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良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德育课程教学研究基地,上海 200234)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从各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来看,研究性学习不仅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德育过程,研究性学习拓展了中小学德育的渠道,创新了德育方式,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同样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般认为,德育过程是以达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标,由教育者通过各种途径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进而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以及践行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品德规范,发展其品德心理,培养品德能力的教育过程。从对德育过程的这一概括可以看出,德育过程包含以下要点:首先,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是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展开、运行、延续和发展的过程。其次,德育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是要借助一定的教育手段、方式实现既定德育目标要求的过程。再次,德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现代德育理论尤其强调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性,重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参与,重视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相结合,教育者的组织、教育、引导与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结合。最后,德育过程是通过德育途径的多样化达到德育目标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因而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认识、体验和践行,社会的思想、道德才能转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仅接受现成的思想体系、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同时还发展着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思想品德能力,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作为道德行为的主体与客观外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德育过程实质上是造就社会道德主体的过程。
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走向社会,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并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推出了研究性学习。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1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稿)》中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在学习内容上强调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即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所选的研究专题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围绕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来选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全体学生的参与,重在知识技能的运用和亲身的探索性实践,从中获得感悟和体验。因而绝大多数学校要求学生以课题组的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组一般由3—6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小组长,聘请指导教师。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发挥各自的特长,互有分工、团结协作,通过共同的努力取得研究成果。从各地学校的实践来看,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是:第一,学校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选题兴趣,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参观考察。第二,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尊重学生的研究兴趣,确定研究选题。第三,由学生自由组合,教师适当调节,围绕共同的选题成立课题组,制定详尽的研究计划。第四,在研究计划通过由教师或师生共同组成的评审组论证后,课题组开始全面展开调查研究。第五,课题组对调查与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撰写研究报告。第六,由学校统一组织教师和学生对各课题组的研究报告和研究成果进行评估并开展交流和研讨活动。
之所以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德育过程,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首先,研究性学习承担着德育任务。在我们的现实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其它各门课程也包含着显性或隐性德育的内容,其学习过程也不同程度地担负着德育的功能。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也必然包含着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展开、运行、延续和发展的流程。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开设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研究性学习具有明确的德育目标。研究性学习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的一项课改举措,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强调也必然包含着学生的个性发展。从目标上来看,研究性学习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1]121与此同时,德育与个性教育又是密切联系的,德育是个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个性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中起着定向作用、合理的建构作用和心理保健作用。培养和谐的个性是德育最直接的目的[2]59。所以在这一点上,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德育过程也是相一致的。
再次,从研究性学习实践来看,从选题到开展课题研究再到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自始自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与德育过程理论所强调的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自主性是相一致的。因此,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改变简单灌输的传统德育方式,丰富德育的方法,从而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最后,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理论研究开展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观察实验、问卷调查等,也有助于培养其正确的科学研究态度,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开展学习和研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团结精神,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这与我们所规定的德育内容是相一致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因而也是有积极的德育意义的。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德育过程,研究性学习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从研究性学习的实际效果来看,研究性学习具有积极的德育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也是面向社会、深入了解社会的过程。而学生对社会的全面认识,有利于实现德育向生活的复归,走出德育过于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的误区,必将对学生的德育素质培养奠定坚实的现实基础。有学生在参加研究性学习后写道,“我们为自己阅历的狭隘而羞愧,但同时渴望知道更多,渴望用我们年轻而富有活力的触角接触校园外社会,渴望在社会这个大学校中学到知识。不管怎么说,我们自己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虽然小而蹒跚,但毕竟是前进了,这一步的前进让我们看到前面的路还很长,等待我们的考验还很多很多。”[3]92
实践表明,只有基于现实生活的德育才更加具有实效性。通过参加研究性学习学生们的感受可以看出他们对了解社会的渴望与热情,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了解社会的基础上结合课堂知识所形成的问题分析力、判断力和鉴别力,以及由此而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同时,对社会的了解也必将对德育的课堂教学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改变传统学校德育的封闭性与局限性,拓宽德育的渠道,有力增强德育的实际效果。
2.研究性学习一般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学习方式,所以整个研究过程离不开小组成员的集体协作,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有时还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因此,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沟通和合作,有助于学生协调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上海市七宝中学高一(1)班的周凯立同学在体会中写道:“在课程活动中,除了学校与老师提供的帮助外,他们(组员们)可是我活动中最最重要的伙伴。在一学期的接触中,我们相互鼓励,合作中求竞争,不但同学间友谊加深了不少,而且为今后学习上的共同努力打下了基础。”[3]100高二(8)班的高燕飞同学则写道:“如果说我们最艰辛的是搞课题的研究,那是绝对的错误,因为在这段历程中有我们最幸福的合作,这份难能可贵的默契促使我们不断寻觅、挑战,一起克服困难、一起进步。这段历程诠释了‘友谊’的真谛,每每回忆起来,倍感温馨和快乐。”[3]97
从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实际感悟来看,他们在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这几方面的进步与提高是非常明显的。因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特点使他们走出课堂,获得了实际锻炼和体会感悟的机会。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有挫折、会有失败。但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体会到协调、沟通与协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学会了协调和沟通,进而形成团队精神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
3.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尊重已有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选题,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得出客观真实的结论。任何科学研究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不畏艰辛、刻苦钻研的进取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的感悟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这次活动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并不简单,成长道路上是布满荆棘的,要用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走自己的路。在人生道路上,谁不曾遇到过挫折,谁又为此而没有跌倒过呢?谁又不曾想过要放弃呢?但是,终究有站起来的人,有继续昂首阔步的人,有创造出更辉煌成就的人。所以,我们要明白,跌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重新站起来,继续向前,战胜逆境中的自己。”[3]97
4.研究性学习尊重学生的兴趣,强调研究学习的过程和全体学生的参与,同时研究性学习一般采取形式多样的评价手段,倡导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这种评价方式重在激励,消除了日常学习中的“差生”观念,使学生普遍获得成功体验,有利于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充分发挥,既可以增强自信,又可以通过自我评价,进行自我反思,进而学习别人的优点与特长,促进自己的全面进步。如某所中学“城市大楼玻璃幕墙光污染及其预防的研究” 课题组的几个同学,平时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因此对于这个课题组,老师也曾有过不放心的念头。但在研究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分工合作,广泛收集资料,走访专家,外出实地考察,最后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以至于有的专家忍不住夸奖他们:“你们比我更专家了!”[1]133
5.研究性学习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其内容涉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自然科学价值的认识和对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理解,学会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如有专家在给予“城市大楼玻璃幕墙光污染及其预防的研究”课题组指导和帮助时就称赞道:“我们的学生不只专注于课堂学习,还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1]133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胡守棻.德育原理(修订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 仇忠海.开放性主题活动——上海市七宝中学模式[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