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1中“交流与讨论”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2014-04-10 22:34叶冠帆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25期
关键词:苏教版高中化学

叶冠帆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强调师生共同学习,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尤其强调学生的探究能力。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一大创新是增加了“交流与讨论”栏目。然而在实际教学实施时也存在一些矛盾的问题,文章就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并与学生共同学习、带领学生积极开展“交流与讨论”栏目的活动、实现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真正与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等,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 苏教版;高中化学;交流与讨论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创造性地在化学实验探究栏目之后设置了“交流与讨论”栏目,使学生拥有自己动手做化学实验和发现实验原理的渠道,更拥有了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讨论自己想法的渠道。这一创新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而且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深刻意义,能够更好地揭示知识的整体框架和内在联系,使学生将所学掌握得更加系统、深化。通过活动探究和交流讨论,真正实现科学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实验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解题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疑难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一、“交流与讨论”栏目的特色展示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中设置了四大专题,12个“活动与探究”栏目。以第一个专题为例,共有6个“交流与讨论”栏目。交流与讨论主要考察学生用简要的文字回答问题、方案设计、分类、对比、补充概念和举例子的化学能力;实验目标要求涉及到对学生诸如类比的化学思维、变量控制的实验方法、规范的实验操作等内容的训练和考察。

二、“交流与讨论”对教学的新挑战

1.新载体,新模型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载体,对于学生的求知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它创新地提供了一种区别于传统的老师“填鸭式”教授知识的授课模型,这种模型不是将化学实验探究的结果直接和完全得呈现在教师和学生这两类读者面前。而是留有一定的发展和补充的空间,这体现了科学的开放性。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需要把握“交流与讨论”栏目这一新模型的产生的意义,重新进行启发性课堂教学设计,为同样面对新教材、新挑战的学生搭起既定的书本知识和无限的科学原理之间的良好桥梁。

“交流与讨论”栏目中一般涉及到一些与之前实验探究中不确定方面和待发展方面的表格、问答,让学生列举出更多的实际例子、比较给出的已有的相似的科学例子,还有充满挑战的方案设计问题,这些情境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外培养查资料和探索生活实例的习惯,在课堂内产生与老师和同学积极交流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表达能力,实际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2.新目标,新要求

反思可知,“交流与讨论”栏目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新要求:第一,更新传统观念,即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需要改变以前的教学中以讲授定理和演示实验方式为主的教学方式;第二,尽可能地创设趣味盎然的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独立思考、最后合作交流,把交流与讨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第三,通过以上过程,培养学生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在庞杂的信息中发现问题主动质疑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实验的能力、交流讨论不同想法的能力、归纳总结及反思学习的能力,这样就实现了把传统的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变成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自己通过“交流与讨论”充实和丰富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三、实际教学实践中的案例分析

实际教学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完成“交流与讨论”项目的教学时间与效率的矛盾。鉴于班级学生整体对知识的掌握层次和自主学习水平略有差异,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化学实验素养还有待提高。下面列举一些教材中的例子和其对应的实践。

交流与讨论案例1:

以第一个专题《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中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为例,问题如下(表格略):

在初中化学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物质转化的知识。请举例说明表1-1中所列物质的转化反应,并将你知道的其他转化类型补充到表中。

显然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苏教版高中化学1整个化学习的第一道“交流与讨论”题目。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可以用PPT展示一些蕴含生活中的物质转化现象的图片,比如溶洞景观,氢气球升空,工厂生产中的机械设备等等;然后,提问学生:“溶洞的形态为什么如此多样,大自然是怎样创造这样神奇秀丽的景观的呢?”“气球中如果装的是其他气体,还可以飞得那么高吗?”“工厂炼铁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物质变化?”经过初中的化学学习积累,学生们不难得到答案,讨论过后,告诉他们这些问题的准确答案;最后进行填表和补充,交流与讨论这一问题的解决就是不那么空洞无物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激起同学们接下来学习更高程度化学内容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巩固单质、化合物、酸、碱、盐的知识进行全局性地回顾。可以说为学生承上启下,拓展和启蒙了更有深度的化学思维。

必要的基础练习训练,仍然是提高成绩和提高应试能力的有效渠道。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在分阶段进行知识整合的同时,要不断地进行涉及相关内容习题的训练,并不断地进行典型试题的;总和典型解题思路方法的总结。做会做熟教材上的练习,看懂教材及本资料上面的例题,完成本资料中的相关练习。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加强训练,提高训练效率。一方面没有一定量的习题训练量,就不会对概念或理论有深刻地理解,肯定做不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由于题型题目重复,会造成低效学习。

交流与讨论案例2:

在第二个专题《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的《离子反应》一节中,“交流与讨论”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之后,问题如下:

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它们在水溶液中的反应是否有离子参加呢?例如,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有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生成,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反应也有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生成,这两种反应的实质是否相同?

