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规则意识的体验与反思

2014-04-10 20:42魏洪鑫杨川
教育界·下旬 2014年3期
关键词:体验反思规则

魏洪鑫++杨川

【摘 要】规则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本研究旨在以一则典型的幼儿违反规则的案例呈现幼儿违反规则的体验:“挑衅”→“心不在焉”→“内疚”→“害怕”,并以此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规则 体验 反思

一、阐释:幼儿园规则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常规的建立需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以及年龄特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另外,“儿童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是儿童社会性适应的基本内涵,关系到个人生活幸福和将来的事业成功,因此,对儿童进行规则教育具有现实意义,而且也受到普遍的重视。”所以,规则的制定和实行会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

(一)幼儿园规则的类型

一般而言,幼儿园内的规则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规则为“固定规则”,这类规则在幼儿园内属于强制执行的规则。这些规则与幼儿的人身安全相关,如在幼儿园内经常看到这样的提示“上下楼梯时不要拥挤”“过马路时看好红绿灯”“不允许接触电源及有危险的东西”等。这类规则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无论在家中还是幼儿园中,幼儿都必须遵守的规则;第二类规则为“适应性规则”,是指“在某一具体时间段内,适合相应年龄段儿童的规则。这些规则的功能应该体现为:能够培养儿童的良好性格和习惯。这类规则通常以家规和常规的形式体现出来。”适应性规则主要涉及日常常规中的内容,如日常行为规范、活动时需要遵守的规则、个人卫生习惯等等。这类规则的制定者往往是幼儿教师,这类规则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班内的具体情况制定规则或取消规则。所以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同一所幼儿园内的不同班级存在着不同的规则。第三类规则为“临时性规则”,是指教师为了保障顺利地完成某项活动——游戏或教学而临时制定的规则,这类规则在活动结束后基本失效。第四类规则不同于前三类规则,成为“内部规则”,这类规则是产生在幼儿内部,由幼儿自己制定,在游戏中出现的次数较多,帮助幼儿之间公平的完成某项活动。

(二)规则的作用

1. 规则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能够约束大家,使大家放弃个人的利益,共同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规则无处不在,且约束力较强。上文中提到,幼儿园内的规则包括四种类型:“固定规则”“适应性规则”“临时性规则”和“内部规则”,除“内部规则”外,其他三种规则幼儿都难以遵守,这三种规则,无论哪一种规则的制定,其目的都不是禁止幼儿自由发展,而是帮助全体幼儿习得常识、完成任务。这些规则的制定有助于幼儿养成“集体意识”——不能因为个人的行为破坏集体活动的开展,这种“意识”在幼儿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都起到积极地“暗示”——及时的提醒幼儿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需要顾虑到别人的感受。

2. 规则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化现象

在一个团体里,规则的制定意味着大家集体利益能够得到保障。在幼儿的游戏或其他活动中,规则同样也发挥着这样的作用。在伙伴群体中,为了完成一个游戏或一个任务,团体中的每一位幼儿不能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扮演自己想扮演的角色(游戏中),大家要相互合作,最后才能完成游戏或任务。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化现象,共同完成某项任务。

二、幼儿园违反规则的个案呈现

这段时间,幼儿园在排练艺术节活动。每个年龄班都要安排一段时间用于艺术节排练节目,艺术节节目排练时,对于大班的孩子们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次艺术节将是他们在幼儿园参加的最后一个艺术节,怎样才能让这次艺术节在孩子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大三班的老师们绞尽脑汁地思考,并不断更换方案。但是,有几个孩子似乎每次排练时都“不在状态”,平平就是这几个孩子中的一个,每次排练节目时,他总是习惯性地与身边的乔乔聊天,每次聊得都贴别起劲,以至于大三班的朱老师每次叫他的名字,并告诉他轮到他表演了,他都没有听到。朱老师只好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询问他:“你怎么还在说话?我已经叫了你很多次了,你应该认真地跳舞!”说这些话时,平平很认真的在听,但却在朱老师讲完后一脸无辜地看着朱老师,并似笑非笑地对着朱老师,朱老师无奈的走开,并继续进行节目。几分钟后,平平又开始聊天了,这次,他不仅跟乔乔聊了,而是前后左右的小朋友都成了他的聊天对象。朱老师很着急地停止了节目排练,并一直看着平平,用眼神示意他不要说话。可接下来平平的表现却让朱老师不得不采取措施,因为每次跳舞,轮到平平跳时,他都需要朱老师提醒,而且每次朱老师都要停止排练,并示范动作,平平才能跟着跳。但是下次再跳时,他依然忘记了自己的动作,朱老师无奈地只好停止排练,找准时机(趁平平和其他小朋友说话的时候走到他身边),严肃地对平平说:“再说话,我就要取消你的跳舞资格!” 平平小声的对老师说:“我不这样了”。可是几分钟以后,平平又开始“故技重施”,几分钟后,“老毛病”又犯了。朱老师忍无可忍地走到平平面前,对平平说:“再说话,今天我可要和你妈妈谈一谈了!”朱老师说完这句话后,平平红着脸低下头,接下来便认真地排练舞蹈。很凑巧,排练正在进行时,平平的妈妈正好来接他。平平看见妈妈,红着脸赶紧拉着妈妈离开幼儿园。平平妈妈感觉很奇怪,走过去询问朱老师:“平平今天怎么了”?

朱老师:“他挺好的呀!”

妈妈:“怎么感觉他今天有点不对劲?”

朱老师:“哦!这段时间我们在排练舞蹈,平平特别爱说话,每次提醒他都不管用。”

妈妈:“是啊?”

