坦打着反对教条主义的旗号,公开修正马克思主义。列宁承担了反对修正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列宁写下了《怎么办?》、《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等著作。这些著作捍卫、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从而创立了帝国主义论;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等,集中体现了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二是从1917年到20世纪50年代,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苏联)由发展到停滞的阶段。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他写下的《伟大的创举》、《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论粮食税》、《论战斗的唯物主义》等一系列重要著作中,他都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政权建设、思想文化建设、民主法治建设以及执政党建设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理论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他写下了《论列宁主义基础》、《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著作,提出了一些新思想、新观点,为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普及也发挥了作用。当然,这些著作中也有一些缺陷,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斯大林的影响下,苏联曾一度盛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出现了停滞和曲折。三是从20世纪20年代到1949年,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其重要标志是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在这段时间,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成熟和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毛泽东思想在同当时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把共产国际决议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发展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发展。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匈牙利的卢卡奇、意大利的葛兰西、德国的柯尔施等人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不同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开“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先河。

第三个时期,从20世纪中期至21世纪以来,是马克思主义在曲折中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情况比较复杂,集中体现在苏联和中国两个国家。在苏联,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1991年,马克思主义由曲折发展到遭受挫折。1991年的苏共解散和苏联解体,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在苏联遭到挫折的标志性事件。在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发展在经历一段曲折之后进入新的大发展时期。1956年毛泽东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他写下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等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积极的探索。遗憾的是,这种探索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未能继续下去,后来逐步犯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失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其重要标志就是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几大基本问题而展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根本目的、国家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独创性思想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又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和鲜明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内容。其基本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予以概括和说明。

第一,从学科构成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涵盖多门学科,学科不同,其内容也不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多种学科内容的有机统一体。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与此相联系,这三个部分或学科的内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每一组成部分或学科的内容又都是多方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世界的物质性理论、实践与世界的关系理论、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理论、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理论、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理论、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理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的理论、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理论、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理论、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理论、认识活动及其规律理论、真理及其检验标准理论、价值与价值观理论、人的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等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四大部分:一是关于商品和货币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商品理论、货币理论、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理论等等;二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理论、资本主义生产(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理论、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理论等等;三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根本任务理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经济职能理论等等;四是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秩序理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对外开放理论等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理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理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和途径理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理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论理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建设理论、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及其实现理论等等。以上三个学科或组成部分的内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第二,从基本原理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都有自己特定的基本原理,它决定该思想体系的本质和学科性质,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她当然具有自己的基本原理。问题在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它有哪些内容。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完全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而是与它们有密切联系、并以它们为基础,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内容之中的一以贯之的根本性原理。按照这样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有关于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原理、关于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原理、关于认识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原理,以及关于资本主义本质与发展规律的原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与发展规律的原理,关于共产主义的本质与实现规律的原理、关于人的本质与全面发展规律的原理,等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这些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的主体部分。

第三,从本质规定性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集中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四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性上。一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即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四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四个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特征,指的是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重要方面。认识事物,需要认识事物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也有自己的鲜明特征,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也要抓住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事物往往具有多方面的特征,认识事物应当认识事物的一切特征。就像列宁强调的:“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永远也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这一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犯错误和防止僵化。”*《列宁专题文集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14页。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也是多方面的,如实践性、阶级性、革命性、科学性、时代性、批判性、继承性、创造性、开放性、多样性等等。认识马克思主义理应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多方面特征。

