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丹丹 万圣云 丁洋 詹焱青
[摘要] 目的 建立一个稳定的血管外膜剥离出血的动物模型,用于临床进一步研究局部止血药物的效果。 方法 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2只,随机按胶原酶浓度分为1 g/L、2 g/L、4 g/L三组,胶原酶消化兔颈动脉至动脉外膜疏松,眼科镊钝性剥离外膜,在剥离过程中出现血管渗血,观察对比不同浓度胶原酶消化后动脉出血量的变化,并取消化前后的颈动脉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外膜剥离程度,以确定胶原酶最佳消化浓度及剥离程度。 结果 1g/L的胶原酶消化动脉外膜不彻底,无法造成动脉稳定的出血,4 g/L的胶原酶导致血管消化过度破裂出血,2 g/L的胶原酶消化血管外膜+眼科镊钝性剥离可使血管外膜剥离彻底,血管出血稳定。 结论 胶原酶消化+眼科镊钝性剥离血管外膜的方法可建立稳定的血管出血模型,其最佳消化浓度为2 g/L。
[关键词] 胶原酶;兔颈动脉;外膜剥离;血管出血模型
[中图分类号] R-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8-0001-03
目前临床上局部止血药物较多[1,2],效果不一,临床上对止血药物效果的评估缺乏一种理想的出血模型,Kunio等[3]、Rall等[4]采用外科手术直接损伤动脉,导致血管破裂,出现不可控制的出血,牟华明等[5]曾采用刀片刮除的方法去除兔颈动脉外膜,但实验中发现刀片刮除外膜对血管牵张作用强,导致血管壁破裂出血,无法计量统计。本研究即尝试建立一个稳定的出血模型,用以对临床上应用的局部止血药物效果进行评估,以指导临床实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2只,雌雄各半,体重2.5~3.0 kg(由安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动物凝血功能正常,活动不受限制,自由饮水,单笼常规喂养。试剂器材:Ⅱ型胶原酶(美国Sigma公司),眼科镊,电子天平,石蜡切片机,材料来源、层次相同的10 mm×6 mm干纱条若干。
1.2方法
1.2.1实验分组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动物分为三组:1g/L胶原酶组、2 g/L胶原酶组、4 g/L胶原酶组,每组各4只。
1.2.2动物模型建立 取3%戊巴比妥钠1 mL/kg 沿兔耳缘静脉静推麻醉动物。麻醉满意后,动物取仰卧位,头部及四肢固定于手术台上。颈前脱毛后常规碘酒、酒精消毒3遍,铺洞巾,纵行切开皮肤,逐层分离颈部筋膜及肌肉,暴露双侧颈动脉鞘,仔细游离出双侧颈动脉,长约25 mm,用长25 mm、宽15 mm的胶皮片放置于颈动脉下端,隔开颈动脉和周围组织,用干纱条迅速擦净周围渗出液,采用不同浓度Ⅱ型胶原酶浸湿的纱条外敷左侧颈总动脉,共10 min,生理盐水冲洗、中止消化,用眼科镊剥离外膜白色疏松组织,直至白色疏松组织消失。用干纱条迅速擦净周围渗出液,然后将称重好的干纱条包裹颈动脉,称重三组出血60 s的出血量,迅速用生理盐水冲洗、干纱条擦净后,再次称重三组出血60 s的出血量,反复3次,并统计出血量。另一侧颈动脉不予胶原酶消化处理,仅放置长25 mm、宽15 mm的胶皮片于颈动脉下端,迅速用干纱条擦净周围渗出液,同样方法放置干纱条称重3次出血60 s的出血量,作为阴性对照侧。
1.2.3取材及固定 称重结束后立即取出双侧颈动脉,标本截取3段,迅速浸泡于4%多聚甲醛液中固定24 h以上,石蜡包埋固定切片。
1.3组织形态学观察
标本石蜡包埋后切片,切片按常规进行HE染色,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外膜剥离效果及内膜的病理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60 s组织出血量)用(x±s)表示,1 g/L浓度的胶原酶实验侧与阴性对照侧、2 g/L浓度的胶原酶实验侧与阴性对照侧间60 s组织出血量的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血管外膜成功剥离
正常兔颈动脉结构分为内膜、中膜及外膜,见图1A。2 g/L胶原酶消化+眼科镊剥离可达到外膜基本剥离的效果。HE染色下可见血管外膜结缔组织基本剥离,平滑肌层暴露于最外层,见图1B。而1 g/L组血管外膜剥离不彻底HE染色下可见仍残留部分结缔组织,见图1 C;4 g/L组血管外膜剥离完全,血管破裂,无法取材。