显然这个问题安排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之中,起到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既承上又启下的作用,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根据强弱电解质的不同电离过程,写出方程式即可得到答案。

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不要看书上的解答,提示同学们:“大家还记得碳酸钠与氯化钙属于哪种电解质吗?澄清石灰水中的物质又是怎样在水中发生电离的?大家自己写写电离过程,然后再分析答案。”

让学生结合自己列的电离方程式,得到“两种反应的实质都是电离出的离子在发生反应”,进一步掌握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和书写。这样的方式不仅给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还培养了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法,这些都是新课改要求学生掌握的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提出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回顾自己所学知识,谈谈自己对现象和本质之间关系的体会。教师可以提示“不同的物质发生反应,在溶液中却生成了相同的沉淀,这说明了什么?对你们以后的学习有什么借鉴意义呢?”有的同学举手说到:“我认为溶液中的反应就是离子之间的碰撞与结合,无关离子是不参与这一过程的。可以由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有的学生提出,“以后分析问题时,我要增加逐层思考的分析法。因为老师先提示我们想想溶液里的现象,然后让我们不断回忆其中电离的原理。这样才可以全面地思考科学。”

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有根据地猜想,“还有哪些溶液发生反应会生成同样的白色沉淀?列举出五组并考虑,它们的方程式是唯一的吗?”最后让学生们肯定,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一类离子之间的化学反应。

物质分类的依据不同,其分类结果不同。对物质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如(1)依据物质在通常状态下的聚集状态进行分类,(2)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3)依据物质的应用进行分类等。本题中,第(1)组物质可根据物质在通常状态下的聚集状态分类,第(2))组物质可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成金属和非金属两种类型,第(3)组物质可根据氧化物的组成分成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交流与讨论案例3:

这一个例子在第二个专题《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的《氯气的生产原理》一节,在学生进行了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备氯气的实验之后提出,有两小问:

图2-3所示的氯气制备装置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所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显然这一问题来自于课堂内容实验之后的《化学史话》中的知识。第一个问题的提出目的是让同学们仔细地观测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制氯气的装置的特点,然后思考各部分在氯气制备中的重要角色。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对比认识到自己的预测是否与实验事实相符合。这是对学生在学习中及时反思的一种很好的提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同学们举手示意,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愿意的同学给我们谈谈自己的假设,其他同学来判断他的分类是不是能够与事实相契合吧。”这样也可以让假设与结果不符合的同学借鉴其方案。

第二问是关于装置和实验之间联系的问题。不仅要求学生分析还要总结自己的分类。教学中可以先举几个例子帮助学生从反应物、生成物、容器等各个方面思考装置中的组分:“大家首先回答老师,这个装置与刚才的电解装置有哪些不同?思考一下,再分别研究其作用。”最后给大家布置课后作业“搜索一下氯气的其他制法,总结其装置特点,最好画出装置图,将你掌握的进行比较。”留给学生拓展知识的空间,下节课之前可以安排五分钟进行展示讨论。

以上三个例子,都是以“交流与讨论”栏目在课本中不同的分布位置列举的。其中的实践只是个人的一点实际教学后的思考,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反复优化的地方。

四、“交流与讨论”实例的反思

1.如何才能将课堂“交流与讨论”控制在教学目标要求之内?

这个问题是“交流与讨论”栏目实践中的一个最大最现实的问题。也许教师的确让学生参与到了课堂之中,加入了对探究问题的讨论,学生都积极地甚至激烈地开始了讨论,课堂时间也随之流逝,有些问题已经超出要研究的范围,比如《物质的分散系》一节,学生提出“影响胶体净水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只是离子浓度吗?”“除去杂质的溶液怎么能保证是完全的纯净呢,书上不是说难溶并非完全不溶吗?”“最小的物质被发现以后,会完全颠覆影响我们已有的化学知识和人类的世界观吗?新的科学原理是怎样的描述形式?”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不断的反思和讨论中产生的,学生提得都很好,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回答才能不打击学生主动交流想法的积极性,又控制好教学内容。还应该及时地指导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有偏差时马上纠正和引领。

2.如何才能使学生真正不惧怕并爱上“交流与讨论”栏目?

大多数学生还是喜欢思考和善于提问的,但是可能由于“交流与讨论”栏目设置的问题并不是自己擅长或者感兴趣的方面,而栏目本身提问的固定性也对学生的思考质疑有一定的限制,比如《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中的“交流与讨论”,需要学生设计自己除杂方案,教师要提示学生除杂中“不可增加新杂质”的原则,

这样对问题做了一定的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补充。学生才可以发散思维,畅所欲言,有原则的“异想天开”,真正爱上“交流与讨论”栏目。

3.如何通过“交流与讨论”栏目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面对实施“交流与讨论”栏目的诸多困难和矛盾的问题,教师应该把困难作为今后努力的方向,把值得探讨的问题作为自我提升的契机。面对新课程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应该大力开展学生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体验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还要让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学和做,才能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教师应该用实际教学方式的改变来反对“填鸭式教学”,做到:明确目的,合理选择,大胆取舍。为了落实新课程“利用教材教,而不是单纯教教材”的实施理念,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花心思去改进教学内容设计,对于交流与讨论”栏目中一些与课本和习题重复的实验内容提问,应该进行自己正确的判断和适当的删减,对一些安全条件允许的“交流与讨论”方案设计问题也可以改为教师引领下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后有亲身体会和发现,便于交流。最后,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结合自己对教材和知识的理解,并根据学生学习时的具体困惑,经常地做一些深刻的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案,将“交流与讨论”栏目作为一扇窗,打开自己的教学之道。

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逐层深入,不断提高。“交流与讨论”栏目的设置也是符合这一教学的科学规律的。同时,教师应该不断实践和反思,依具体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体会到化学之魅力,科学探究之美。

参考文献:

[1]艾师荣.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阅读材料”的功能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8).

[2]胡协强,孙伟.利用教材栏目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能力[J].化学教与学,2011,(07).

猜你喜欢
苏教版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高效学习之复述策略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NOBOOK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的应用
守恒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探析
分类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高中化学学习中错题集的应用
苏教版《语言规范与创新》仍有不规范的地方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