在事物的多方面特征中,有主要和次要、基本和非基本、鲜明和不鲜明之分。认识事物的特征,在全面性要求的基础上,最根本的是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主要的、基本的和鲜明的特征。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也应当首先和重点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主要的、基本的、鲜明的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的众多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中,从根本上说,以实践性为基础的、以人民性为本(底)色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最基本的和最鲜明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突出的特征,这种革命性具体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明确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页。这里尽管马克思针对的是辩证法的本质,但是也适用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我们就会发现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同各种维护腐朽没落的旧事物、旧制度的理论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理论,他们这种自觉的自我批判意识贯穿了研究的始终。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基本的特征,这种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人类取得的科学成果为前提。它充分地吸收和利用了人类取得的一切有价值的科学成果,从而使自己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二是从它的基本内容特别是其基本原理看,它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存在和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它的科学理论体系不过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本质和规律的理论表达。三是它明确要求人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它,反对一切把它教条化、庸俗化、简单化和绝对化等非科学的态度。四是它的理论品质要求自己要经受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是它的人民性,具体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是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民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非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马克思主义从来不隐瞒自己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而奋斗的阶级本质,它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公然申明要推翻一切剥削和压迫制度,消除社会不平等、不公正现象,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使每个人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和谋幸福的学问。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它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一是表现为它的产生和发展以实践为基础。它是一种来自实践的理论,它创立的原动力来自社会实践的需要,它的理论内容来自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它是实践经验的总结;马克思主义又是一种回到实践中去的理论,它指导了实践,为实践服务,又在实践中接受了检验,被实践这个权威确立为科学真理,又被实践赋予永葆青春的活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二是表现为它以实践观点作为自己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的一切理论观点都是以实践观点为基础的,实践观点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的一条红线。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6页。,这个文献的关键词就是“实践”。包含在这个文件中的科学的实践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胚芽,它后来在生产劳动这种最基本的实践形式中被充分展开,成了打开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史大门的锁匙。在这个《提纲》中写下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2页。,后来被镌刻在马克思的墓碑上,是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观点的突出表现。三是表现为它对一切否定实践、沉湎于纯粹思想领域的错误观点和做法总是给予无情的批判。“思想永远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思想所能超出的只是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0页。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7页。。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所以一再强调实践观点,也是为了批判一切旧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不懂得实践的根本缺陷。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践性是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特征,革命性是反映马克思主义发展方式和手段的特征,人民性是反映马克思主义宗旨的特征、科学性是反映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性的特征;实践性是基础,革命性是途经,人民性是目的,科学性是保证。革命性与科学性是密切相关的,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列宁专题文集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3页。革命性与科学性之所以能统一起来, 是因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具有一致性,是因为它们都是以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 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就丧失了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正是在人民群众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才能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才能认识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才能丰富发展自己,从而保证马克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正是在坚持实践性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13页。,越能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福利。可见,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于人民性和实践性中,而人民性与实践性又是统一的,并受到科学性和革命性的保障和推动。以实践性为基础的、以人民性为本(底)色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其他性质和特征都是由这一本质和特征所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特征,首要的就是要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这一最主要的、最基本的和最鲜明的特征。

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马克思主义“失败”论、“过时”论甚嚣尘上。有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社会结构等方面发生了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巨大变化,因而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但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与空间的变换而过时,马克思和他的伟大思想至今仍然为人们所推崇。西方媒体和学界不止一次把马克思评选为“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第一思想家”、“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的哲学家”等。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使《资本论》成为了畅销书,其仅在德国的销量就比2005年增加两倍。诸如此类的事例都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的伟大魅力以及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真理性、预见性和在当代的不可或缺性。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问题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否会过时的问题。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在当代仍然具有巨大的价值,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严格科学性的理论,它揭示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是客观真理。真理性的认识是推翻不了的。真理只存在适用范围和条件的问题,而不存在过时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实际上就取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性和有效性。马克思和恩格斯身兼多重角色,他们作为学者付出大量心血进行研究,透过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把握世界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他们所提出的理论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已证明其真理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仍然会在当代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不存在过时的问题。譬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运用和发展了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关于生产力最终决定作用、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原理,为当今我国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指导,仍然具有巨大的价值。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观察当代问题和解决当代问题的有效武器,也不存在过时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强调,他们的理论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加以机械重复的教条,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马克思主义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当代价值既在于人们在实践中对它的应用和发展,也在于它能够满足时代和社会实践的需要。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历史的和现实的问题,从中得出结论来指导我们的行动,从而为观察当代问题、解决当代问题提供基本的思路。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不在于它包含所有问题的现成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挪威哲学家G·希尔贝克和N·伊耶在他们合著的《西方哲学史》中认为:“马克思主义仍然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帮助我们理解既作为一种制度也作为一种人性异化的资本主义。作为一位政治理论家,马克思并没有死,就好像牛顿作为一位科学家,达尔文作为一位进化论者,或弗洛伊德作为一位心理学家没有死一样。”*[挪威]G·希尔贝克、 N·伊耶:《西方哲学史》,童世俊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445页。