2.2 眼科镊刮剥血管外膜至血管广泛出血
正常兔颈动脉外膜组织学结构主要包括外弹力层、滋养血管、神经末梢及周围疏松结缔组织,如图2所示。经胶原酶消化后,血管外膜结缔组织明显疏松,易用眼科镊锐性剥离外膜结缔组织,在刮剥的过程中,因外膜结缔组织消失,使外膜滋养血管广泛暴露损伤,最终血管出血,见图3。
2.3不同浓度胶原酶对血管外膜消化程度影响
1g/L的胶原酶消化动脉外膜不彻底,无法造成动脉稳定出血,1 g/L实验侧60 s出血量与阴性对照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为组织损伤后炎性渗出。2 g/L实验侧胶原酶消化+钝性剥离血管外膜造成的出血稳定,血管外膜基本剥离,见图1B,未予任何处理后,出血不能自止,该组实验侧出血量明显高于阴性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g/L组实验组60 s出血量大,出血量已超过纱条吸附液体量,无法进行定量统计,且实验动物迅速死亡。见表1。
3 讨论
外科手术中,术中出血不可避免,然而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对手术预后有重要影响,而局部止血药的应用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局部止血药物种类繁多,缺乏一种理想的局部出血模型来评价局部止血药物的效果。
相关文献[5-8]报道,动脉壁是一个有序的层状结构,分为内膜、中膜及外膜。外膜组织学结构主要包括外弹力层、滋养血管、神经末梢及周围疏松结缔组织。血管结缔组织内包括胶原、弹性蛋白和多种组织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等)。血管外膜具有丰富的滋养血管,主要存在于大动脉的外膜,起营养血管外膜的作用。血管外膜的滋养血管分为外部滋养血管、内部滋养血管以及静脉滋养血管。血管外膜主要构成了血管的支撑结构和提供滋养血管的作用,全程参与了血管损伤与修复的全过程。
Kunio等[3]、Rall等[4]采用单纯的外科手术锐性损伤血管导致血管出血。该手术方法难度较大,由于器械直接损伤血管全层,操作过程中易导致动脉瘤形成、血管直接破裂,出现不可控制出血。国内牟华明等[5]也曾尝试采用刀片刮除的方法去除血管外膜,由于刀片刮除外膜对血管牵张作用强,易刮伤血管壁造成机械损伤、出血。在预实验的过程中,研究发现器械直接锐性刮剥血管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迅速、出血量大、无法定量测定、实验动物迅速死亡。
汤月霞等[9]、胡远程等[10]采用胶原酶消化血管外膜方法,发现胶原酶消化血管外膜30 min后,血管外膜变为白色,HE染色下发现外膜较消化前明显疏松,容易用器械钝性剥离。剥离至外膜白色疏松组织消失的程度,HE染色下发现外膜基本剥离干净。
本实验采用胶原酶消化+眼科镊剥离血管外膜方法,使血管结构破坏,导致血管出血。考虑到实验的操作性、实验数据的量化,我们选取了供血丰富、分支较少、位置相对表浅易暴露的兔颈动脉,在预实验过程中发现兔颈动脉较腹主动脉、股动脉等大动脉便于操作,暴露充分,对周围组织影响小,出血量可达满意效果。
1g/L浓度组实验侧60 s渗出量与阴性对照侧相差不大,通过HE染色发现,血管外膜仍残留部分结缔组织,外膜滋养血管未裸露,提示1g/L浓度胶原酶消化血管外膜不彻底,经眼科镊钝性剥离后,血管无明显出血。2 g/L胶原酶组实验侧60 s渗出量与阴性对照侧有显著差异,HE染色发现,血管外膜结缔组织剥离彻底,外膜滋养血管广泛裸露,内膜及中膜无破坏,提示2 g/L胶原酶消化外膜彻底,经眼科镊钝性剥离后,外膜滋养血管广泛出血,出血量稳定,且有统计学意义。4 g/L浓度组60 s出血量已超过纱条吸附液体量,且血管破裂,实验动物迅速死亡,提示4 g/L胶原酶消化外膜过度。
综上所述,2 g/L胶原酶消化+眼科镊钝性剥离血管外膜可导致外膜滋养血管广泛破坏,而血管中膜及内膜结构未破坏,出血量及出血速度稳定,实验操作可重复性及操作性好,因此可以成为一种评估局部止血药物效果的稳定、理想的出血模型。
[参考文献]
[1] Vuceli D,Pesko P,Stojakov D,et al. Systemic hemostatic drugs[J]. Acta Chirurgica Iugoslavia,2007,54(1):177-195.
