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4-04-10 04:07赵新亚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25期

赵新亚

摘 要 在新课程语境下,任何教学行为都要以生为本,把学生本身当作教学的“源头”,从“源头”里获得教学的活水,使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在作文讲评过程中,我们要利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一切有益于学生发展的元素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作文讲评;广泛激励;期待成功;连点成面;主体互动;互批自改;网络交流

在新课程语境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发展、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的意义,只靠老师想当然地去教书不行,必须以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本身当作教学的“源头”,从“源头”里获得教学的活水,使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针对作文讲评,我们一样要向学生这个“源头”要效益,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依靠学生的智慧来让学生受惠,让学生好写作文、写好作文。

一、调动积极性——广泛激励与期待成功策略

精选学生的优秀习作作为作文讲评的范文是作文讲评课的一贯做法,这种做法当然无可非议,效果也有目共睹: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写作的范例;可以增强同学们写作的信心,因为学生会有这样一种意识,自己同学可以写出这样的文章,自己也可以的,这比从网上下载一篇优秀作文或者拿一篇高考满分作文来当例文,来得更效益一些;还可以使例文的作者大受鼓舞,增强写作的兴趣。

但我认为,这样做对调动大多数同学的写作兴趣的作用是不很大。它虽然可以激励作者本人,也可以激励别人,但是它提供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有限。为何不多给一些同学展示的⊥,多给一些同学表扬和鼓励呢?也许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讲,他的整篇文章是不够精彩的,但某一段话甚至是某一个句子完全有可能是很精彩的,我们老师就要抓住他的闪光点给他鼓励。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文是学生的心智创造,离不开认知情感的依托。教师的评价过程也应是激励、唤醒、鼓舞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教师对自己充分期待的过程,他们会为了你的期待而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这正如威廉?威伦等人在《有效教学决策》一书中的观点,威廉?威伦等人认为,“教师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会对学生行为产生影响,学生可能以一种教师所期望的特定方式来表现自己”①,同没有被寄予太大希望的学生相比,被老师寄予厚望的学生的学习效率要高得多。在我的《点点滴滴》作文讲评课中,我就选取了不少同学优秀语段来展示,其中包括那些一直以来作文都很普通的同学的,比如:“原来平时父亲为我的点点滴滴,都是在为我好,就如输液一样,点点滴滴都是养分”(庾杰锋),“没有离别之忧伤,哪有一双彩凤的传奇”(叶婷婷),“夕阳如血,目光如炬,我们燃起熊熊的斗志,像飓风一样前进,让众人因我们的爆发力而吃惊,因为我们比你想象得更优秀。当你想我们是云朵,我们却是天空,当你想我们是水滴,我们却是大海,当你想我们是沙砾,我们却是高山”(韩俊杰),和同学们一起点评完这些优秀的语段时,我对大家说,很期待下次有新的名字走上屏幕。下一次作文写完后,我还没来得及讲评就有同学催我了,“老师,怎么还不上作文课呢?”我知道,他是在期待自己的亮相呢,我还知道,他们在写作文时一定用心去遣词造句了。

二、逐个消灭问题——连点成面策略

俗话说“贪多嚼不烂”,一节课什么都讲的结果只能是什么都没有讲。我们现在上课讲究“一课一得”,这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的话,那就是最大的成功了。作文讲评课也要“一课一得”,因为我们没有可能通过一节课就让学生解决作文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那就一节课着重解决一个问题,通过连续多节课让学生掌握某种文体的写作,一种文体、一种文体地过关,那么我们的学生就能在作文的大川中自在遨游了。

广东阳江两阳中学高三议论文备考在这方面做得就不错。两阳中学关于议论文写作的教学概括起来讲就是“一个点,一条线”。所谓一个点,就是每次作文讲评课只抓住学生问题当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展开,每一次解决一个问题,比如这次解决开头问题,下次解决结尾问题,以后再解决段落的展开问题等。所谓一条线,就是在每一次的作文讲评中,都帮助学生积累好的材料,包括典型新颖的例子以及名言警句。这种积累材料的做法贯穿于议论文讲评课的始终,我称之为“一条线”。

两阳中学李老师的以“骄傲”为话题的作文讲评课给了我不少有益的启示。在这一节课中李老师围绕同学们上次作文中出现的审题、题目、材料三大问题进行讲解,重点突出如何拟题这个问题。在解决如何拟题这个重点时,老师利用同学们自己拟的题目带领同学们总结出了拟题的六种方法,即:附加法、比喻法、拟人法、对偶法、引用法、疑问(反问)法。这种讲解很容易为同学们接受,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接着针对同学们存在的作文材料缺乏新颖性、典型性的问题,让作文中用例比较好的同学和大家分享他们的事例,并让同学们把这些事例记到自己的素材积累本上。同学们展示出来的事例有徐悲鸿、吕不韦、张爱玲、钱学森、司马迁、特蕾莎、杨修、比尔盖茨等。另外老师还从同学们的作文中挑出一些比较好的名言,事先抄在一张小黑板上,同样让同学们积累起来并朗读背诵。这一看似没有什么创意的做法却给听课的每一位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这种做法确实是比较扎实有效的。王荣生教授把学生的作文过程分为信息积累、信息同化、信息外化、信息反馈四个环节,“信息积累,就是学生感知外部世界的信息,对它们进行编码、存储,以备作文之用” ②,李老师的做法其实就是在解决写作的较为基础的一个问题,它除了具有隐形的精神效果——使被展示的同学得到了肯定,以后会更加积极地去积累素材、利用好素材;也给没有被展示的同学一种无形的压力,使他们能够策马扬鞭,争取在以后的课堂上有展示的机会——之外,更具有一种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效果:这种做法让学生在一节课中积累到不少的作文素材,时间久了自然会让同学们空荡的脑袋变得充实起来,再写作文的时候就会有涓涓的流水从孩子们的脑袋里流出来了。我们天天抱怨孩子们积累的素材太少,作文写得太空洞、太贫乏,却没有真正思考如何利用孩子自身来帮孩子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孩子这个“源头”是可以好好利用的。

