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安铭,杨 锐,王 祺,王 浩,吕春双
(东北石油大学 体育部,黑龙江 大庆 163318)
2007年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并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落实的主要措施.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旨在促进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健康水平的,由学校、社会、家庭多方组织的一体化的体育工作.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组成方面.但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大学生的体质在持续下降,同时相伴随的是青少年心理状况的不良趋势,此时提出“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口号是十分必要的.而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主要基地,应从战略发展的角度认识“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对大庆市六所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进行调研.通过查阅大量关于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的相关性研究文章,进行总结归纳,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发放问卷2400份,分别对大庆市六所普通高校的领导、体育教师、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及时回收供分析论证.将收回的问卷进行效度检验以后、利用spss软件和excel软件将数据导入分析,以供论证.同时访谈了各个学校的管理者和部分专家,获得了更加详细的信息.
3.1.1 领导重视情况
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管理制度是实现阳光体育目标的保证,“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与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教学相结合,还要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强组织领导,而且“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调动基层学校的积极性、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①,所以学校应建立运作良好的管理机制,形成由学校领导分管和学校体育工作部门具体执行相结合的态势,如下图所示:
图1 普通高校体育管理机制示意图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管理体制应与高校体育管理机制相近,从调查问卷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现行的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工作开展的主要力量是学校体育部、室及体育教师,真正由校领导带队的情况较少,说明这项工作还未得到充足的重视.而在实际工作中,校领导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校领导积极支持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那么体育场馆资金、教师补助、学生参与时间、学生团队的发展等很多问题将迎刃而解.同时,学生团委也没有完全参与进来,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发动不足的情况会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将会导致阳光体育成为一句口号,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
3.1.2 体育师资情况
体育师资队伍是构建“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至关重要的一环.体育教师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能否真正的实施落实阳光体育工作的开展.而体育教师作为“阳光体育运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相应水平的思想观念及教育能力,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管理者以及体育教师对专业要求并不十分重视,只有30.6%的管理者或体育教师对专业的要求为更高标准,同时各高校对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视程度也不是很理想(见表1).
表1 各高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视情况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31.8%的高校认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增加了工作时间,75.4%的高校在业余时间组织过的学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73.8%的高校认为体育课时间被挤压,67.3%的高校认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相应的工作量得到体现,72.5%的高校认为阳光体育运动实施过程中个单位的职责并不明确.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体育教师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中,职责不够明确,工作没有落实清晰,工作量没有体现.在调查中管理者和体育教师认为,经费的投入不够充分,大部分教师也认为自己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体育课堂教学、体育竞赛活动、高水平运动队教学,认为平常的工作量已经很大,再加上体质测试和阳光体育运动工作,精力上难以应对.
3.1.3 场地设施配备与经费投入情况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针对高校扩招后,体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要进一步加大对体育工作的投入,确保体育经费与学生的人数同步增长;要认真执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科学配置体育资源.同时,要充分的提高现有体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运动需求”②.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配备是保证高校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场地设施的配置达不到国家要求,就无法有效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在调查中只有32.6%的高校认为场地设施基本能够满足教学、课外活动及运动训练的需要.
表2 高校体育场地、设施配备现状一览表
而在调研中可以看出,只有一所高校体育经费占学校体育经费的比例超过1%(详见表3).经费投入是实现“阳光体育运动”预期目标不可缺少的保障,各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发展的不均衡及人们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不一,场地器材、师资数量和质量不同都会对学校体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应设立专款专用的专项资金,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供经费保障机制.
表3 体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比例一览表
3.2.1 阳光体育运动的组织形式和运动项目
通过文献查阅,笔者认为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自发小群体、自主锻炼、俱乐部、单项体协、社团等,通过调查可知,78.2%的同学选择了自发小群体的形式,如下表:
表4 学校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组织形式
这是由于兴趣爱好相同的同学,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会自然的形成了较稳定的小群体,他们自己组织参加锻炼,相对固定并相互影响,但大部分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活动形式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往往使参与效果大打折扣.
在项目选择上,管理者与体育教师往往把开展的项目设定在较现代项目上,如篮球、乒乓球等,这些项目设置与学生所期望的稍有出入,如表5所示:62%的学生选择了现代体育运动项目,这与教师选择的60.5%并无太大差别;但在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方面,教师选择的58.6%远超于学生选择的30.5%,存在较大差距,这说明管理者在项目设置没有完全考虑到学生需求,同时由于新兴项目师资力量投入不足,有28.7%的学生感兴趣而体育教师只能提供11.8%的指导,很多学生得不到相应的指导.
表5 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的选择项目
3.2.2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开展情况
表6 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情况
是否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督促使其积极参加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一个标志,在调查中可知:大庆市90%以上的高校已经开展了测试工作,也就是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工作基本达到了要求.但在实际交流中发现:有些学校在测试之后没有严格按照要求做好体质健康记录工作;而在调查中有53.6%的学生反映《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指标制定的偏低,对学生体质进一步提高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其中有12.7%的学生认为指标制定偏高的理由,是个别项目如“引体向上”等项目的指标定的过高.