Kunio等[3]、Rall等[4]采用单纯的外科手术锐性损伤血管导致血管出血。该手术方法难度较大,由于器械直接损伤血管全层,操作过程中易导致动脉瘤形成、血管直接破裂,出现不可控制出血。国内牟华明等[5]也曾尝试采用刀片刮除的方法去除血管外膜,由于刀片刮除外膜对血管牵张作用强,易刮伤血管壁造成机械损伤、出血。在预实验的过程中,研究发现器械直接锐性刮剥血管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迅速、出血量大、无法定量测定、实验动物迅速死亡。
汤月霞等[9]、胡远程等[10]采用胶原酶消化血管外膜方法,发现胶原酶消化血管外膜30 min后,血管外膜变为白色,HE染色下发现外膜较消化前明显疏松,容易用器械钝性剥离。剥离至外膜白色疏松组织消失的程度,HE染色下发现外膜基本剥离干净。
本实验采用胶原酶消化+眼科镊剥离血管外膜方法,使血管结构破坏,导致血管出血。考虑到实验的操作性、实验数据的量化,我们选取了供血丰富、分支较少、位置相对表浅易暴露的兔颈动脉,在预实验过程中发现兔颈动脉较腹主动脉、股动脉等大动脉便于操作,暴露充分,对周围组织影响小,出血量可达满意效果。
1g/L浓度组实验侧60 s渗出量与阴性对照侧相差不大,通过HE染色发现,血管外膜仍残留部分结缔组织,外膜滋养血管未裸露,提示1g/L浓度胶原酶消化血管外膜不彻底,经眼科镊钝性剥离后,血管无明显出血。2 g/L胶原酶组实验侧60 s渗出量与阴性对照侧有显著差异,HE染色发现,血管外膜结缔组织剥离彻底,外膜滋养血管广泛裸露,内膜及中膜无破坏,提示2 g/L胶原酶消化外膜彻底,经眼科镊钝性剥离后,外膜滋养血管广泛出血,出血量稳定,且有统计学意义。4 g/L浓度组60 s出血量已超过纱条吸附液体量,且血管破裂,实验动物迅速死亡,提示4 g/L胶原酶消化外膜过度。
综上所述,2 g/L胶原酶消化+眼科镊钝性剥离血管外膜可导致外膜滋养血管广泛破坏,而血管中膜及内膜结构未破坏,出血量及出血速度稳定,实验操作可重复性及操作性好,因此可以成为一种评估局部止血药物效果的稳定、理想的出血模型。
[参考文献]
[1] Vuceli D,Pesko P,Stojakov D,et al. Systemic hemostatic drugs[J]. Acta Chirurgica Iugoslavia,2007,54(1):177-195.
Kunio等[3]、Rall等[4]采用单纯的外科手术锐性损伤血管导致血管出血。该手术方法难度较大,由于器械直接损伤血管全层,操作过程中易导致动脉瘤形成、血管直接破裂,出现不可控制出血。国内牟华明等[5]也曾尝试采用刀片刮除的方法去除血管外膜,由于刀片刮除外膜对血管牵张作用强,易刮伤血管壁造成机械损伤、出血。在预实验的过程中,研究发现器械直接锐性刮剥血管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迅速、出血量大、无法定量测定、实验动物迅速死亡。
汤月霞等[9]、胡远程等[10]采用胶原酶消化血管外膜方法,发现胶原酶消化血管外膜30 min后,血管外膜变为白色,HE染色下发现外膜较消化前明显疏松,容易用器械钝性剥离。剥离至外膜白色疏松组织消失的程度,HE染色下发现外膜基本剥离干净。
本实验采用胶原酶消化+眼科镊剥离血管外膜方法,使血管结构破坏,导致血管出血。考虑到实验的操作性、实验数据的量化,我们选取了供血丰富、分支较少、位置相对表浅易暴露的兔颈动脉,在预实验过程中发现兔颈动脉较腹主动脉、股动脉等大动脉便于操作,暴露充分,对周围组织影响小,出血量可达满意效果。
1g/L浓度组实验侧60 s渗出量与阴性对照侧相差不大,通过HE染色发现,血管外膜仍残留部分结缔组织,外膜滋养血管未裸露,提示1g/L浓度胶原酶消化血管外膜不彻底,经眼科镊钝性剥离后,血管无明显出血。2 g/L胶原酶组实验侧60 s渗出量与阴性对照侧有显著差异,HE染色发现,血管外膜结缔组织剥离彻底,外膜滋养血管广泛裸露,内膜及中膜无破坏,提示2 g/L胶原酶消化外膜彻底,经眼科镊钝性剥离后,外膜滋养血管广泛出血,出血量稳定,且有统计学意义。4 g/L浓度组60 s出血量已超过纱条吸附液体量,且血管破裂,实验动物迅速死亡,提示4 g/L胶原酶消化外膜过度。
综上所述,2 g/L胶原酶消化+眼科镊钝性剥离血管外膜可导致外膜滋养血管广泛破坏,而血管中膜及内膜结构未破坏,出血量及出血速度稳定,实验操作可重复性及操作性好,因此可以成为一种评估局部止血药物效果的稳定、理想的出血模型。
[参考文献]
[1] Vuceli D,Pesko P,Stojakov D,et al. Systemic hemostatic drugs[J]. Acta Chirurgica Iugoslavia,2007,54(1):177-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