三、穿针引线——主体互动策略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作文教学要求作文教学过程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主体性,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这两个主体应该处于“主——主”的交互关系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合作的探究者和平等的对话者”③,作文讲评也应该是这样的。在讲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文讲评课互动中,教师关注学生、学生重视教师就表现了师生主体间性,这种主体间性既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排斥教师的主体地位,是师生主体在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共同作用于作文文本等客体所达成的交互关系。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改革,我们实验的班级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分成了8—10个学习互助小组,便于在教学活动展开学习活动。在作文讲评中,我们经常采用等级组合法将每次作文分成几个等级组,再在每个等级中找出一至两篇有代表性的作文作为互动讲评的文本,最终我们会筛选出五篇左右的文章组成作文讲评课的资料。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课前,我们先将资料油印下发;课中,首先让每个小组讨论,找出文本的优、缺点,然后将讨论成果拿出来分享,在全班达成共识,找到作文升格训练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作为一个小组的成员参与讨论,并在分享成果、达成共识的时候起到引导作用。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并渗透着主体间的交流和影响。

这样的作文讲评课非常适用于语文水平欠佳的班级:首先,经过教师的筛选组成的讲评材料层次性、针对性都很强,这就降低了同学们评价的难度;其次:小组讨论的形式也有助于以强带弱、互动激发,从而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完成讨论任务。

四、大胆放权——互批自改策略

作文课的传统做法一般都是:命题——指导——写作——评改——再命题,而在这个流程中教师往往牢牢地占据着主体地位,充当一个全能的指导者,要学生该怎样做、不要怎样做,从而剥夺了学生的发言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打消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造成了作文教学效率的低下。

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观点,我们应该把评改的权利下放给学生。叶圣陶认为:所谓批,无非向学生说几句提示的话,引导他们去思考,该怎么样想才对,改怎么样写才好;所谓改,无非给学生示范,那样想不合适,那样写不妥当,一定要这样想,这样写才对头。而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本人。

其实,我们不仅可以把改的优先权给学生,还可以把批的权利也给学生。在进行某一种文体的作文训练时,一开始教师可以全批,帮助学生改,发挥好示范作用;等学生掌握了写作的要领之后,就可以把批改的权利下放给学生,让学生互批、自改。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同学们完成的作文先统一交到老师手里,老师浏览作文,掌握作文的大致情况,然后把两个班级的作文对调,由同学们进行互评并推荐出优秀作文,总结作文失误。这样,学生在评改的过程中,明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明白自己和同学的差距,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可谓是一箭双雕。

当然,在权利下放的同时,我们要给出一定的评改标准,或者是和学生共同制定出评改标准,让学生在评改的过程中有章可循。另外,一节课最好只抓一个方面进行重点评改,当堂进行升格训练,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五、生活即语文——网络交流策略

“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生活中有语文,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有物理、化学。”④说得一点没错,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学生的学习将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社会总是在发展与进步的,学生的生活是最时尚的,他们总是能与时俱进,借助于最先进的媒介传达自己的情感。而陶行知先生认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当前,网络写作已经不再是洪水猛兽,俨然成为了中学生写作的一种主流方式,很多学生都利用自己的QQ空间、博客等来传自己的情、达自己的意,而且这些表达往往是他们真实的内心感受,我们很看重这样子的表达,因为它是真实的,严格来讲,这才是真正的文章,是最能打动人的文字。既然同学们已经这样做了,那么“怎样做便怎样教”,所以,我就经常去踩一踩学生的QQ,了解一下学生在表达什么,因此也就随便在下面的跟帖中写上几句感想。同时,我鼓动学生们也要上去踩一踩,大家在跟帖中一起来讲评,一起来商讨,让文本的作者把自己的文字写得更精彩。在这样自由和开放的的环境下,学生没有了思想包袱,说真心话、抒真性情,作文回归到了最本真、最自然的状态,写的同学更加用心了,评的同学也跃跃欲试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喜欢这样做,我们就要想办法在同学们喜欢做的事情上做文章,采用疏导的方法,让他们的路走得更顺畅、更宽阔。同时,《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我们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而这样的方式不正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开放性吗?

另外,我想,对于提倡生本教育、提倡大语文理念的的当下作文教学来讲,我们不能忽略学生的诸如周记、随笔、日记等生活化的写作,但是学生生活化的写作活动是我们很难跟进的,比如日记,教师就根本没法参与指导。怎样将作文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中去呢?这是一个困扰我们课题组的难题,希望在以后的探索过程中能够取得有效的进展。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进行作文教学,我们都不能放弃一种思想,那就是唤醒学生、挖掘学生本身这个宝藏,因为“为有源头活水来”!

参考文献:

[1]威廉·威伦等著,李森等译.有效教学决策[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40.

[2]王荣生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7.

[3]燕良轼著.解读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144.

[4]郑金洲主编.课改新课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