第三,从现实情况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也从没有停止过,人类解放的任务尚未完成,作为无产阶级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还将继续发挥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生活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但他们探讨的却是关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时代发生了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关涉的基本矛盾和基本问题并没有消失,时代的变化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肩负的历史使命。譬如,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并没有消除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而是在世界范围扩大了这种矛盾。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威力就会显示出来。当今世界还处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过程中,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在当代仍然是一面旗帜,引领我们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还关注人的价值、人的自由和人的解放,对人的发展进行了深层思考。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者毕生坚持的价值追求。今天,中国共产党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正是这一价值追求的深刻体现。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还具体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上。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使其总能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并且能够指导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着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后继者与他们是一脉相承的。实践的发展使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经典作家以及世界马克思主义者,都在根据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有代表性的新理论: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它们都是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便有力地证明了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就在于它的不断创新性,在于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仍然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所以必须有效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使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当然,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文本中的一切都能对当代现实产生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某个论断可能过时,但马克思主义不会过时,当代人仍然离不开它。

五、以科学的态度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以科学的态度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他指出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邓小平也建议中央提倡学习,主要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是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哲学著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也特别重视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是保持政治上清醒坚定的基础和前提;各级领导干部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要抓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经典著作的学习教育,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运用。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革,人们思想意识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特别是面对着当今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情况,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学习、研究、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才能认清方向、站稳立场、明辨是非;才能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这一主旋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更快地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第一,要认认真真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著名的后继者直接撰写的论著文本,是马克思主义最原始、最直接的载体,当然在它就必然最集中、最直接、最准确地体现了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和观点,最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理论的思想精髓。所以,从这些著作中去了解、领会、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特别是其精髓,应当是最便捷、最可靠和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几乎都重视通过原著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比如,恩格斯多次强调这一点。他指出:“一个人如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在利用著作的时候学会按照作者写的原样去阅读这些著作,首先要在阅读时,不把著作中原来没有的东西塞进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6页。“像马克思这样的人有权要求人们听到他的原话,让他的科学发现原原本本按照他自己的叙述传给后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05页。“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这的确要容易得多。”*《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3页。“对于那些希望真正理解它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却正好是原著本身。”*《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05页。事实上,通过研读原著,了解和掌握一种理论或学说,是古今中外许多人的共同主张。西方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在谈到学习哲学思想的时候说过,只有从那些哲学思想的首创人那里,人们才能接受哲学思想。因此,谁要是向往哲学,就得亲自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找永垂不朽的大师。这话很有代表性,虽是就哲学思想的学习而言的,但其基本道理却有普遍的意义。总结历史和现实中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发现,忽略马克思主义原著的研读,是我们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等问题上产生疑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现实的情况来说,一些人之所以对马克思主义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错误认识,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这些人没有或很少认真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一要历史地读。要把每一部著作放置在各自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去读,而不是超历史地、抽象地去读,抹煞它们之间的历史性和个性的差异。二要整体地读。既要把原著作为一个整体来读,从整体的视野去理解其中的每一部分,不能以部分代替整体;也要将原著与其他有关的原著联系起来读,不能割裂与其他原著的联系,孤立地读;更要把原著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联系起来读,不能脱离原著赖以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或理论背景。三要实际(或实践)地读。对原著要紧密结合实际或实践、现实的具体情况去阅读,而不能只从文本到文本,脱离实践、脱离实际、脱离现实地去读。四是要注意实质地读。要抓住原著的精神实质,深入地读,而不是表面地读、肤浅地读,真正做到“脱略其形而求其神合”。五是要正确处理研读原著与利用导读的关系。两者比较起来,研读原著是根本,应以阅读原著为本,适当地看看作为原著导读的教科书、参考书,听听老师的原著讲解、辅导是有效的、必要的,我们理应重视,但是决不能停留于此而忽视研读原著本身。在这里,对于研读原著,让我们牢记列宁的话,谁肯下功夫,谁就能够得到真理。