3.2.3 “每天锻炼一小时”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中央7号文件规定,要求确保每人每天一小时的身体锻炼时间.调查结果表明,35.2%的学校给学生安排了锻炼的时间段,但在学生看来执行情况并不如意.通过专家访谈可知,只有学生在主观意识上建立了“终身体育”的观念,才能达到教育部的要求,即在三年内使85%的学校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在调查中我们注意到各学校“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活动大多数安排在下午的7、8节课,但是都没有专职体育教师进行进行辅导.在课外活动时间的锻炼中,是否有教师进行中指导的区别是很大的,一方面老师可以起到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随时担负其指导和教学的任务.
按照“阳光体育运动”要求,每名在校学生应选修两项运动项目,根据专家访谈可知,大多数学校可以达到这个指标了,但也有信息反馈,大多数学生在两年内可能连一项运动技能都掌握不好,这其中主要原因还在于“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软件和硬件条件是否具备.其中包括:师资力量、教学方法、教学时间等;硬件即场地、设施等.通过对学生的调研可知:学生们认为影响阳光体育运动的因素按照比重分别为:58.3%的学生认为学校场地器材太差,无法满足需要,55.6%的学生认为专业指导没有或者不够,45.7%的学生认为社会体育氛围不浓厚,39.5%的学生认为学习负担重、时间紧张,29.3%的学生不想参与,13.1%的学生认为学校领导、老师不重视.还有部分同学选择家长不支持等其他的原因.
表7 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因素
同时,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如:是否出早操、是否有体育俱乐部开展的情况、运动会次数、有无书面的学生体质档案、是否有青少年意外伤害保险、有无颁发“阳光体育运动”相应证书等,这些细节工作都是对应“阳光体育运动”工作开展好坏程度的有力证据,做好了这些细节工作,将大大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1.1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对“阳光体育运动”工作,多数高校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的行动计划和安排;“阳光体育运动”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教学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加强;场地设施与经费投入不能完全满足需求.
4.1.2 通过横向与纵向地比较发现,大庆市六所高校开展“阳光体运动”的组织形式与运动项目设置还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工作没有严格按照《学生体质测试》的指挥开展运行;“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工作也没有得到校领导应有的重视;上课时间、教学周期、教学内容、实践理论课比例、阳光体育运动的教学等在多方面还有待改善.
4.1.3 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大多数学生在选修项目数量上难以达到“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要求,而在影响 “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影响因素中,管理者的关注更多在师资力量、教学方法、教学时间等;硬件即场地、设施等方面,而学生则认为影响阳光体育运动的因素分别为场地器材、专业指导、体育氛围、学习负担、领导重视、家长不支持等原因.
4.2.1 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确立创新理念,统领“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方向,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培养学生自觉参加的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跳出旧体育观念的框框,积极探索学校体育的组织形式、评价体系等工作的新思路,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4.2.2 充分认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成立以学校领导为组长的工作小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横幅等媒介扩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在全校的开展.
4.2.3 构建良性循环的“阳光体育”管理体制结构,要根据国家教育部阳光体育运动湿湿的总体要求,实事求是的制定实施方案,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读物,以满足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对师资的较高要求.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制定出奖惩分明的规章制度,充分调动各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出台相应的监督检查制度,量化考核指标,使“阳光体育运动”工作落到实处.
4.2.4 加大投入,统筹资源.把“阳光体育运动”的专项经费纳入年度学校教学经费预算,进一步加强学校场地和设施的建设工作,同时,利用现有条件,因地制宜,改善教学设施,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满足学生活动的要求.
4.2.5 充分发挥育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保证所有在校学生享有参与体育的权利,将体育必修课与选修课延伸到所有在校学生中,通过调整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等措施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参与体育的需求.
4.2.6 创建浓厚体育文化氛围,多举办不同等级,不同级别的体育赛事活动,加大对体育社团的技术支持与引导,尽量在项目上丰富学生的选择,建立长期的学生自觉参与机制.
注 释:
①赵专.学校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1.20(1):73-74.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S].教体艺厅.[2004]6号.2004.8.
〔1〕闫领先.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阳光体育运动策略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8(2):25-27.
〔2〕赵金风.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7.1-50.
〔3〕喻妙华,刘洞波.对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研究[J].北京:科技资讯,2007(22):110.
〔4〕王光炎.转变体育意识——体育终身化的关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8):1036-1038.
〔5〕赖小玉,刘海金,刘尚礼.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原因分析及抑制措施[J].广东:体育学刊,2007,14(5):125-128.
〔6〕景会锋.陕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7.1-60.
〔7〕王秀霞.山东省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8.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