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疆
夜静得出奇,那颗星宿仿佛看懂了我的心思,跳动着,想下界来与我交谈些什么。
法海寺就在城中心,那里仍有僧尼,木鱼声声,间或着传来,就如我晨来时看到的景象,香客盈门,一拨拨响起,又一拨拨落下,归入凡尘,落入心里,直至夜更,信念是老城的香火。据记载这座寺院是宋真宗四年时就已经建造的庙堂,多少年来香火不断,算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只可惜战火损毁不曾断迹,却在“文革”期间破坏殆尽。如今,虽然城市迁址了,但是,老城人还是怀念这座寺,那些一心向佛的香客陆陆续续自筹资金,捐资重建了这座佛寺。
在它的近旁,是一座城隍庙,横联写着:“密县城隍纪信爷诞辰2217年”庆词。纪年进入我的眼帘,让我诧异,这城如此之老,会留下多少中原的痕迹呢,纪信是谁?历史像一串灯谜,闪着谜云一样从我眼前飘过。有些事情不入时流,自不如歌星闪亮,而老城是有记性的,故事都藏在碑文贴字的暗处,与城市丛林一样要耐心寻找,等待眷恋它的过客打马走过。“城隍”这个词本已经过于老旧了,很多人都不太懂,我其实也并不太知晓其中的个就。今日看到纪信爷,不免更是觉得蹊跷。有白须长者讲来,我才略知一二。《易泰》有“城复于隍”之说;《礼记》曰“天子大腊八”是说腊祭八神,其七水墉相传就是后来的城隍;而密县的纪信爷据传是楚兵围汉兵与城臬之时的事情。当时,纪信事汉,为将军,城急民不得出,纪信为救民于水火,事楚王来日于东城请降,楚人以为实皆往东城,纪信随开西门走,后路遇羽,火焚纪信。汉王即位后,追封纪信为天下城隍。有《火焚纪信》折子戏,常常在城隍戏台上演,历久不衰。
走在四向归聚的旧街上,城垣归入历史原来都是用旧瓦盖屋的。三两层的院子不大,门对门,院临院,却比邻而居。此时,正是桃树、核桃下果时节,一些院落的门前屋后可以随手采摘。绿茵层层,漫过了屋顶,阴着宅院,还有那些耐不住地下寂寞的根须,盘根错节地顺着地表墙根钻出了石街的路面。那些千年的风千年的雨,此刻没有到来,都停在云层里,酝酿着,候着气象,一挨时机成熟,就会顺着瓦当流入地面,钻进泥土,给果实以养分的水头。看多了,相信风尘是摧毁人心的力量。无缘由地想着,这个方圆大约在5平方公里的城池,其实在中原多如牛毛,我来时,总是冲着老县衙而来。听人说,市政府为了留景,很花了些银两。大堂肃静,惊堂木与县衙宝座一应俱全,堂鼓都有,没有喊冤的击鼓人,所以,空留余音,面对“正大光明,明镜高悬”的匾额,很多的想象皆从做旧的器什中冒出来,小白菜,窦娥冤,还有那些一茬茬的县衙们……衙门景观一天没有开放,来的人太少,走到跟前,门闩紧扣。除了门前的两尊石龟断残着头颅尚可一睹尊荣,前堂后院都是人为翻盖的痕迹,无法叫出管理人员。这些政府投资的做旧古迹,与临近的法海寺、城隍庙相比,人流还要少得多。新的旧不了,旧的在时间的长河里一点点灰飞烟灭。而那些由民间集资修缮的法海寺和城隍庙却能留得住人们信仰的目光,虽然规模很小,却总有静客入堂拜奉,前来烧香。
忽然冒出些无由的联想,想到的是老城的形象,它就像我在寺院里看到的弥勒菩萨,笑盈盈地向我走来。它笑迎风雨,乐观豁达,禅透世道,有众多的弟子跟随其后,一步步地缓缓走来,走成一座神圣的殿堂,走向无为的安逸。外观或许就是街面上某一位嬉戏无常,慈眉善目的济公,它淡泊名利,装满生存的智慧和勇气,吹散无数迎面而来的瘴气,高傲地扬起头颅,迎接杀戮。一茬茬再生,封杀一阵阵远来的尘泥。居水而坐,神情淡定,禅悟,解惑,告慰,理顺,耳聪,行侠大义。原来,老城就是一座碑,无法否定了。
旧的,新的,去去来来,毁的毁,埋的埋。在建的,还有很多理由再建,在记忆中挖掘。如今,留下些残片,那也要修旧翻新,这是事实。去的,记着那一段老早的建城历史。新的,写满了密密麻麻捐款人的姓名,张三李四,无从知晓。千百年后,可能还会是一个谜,留待史学家们再去考证。
洪荒战乱如果归结不完我的祖辈,又怎能描写的了一部清晰的城郭历史呢?这是《清明上河图》稀世的真正因由。翻一卷画容易,翻一部城池,只怕要挖地三寸,留出一門考古学说来书写我的论文。废墟上的废墟,就是我的家园。静静的明月,朗朗的乾坤,一样的太阳,永远在移动着一寸寸光阴,刨出一道石,移动一寸瓦,力量比对着。一段段时光,走过了唐宋元明清,走过了一个个模糊不清的身影,不曾了结。
如今,还会造就城垣,摩天的,现代的,成为城隍,成为信仰中的法海。精神之存,便是能量,时髦的当下术语,就是所谓的正能量,一遍遍地交代,一个个地感化,去教化后人。多了,历史都会成书,经卷一样地留着,纪信爷一样地供着,谁能说中原无人,谁能说我的理解会有误差呢?
星星累了,不再下界与我共话,眨着眼,在等待着下一个凡客。
责任编辑: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