第二,要完整准确地学习、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整体构架、逻辑关联、结构层次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内涵、精神实质以及各基本原理之间的关系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联系实际、指导实践上下功夫。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是要孤立地学习各种论述和原理,而是要把它们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放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放在与其他原理的相互联系中,放在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来认识和把握,要把马克思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各个思想体系联系起来把握。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是要单纯地背诵结论,而是要注重经典作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知道结论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才能学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要端正态度,找对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切实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行动的指南,坚决反对任何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做法。恩格斯指出:“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做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做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3页。列宁也反复强调这一观点,他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说过,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想我们应当首先和特别注意这一点。”*《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00页。毛泽东也非常重视脱离实际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这一问题,并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教条对待的错误态度称作“本本主义”,指出: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1页。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以及采取行动的指南,我们不应当把它看成包容一切学科的知识总库,它也不提供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要把马克思主义视为可以生搬硬套的条文,不要把原理当做标签任意贴到各种事情上去,要坚持它的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并学会运用这些原理、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学风,是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具体来说,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联系国际国内的大局和背景,联系社会实际和实践,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就是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的实践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就必须防止和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态度,防止和反对理论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相脱离的各种错误倾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一方面要认真老实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另一方面要学以致用,有的放矢,关注现实重大问题。“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页。

第五,要以坚持与发展相统一的态度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随着时代的更替、历史任务的转换和实践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和具体情况得出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它们是可以而且应当变化和发展的,因为条件变化了,研究的对象不一样了,具体结论必须随之发生变化;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去认识、去解决。马克思主义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改变自己的某些形式。要用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如何理解、把握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历久弥新的重要问题,其重要性不仅表现在理论研究上,而且体现在社会主义运动和实践中,尤其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紧要关头。马克思和恩格斯面临过这样的情况并回答过这些问题;列宁也面临过这样的情况并回答过这些问题;毛泽东同样面临过这样的情况并回答过这些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又面临这样的情况并回答了这些问题,并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写入文件,充分显示了我党对这个问题的高度自觉意识。在当前形势下,能否科学地、系统地认识这一重大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至关重要。本文围绕着如何理解、把握和对待马克思主义而分理出的五个重要问题就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问题的细化,是这一重大问题的子问题。我们结合前人和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概括和探讨,以期引起学界的持续关注和更深入的研究。

AbouttheFiveImportantIssuesofMarxism

ZhouXiangjun,GaoQi

(SchoolofMarxism,ShandongUniversity,JinanShandong,250100)

Toexploreandanswer"WhatisMarxismandhowtotreatMarxism"involvesaseriesofissues.Amongthem,therearefiveimportantissueswhichmustbestudiedindepth: (1)whatisthescientificconnotationofMarxism; (2)dothebirthanddevelopmentofMarxismhavehistoricalinevitability; (3)howtodefinethebasiccontentofMarxismanditsdistinctivefeatures; (4)doesMarxismhavecontemporaryvalues; (5)howtolearnandapplyMarxism.ItisthereforeaprerequisitefortheestablishmentofscientificoutlookofMarxismtoexploreandsolvetheseissues.

Marxism;scientificconnotation;generationanddevelopment;contentandfeature;contemporaryvalue;attitude

2014-07-11

周向军(1952—),男,山东栖霞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高奇(1964—)男,山东章丘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①本文为作者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研究”(11JZD003)的阶段性成果。

A81A

1001-5973(2014)05-0079-19

责任编辑:寇金玲

猜你喜欢
恩格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