朱老师:“对,他的搭档是乔乔,每次两个人在一起时,就开始聊天,叫他都听不见。”

妈妈瞪了平平眼,平平开始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了。

朱老师:“今天我提醒了他好几次,他都没听见我在提醒他,这不仅影响他跳舞蹈,还影响其他小朋友跳舞蹈。”endprint

“我知道了”,平平妈妈听完朱老师的话后,严肃地对他儿子说:“你听到了吗?都要影响其他小朋友跳舞蹈了!以后不要这样了,快跟老师道歉,并保证以后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这则案例幼儿产生了几种不同的体验,这些不同的体验中蕴含着怎样的教育意义?为什么老师对平平违反规则的行为不断教育,可是却 “屡禁不止”?为什么平平在听到“和妈妈谈话”这句话时,便“安分”很多?为什么平平在妈妈的批评下脸红了?这意味着什么?教师的几次禁止都没有起到作用,而家长的一次禁止却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这里面蕴含着什么样的教育契机和教育价值?

三、反思:幼儿违反规则的体验

艺术节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节日,是幼儿园经常举行的活动,孩子们在艺术节之前都要排练节目,每次排练节目时,孩子们都很高兴,而且积极参与。平平在之前的艺术节排练节目时,表现得非常好,可是这次的艺术节平平却没有遵守教师的要求,而是不断地和小朋友聊天。当老师第一次叫平平的名字时,平平违反规则后,产生了第一次体验:挑衅,产生这种体验的平平不断地试探教师的态度,当朱老师走过去告诉他不能这样做,要认真地跳舞时,平平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他并没有把老师的话放在心里——虽然平平很认真的在听老师的话,但却在朱老师讲完后一脸无辜地看着朱老师,并似笑非笑地对着朱老师,这种态度暴露出平平对老师的要求不认可。几分钟后,平平又开始聊天,这次有一点“变本加厉”的意识,因为平平不仅跟乔乔聊天,还和前后左右的小朋友聊,此时老师用眼神示意平平不要说话,可是平平并没有停止说话,此时平平的体验为:心不在焉——每次老师提醒平平,平平才会跳舞,但是老师必须示范动作后他才会跳,下次再跳还是会忘记动作。平平的行为使大家的排练速度慢了下来。可是排练必须继续,几分钟后,平平“老毛病”又犯了,老师只好“威胁”平平:“再说话,我就取消你的跳舞资格!”“被威胁”的平平此刻的体验为:内疚——听到老师的话后,平平红着脸低下头,开始认真的排练舞蹈。到这里,平平违反规则后的体验基本结束了。几分钟后,平平的妈妈恰好来接他,在平平妈妈的不断询问下,老师说出平平排练时平平的表现,此时平平产生了新的体验:害怕——既怕妈妈责怪,又害拍妈妈批评自己,此时的平平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处,所以红着脸赶紧离开幼儿园。

这则案例中平平产生了以下几种体验:“挑衅”→“心不在焉”→“内疚”→“害怕”,这个过程说明幼儿对规则的“抗拒”过程——大胆的“反抗”规则、心不在焉地“无视”教师的批评、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产生“内疚”的心理,当妈妈得知这件事后,害怕问题变得严重,试图掩饰这件事情。这个过程无论对平平还是其他幼儿来说,都是一个“正常的”过程,孩子们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打破教师的规则。

四、对策:充满机智的打动儿童,影响幼儿的内心世界

(一)逐渐重视生活中不易察觉的小事

当教师在处理一件已经发生或未发生的事情时,了解事情的始末,观察幼儿的表现,聆听幼儿的声音,感悟幼儿的体验,从而采取恰当的处理方式。在“悄悄话”的案例中,如果教师能够细心的观察到平平情绪的变化,并询问事情的始末,或许幼儿能主动的承认错误,化解心中的自责与愧疚,在以后遇到相同的问题时,他就学会如何去做,怎样做合适。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情,而我们经常忽略掉我们自以为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往往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情内部却潜藏着很大的教育契机。

(二)蹲下来去了解幼儿心中的小秘密

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着对幼儿生活世界的敏感性,细心的察觉幼儿身体或心理的微妙变化,保持一种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在幼儿面前,教师要蹲下来去了解幼儿心理的小秘密,当幼儿愿意和你分享他的秘密时,说明你在幼儿心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身为教师,需要花时间去注意儿童、聆听儿童、关注儿童,帮助儿童幸福的生活。

(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幼儿心灵上留下痕迹

好的习惯不会在朝夕间形成,好的教育也不是帮助儿童顺利的解答一道数学难题、教会儿童一个生词、要求儿童背会一首古诗,而是和儿童一起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保护儿童的自信心、爱心,要求儿童与人为善………与儿童一起成长。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教育活动中,教师都要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行动把教育融入到生活的点滴之中,融入到儿童的游戏之中,融入到儿童的世界之中………那么教师的关爱会常驻儿童的心灵之中!

【参考文献】]

[1][加]马克斯·范梅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加]马克斯·范梅南,宋广文译.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加]马克斯·范梅南,巴斯·莱维林.曹赛先等译.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5][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等,张志斌译.后现代理论——批判性质疑[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6][德]胡塞尔,倪梁康译.现象学的观念[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7][德]胡塞尔,倪梁康译.现象学的方法(修订本)[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8][意]蒙台梭利著.单中惠译.童年的秘密[M].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

[9]柏拉图,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商务印书馆,1986.

[10][瑞]皮亚杰,傅统先译.儿童的语言与思维[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验反思规则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