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乡土,氤氲校园礼善之魂

2014-04-10 01:37秦雪峰
考试周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农耕书香乡土

秦雪峰

乡土文化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开展校本德育活动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积极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让学生走出教材和校内资源的狭隘视野,使学校德育活动变得更加生活化、形象化,更好地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萌生爱家乡的情感。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周边蕴涵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这里有农村独特而富有优势的教育资源——农耕文化,有徐家湾新石器时代人类繁衍生息的图景,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村庙会,有唐代著名高僧鉴真大师第六次扬帆东渡的印记……构成了悠久的乡土文化历史。这些都是我校文化的根,成为学校“传承千年乡土文化,构建礼善和谐校园”的特色之源。实践中,我们通过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因地制宜,让农耕文化提高礼善素质

我校有着独特的教学环境和教育对象,在校学生大都为农村孩子。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农业生产在孩子的心中已经渐渐淡化。我们搞农耕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学生当农民,更不是培养学生使用农具,而是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农民劳作的艰辛,学习农民身上的厚重、大气、善良、纯正、勤劳……使他们具有超然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尔虞我诈等。为此,我们带领学生走进毗邻学校的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农业工具和劳作方式,从而熟悉父辈们的农耕生活。学校邀请了老农民伯伯到校,为学生讲述农作物栽培、管理、收获的经验与感受,体会农业耕作的艰辛,感受世界万物生命的辉煌。我们在学校专门开辟了农植园,组织学生进行蔬菜种植,让学生接触最原生态的农耕文化,拓展学生发展的生态空间。在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中,有的家长给学校留言:“刚开始活动时,我很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习,可现在,我发现孩子变了,变得不懒散了,做事也有责任心了,在学习上也更勤奋了。”“我是一个农业承包大户,通过你们学校组织开展的实践活动,现在我和孩子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如今,孩子不仅对我的工作越来越关心,而且乐意帮我们做事了!”

二、因时制宜,让乡土书香溢满礼善校园

我校多年来一直倡导书香校园建设,开展“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等活动。开展书香校园建设,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校本研讨活动的基础上,我们依托本地地域文化资源,组织老师多次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东渡苑、金村古村等地,通过查阅各种资料书籍,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差异,编写了融历史性、人文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校本乡土阅读教材《新绿轻黄》。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晨讀、阅读课、班团活动课、中午自习、学生课余等不同时段,坚持渗透乡土文化教育和“明礼向善”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了行之有效的书香校园诵读活动。“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郭沫若)。“马队文人集,中行旧德多。客寻朱扈渡,我敬老乌窠。占毕家家墨,机丝处处梭。侧闻苦早潦,生计近如何”(翁同龢)。在朗朗的诵读声中,让学生感受到了鉴真东渡的矢志不渝,感悟到了金村古村的善德遗风。

三、因课制宜,让乡土文化拓展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的拓展是完整的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理念给予了学校课程建设很大的改革与发展空间。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补充乡土文化教育,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个体差异,做到照顾众多学习者的认知情景及学习特点,有利于学生了解当地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掌握本领与知识的能力。而教师积极地参与并投身乡土文化的传承与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之中,更使学校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我校的劳技课充分利用“针织之乡”的优势,发挥部分老师针织和编织特长,以教师的劳动技能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熟悉本地的传统行业。数学课上,教师在讲述《对图形的认识》时,带来了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竹制衣架、搪瓷杯子、自制扫把等实物,让学生在这些生活用品中寻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形等。在政治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调查家庭收入情况与针织之间的内在联系等,体会父母劳动的艰辛,感受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而这些,恰恰是在教科书中无法深刻体会到的。

四、因人制宜,让乡风民俗传递民族精神

素质教育一直强调以学生为本,究其原因是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和天性。因此教育就是一个适应和引领学生个性和天性得到更好的发展的过程。

生活在农村土地上的孩子,经过多年乡风民俗的熏陶,他们具备了朴实、善良、勤劳、勇敢的精神。面对这样一批孩子,我们利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村庙会强化学生的民族精神意识。庙会是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文化载体和文化空间。先民们在“生命与健康”、“倡孝扬善、祛灾避凶”等观念的支配下,善待一切,关爱一切,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人心向善。通过庙会,人们在缅怀先贤的过程中,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我们通过实地走访、参观调查、座谈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乡风民俗的宣传,使学生了解金村庙会的起源、内容过程和意义,这对于当前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精神追求多样化的背景下,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我们常说: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近几年来,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我们信手采撷学校周边的乡土文化,用家乡人、家乡事、家乡纯朴的乡风民俗开展教育教学,为提升校本德育的实效,做了有益的探索。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德育活动,可以让学生从中汲取养分,让他们的行为举止、学养德行深深烙上乡土文化的礼善印记,从而凸显我校的德育个性。

猜你喜欢
农耕书香乡土
书香万卷,前行万里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一场被书香浸染的演讲
乡土中国
最是书香能致远
书香何来
芬芳乡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