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014-04-10 16:46杨飞
考试周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线条动手图形

杨飞

摘 要: 兴趣是求知的原动力,也是成才的基石。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本文探索了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动手,通过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设计教学模型等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课程设置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设计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这对培养复合型能力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新课程教育理念要求,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应着眼于通过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地理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浓厚兴趣,才能开发创新潜能。为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时常关注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一、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与学生的主要交流平台是课堂,教师要在45钟内把知识点讲完是没有问题的,但学生接受了多少不明确。让学生用眼睛把复杂的图形“看”明白,而怎么“看”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动手能力和材料组织能力。比如在讲中国一月平均气温曲线图时,要学生看花花绿绿的线条无所适从。要在图中点出典型线条,并让学生一步步地从这条线进行判断加以分析,学生才不会感到困惑。我先在黑板上画上“鸡”祖国的轮廓,把800毫米(也是一月0度等温线大致经过)这条线先画好,结合当地的历年来冬季气温和年降水情况作简单讲解,让学生加以关注。学习内容越是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就越容易接受。在实际生活中,有大量地理素材可以选取。例如让学生回顾每年的气温轮回的变化,得出我们所处的位置属于哪条线的范围内,再让学生在图中找出该线往北和往南各有哪些线条,这样就对我国大范围的一月等温曲线有了明确的界线。再结合我国的冬季气温受冬季风和祖国的各大山脉的影响,得出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接下来让学生动手画图,把重要的线条一一标注,填上相应的数据并作对比,最后得出结论。要求学生把图形第二次地画到作业本上,巩固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动手,提高学生兴趣。

二、注重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增强动手能力

课堂教学通常是教师讲解演示,学生观察,有时效果不十分显著,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前排学生看得比较清楚,大部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直观印象很差,而且许多受实验、空间或时间限制的实验无法在课内演示;而学生分组实验则因为设备条件的限制,不可能随时配合安排。因此,让学生在课外时间自己动手,就地取材,进行一些简单易行的小实验、小制作,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对进一步认识地理知识、增强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如在讲到七年级上册的经线和纬线时,同学们反反复复将这两条线弄错,教学效果不明朗。三番五次地在课堂上重复讲相同的内容,不但占用了大量课堂时间,而且影响到了课时的进度。如何让他们弄清楚这两条线条,确实下了一番心思。拿两个碗上下一罩,就是南北半球,两碗合龙的地方就是赤道,赤道即最大的纬线,再向上或向下分别画上圈圈,即可得到不同的纬线。抛开这些线条再从另两个方向画个半圈,不用画成一圈,得出了经线。这样指导,同学们都能够就地取材,回到家里随处均能找到有关经纬度线圈子的例子。我通过让学生回家把家中的碗搭一起找寻经纬线的奥秘,事情就迎刃而解了。有的学生还将一些轻便的两半圆球形带到了学校跟同学一起讨论这两条线条的方向。这样,学生在课外小制作中获得了所要掌握的知识。

三、充分利用图形,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地理学科是图文结合的学科,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图形,可以大大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让学生直观地把握地理事物,增强记忆力和理解力,培养创新思维,利于老师总结和学生复习,同时利于德育教育。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尤为如此,地理课上,运用图形不仅可以增强授课效果,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地理课程。地理教材由文字和图形两部分构成。记住这两部分内容就要亲自动手,由简及深,由易到难,无论是重要事件还是复杂事件都可以在图形的直观中得到解答。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自然免不了要求学生依样画葫芦照着书本的图形的笔画不误地描绘,这样既加深了學生对知识的记忆,又提高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巧设教学模型,引发学生兴趣

引用新颖别致的教学模型学生的热情高涨,好奇写满脸上,学生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高了。

地理模型是按照地理事物的一定比例制作而成的一个具体直观的工具。教学中,模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充分而科学地发挥地理模型在教学情境中的作用是改善地理课堂教学简便可行的方法。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课程资源既包括教科书又包括地理模型,挂图,标本,图书资料,电教器材及教辅资料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情况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认识逐步得到发展。”教师要运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创设情境,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如在七年级上册的等高线知识教学中,用一座大山画等高线自然不可能达到教学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借助教学模型展开疏导,等高线的绘画方法及线条的来龙去脉,才能够在模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每条线条的弯曲程度。这样有针对性地对某一种地理难题用模型方式解决,模型的作用非常巨大。模型制作方法很简单,可以用一些废旧泡沫塑料,只要将高度一致的塑料叠加成一定的高度,再用小刀等工具修理一番,则可以做任意形状都可,只要能够反映山的各项指标即可。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探寻地理事物的目的和真相。

总之,素质教育下,教师要从“教”变“导”,让学生在生活中,在课堂中不断主动获取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将会更加丰富,老师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与地理学交朋友,让地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课程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考试周刊,2012(83).

[2]同样的学生,别样的课堂.考试周刊,2012(83).

猜你喜欢
线条动手图形
我也来动手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线条之美
动手画一画
动手演示找错因
分图形
找图形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图形变变变
烧脑的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