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课堂提问中的“蝴蝶效应”

2014-04-10 16:46周会祥
考试周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蝴蝶效应良性思维

周会祥

摘 要: 事物最初状态细微的变化,常常能够导致系统无法预料的发展和变化。本文针对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问这一环节,巧妙设计课堂提问,较好地启发学生思维,形成良性的“蝴蝶效应”。

关键词: 课堂提问 蝴蝶效应 地理教学

一、“蝴蝶效应”与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一只生活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著名的“蝴蝶效应”。

课堂教学中也存在“蝴蝶效应”。多年的听课记忆里不乏这样的情景:当老师说到“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室里立即显得异常安静,大多数同学都低下头,原本与老师对视的目光也悄悄地移向别处。新课结束之时,老师习惯性地问一句:“同学们都弄清楚了吗?若有疑问,可以举手提出”,教室里则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我认为这种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所提问题的难度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或者所提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

产生“蝴蝶效应”的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会使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课堂教学何尝不是如此,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使全班学生扇动思维的翅膀,引发一场良性的“蝴蝶效应”。

钱梦龙曾说:“问题提得好,好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思维最直接、最简便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因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提问这一环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引发地理教学中良性的“蝴蝶效应”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做法。

二、“蝴蝶效应”在地理课堂提问中的应用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进行对话的前提是对话者之间平等、和谐关系的确立。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分析、讨论、探究问题,首先就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怕老师提问,不敢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特别是七年级新生。

例如,七(2)班班里有一个叫王XX的女孩,父母离异后,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她性格内向,不爱发言。有一天,几次课堂提问时我都发现她手举到一半又缩了回去。课后我问她,她说:“我怕说得不好,又怕老师和同学们笑话……”后来我试着一改往日非要学生举手并征得教师同意才能发言的方式,而采取不用举手、不用点名、自动回答问题的形式,鼓励学生发言,强调在别人回答时,其他同学必须认真倾听。同时,注意上课时保持语气平缓,给学生亲切感。从此以后,课堂提问时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王XX也多次回答问题,答得好时,我会和同学们一起为她鼓掌。现在的王XX找回了自信,看着日益活泼的她,我也很高兴。

实践证明:宽松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同时可以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教育心理学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在地理教学中,课堂提问是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产生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成为能否产生良性的“蝴蝶效应”的关键所在。

1.创设情境,巧妙设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情境,能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情境性问题能使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经过自己独立自主的思维活动,经历发现地理知识的全过程而获得知识,从而学会学习。

例如,讲珠江三角洲时,出示姚明和刘翔的图片。

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两个人吗?

学生:姚明和刘翔。

问:他们的特长是什么?

学生:姚明是打篮球的,刘翔是110米跨栏的。

问:他们在各自的体育项目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假如将他们的体育项目对调,情况会如何?

学生:对调以后都不是他们的拿手项目,没法发挥各自的特长,是不会取得好成绩的。

问:很好!要取得好成绩,必須发挥各自优势。一个区域也要依靠它的优势才能谋求发展。请看有关珠江三角洲的视频(珠江三角洲的位置、改革开放和华人华侨的相关资料),分析该区发展有哪些区位优势。

(学生观看思考,兴趣盎然。)

这样设计的问题,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从学生关注的话题入手,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类比,由人的特长、人的发展迁移到区域的区位优势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用视频创设情境,刺激感官,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情境中愉快地联想、思考。

2.联系生活,激趣设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对某事物兴趣的大小,往往与其熟悉程度和能否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有关。生活在地理环境中,每个人都能体验到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与自己密切相关,因此联系生活实际,从大家熟知的故事或者事例入手,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讲地球自转时,我提出:为何2012年伦敦奥运会很多比赛在我国深夜时举行?讲地球公转时,我先向学生出示一则报道: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12年11月5日上午从广州出发赴南极,12月16日从昆仑站出发,开启我国南极考察队第12次内陆冰盖征程。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南极科考要在寒冷的冬季出发?讲中国水资源时,结合“中国水周”活动,让学生谈一谈身边有哪些水资源浪费的现象?有哪些解决措施?设计一些节水的宣传标语。问题一经提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议论纷纷。

这样设计问题并通过对这些实际生活现象的讨论、解释,能使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学以致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对地理学习建立一种需求感。

3.根据重难点,铺垫设问。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45分钟的学习时间非常宝贵。课堂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才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应该围绕教材知识的重难点设问,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引发学生思想的共鸣。

例如,讲地球公转带来的四季变化时,我这样设计问题: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并讨论:

(1)在同一天中,早、中、晚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的最厉害?太阳高度与温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2)结合当地的情况,说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一年之中,当地每天白昼时间的长短与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然后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地球公转示意图”,观察、思考、交流,使学生认识由于太阳公转,引起一年中正午的太阳高度的高低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导致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的多少随季节而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

这样设计问题符合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引领学生思维。同时这种梯度明显的铺垫设问,调动了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参与了教学的全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无穷“力量”。

(三)赏识鼓励,激发自信。

托尔斯泰曾说:“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促使他人创造奇迹的催化剂和导火线。”这句话时刻提醒我要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和表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我绝不吝啬自己的微笑和赞扬的言辞,对答案正确的同学表示赞赏,如报以热烈的掌声、一个鼓励的手势,或“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你不仅说出了问题所在,还分析了产生的原因”等评价。对答案不准确的同学也适度表扬,然后指出问题追问,给其纠正的机会。对答案错误的同学,从不轻言“不对”“不正确”,而是回以期许的目光、委婉的表达,这样就不至于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丧失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努力创造引发良性“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促使地理教学过程中出现良性的“蝴蝶效应”,更要采用积极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促进教学过程良性的“蝴蝶效应”能够发挥更大作用,使地理教学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营造教育中的良性蝴蝶效应.基础教育,2006(2).

[2]严永金.名师最激發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凌锋.提高问题设计的“品味”.地理教育,2013(6).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蝴蝶效应”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批准文号:JCJY131210037。

猜你喜欢
蝴蝶效应良性思维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你知道『蝴蝶效应』吗
基层良性发展从何入手
甲状腺良性病变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家庭教育中的“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