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高职教育发展驱动力——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创新教育新探索

2014-04-10 03:25徐静休李原昭吴卓珈
今日科技 2014年7期
关键词:学院院校高职

徐静休 李原昭 吴卓珈

近期,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在浙江,就有这样一家高职院校,他们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上稳扎稳打,探索出了一条科研创新教育新路,不仅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成绩显著,而且在科研之路上也收获颇丰。

他们设计了一款识图系统,由于它的面世,不仅解决了原先国内各建设类高职院校在识图能力教学中的种种困惑,全面提升了学生技能,还引起国内软件企业的关注,吸引了众多中高职院校争相购买,建筑企业也纷纷主动上门,要求将其应用于企业员工的人才招聘和技术培训中。

他们和企业合作打造“污水治理云管理平台”,系里师生在前期历时半月,走访调研湖州南浔区1992个自然村的过程中,宣传“五水共治”理念,使村民的观念发生了“要我治水”到“我要治水”的180度转变,该平台还在浙江德清、桐庐等地正在开展的“五水共治”、“建设美丽乡村”活动中大显身手。

这所学校就是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近日,本刊记者走进该校,了解学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道路上的轨迹,探寻该院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创新的驱动力。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谈月明(左二)一行,在学院党委书记徐公芳(左一)陪同下,参观该院服务“五水共治”污水治理云管理平台实训室

创新观念——将科研服务生产第一线

在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中,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这类学校的基本目标,对于是否要搞科研,在教师中间存在着争议和分歧,在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也曾是如此。“当时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认为高职院校主要是教学,不要过多搞科研,否则会影响教学,科研只是老师的业余项目或兴趣而已。”对于当初的分歧,学院党委书记徐公芳至今仍记忆犹新,“其实,科研并非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科研有很多类型,我们可以发展属于基础应用型的科研。”

为让大家认识到高职院校发展科研是大势所趋,他常在教职工大会上,讲自己工作中曾碰到的实例:上世纪80~90年代,建筑施工过程中偶尔会发生升降机上的钢丝绳断裂的情况,按照要求,断裂的瞬间需要能够将升降机卡住,防止其坠落伤及工人。然而,当时业内并没有成熟的解决办法,最后却被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的开吊机的工人发明的瞬间防坠器解决了问题。“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因为他天天在看这个东西,天天在琢磨,最后设计出这个东西。所以,我们要经常观察、思考,走向第一线,走向工地,你就会有很多问题可以去研究、发现和创新。”徐公芳说。

在实例的启发下,经过两三年努力,大家渐渐认识到高职院校同样需要科研,也应该重视科研,但与本科院校注重基础性研究定位不同的是,高职院校具有自身的特点。“最基础的东西不是我们能研究的,或说我们的能力水平从整体上讲还不具备,所以目前我们研究的主要是实用性的,在工地上、第一线的这些东西。”徐公芳强调说。

正是由于抓准了这个定位,学院的科研成果很快涌现出来。当时在学院南大门十八根花岗岩石柱安装施工过程中,传统的吊装方案都不适宜,后来该校城建系主任朱勇年等人研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吊钩,既解决绑扎、就位、对准、调直等问题,又顺利解决了吊装困难问题,不仅圆满完成了吊装任务,还申请了发明专利。

像这样解决实际问题的发明还有很多,这也使得该院在总体科研方面,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该院拿到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和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实现了浙江省高职院校零的突破。2013年1月,该校还喜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一五”科技创新先进集体。

完善制度——将科研纳入管理发展轨道

观念的转变和科研定位的解决固然重要,但管理与制度是搞好科研的保证,所以制度建设必须被提上议事日程。“起初,大家科研创新的兴趣不高,后来学校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帮忙解决其它方面的困难。”徐公芳介绍说。

如在教师办理科研项目报销过程中,学院副院长李伟国发现,不同部门对科研项目的报销规定,存在细微的差异,如不搞清楚,科研人员可能会在报销和财务支出上遇到困难,而挫伤积极性。为此,去年,学院重点将《纵向及院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进行了重新修订,把各种不同的要求通过列表罗列清楚。

而这只是学院这几年出台的11个规范和管理科研工作办法中的一个。“至少在目前科研立项、结题体制下,要把上级的政策及时地跟教师讲清楚,使他们在具体操作时,能适应新的需要,很有必要。”李伟国表示。

不仅如此,为促进科研工作,科研处专门组织各系成立了建筑节能技术、城乡规划等研究所,以此来开展研究工作,院系两级科研管理的组织机构日臻完善。

在科研处的推动下,学校在专利方面的成就迅速增长。4年前,学院的专利还非常少,一提到“专利”二字,师生就感觉很神秘。如今随着每年一次“专利周”的举办,专利申报和知识产权意识已渐渐深入师生心中,加上学院有关专利资助和奖励政策的激励,教师申请专利的积极性渐趋提高。2013年,学院教师专利申报和授权数是2012年的3倍。

此外,近年来,该院还在不断完善科研专项经费和配套经费制度上做文章。如学校已设立了不低于当年学院各项事业费总额3%的科研专项经费,主要用于科研资助和科研奖励。2012年浙江省42个高职院校科研情况数据显示,该院在纵向科研经费指标上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位居第3位。

创新做法——以“股份制”形式吸引科研人才

事在人为,科研要发展,根本在于要有一支能攻坚克难的科研队伍,不过,高职院校有其自身的“烦恼”。“我们的学生都是三年制的,科研的后续力量很难跟上去,做科研的团队基本只有靠老师自己一个团队,并没有博士生、硕士生。”李伟国深有感触地说。

此外,教师水平的参差不齐也是高职院校从事科研面临的一道坎。“有工程现场水平突出的,有擅长教学的,也有立志于搞科研的,如何让每个成员都闪光,我困惑过……”该校建工系一个技术创新研发团队的负责人陈树东博士感叹道。

几经努力,陈博士创造性地推行了类似公司“股份制”管理的模式,即成员可以把自己的优势,作为“股份”加入团队。如善于和公司打交道的可以负责与企业沟通,善于做科研的负责研发,通过这样的团队整体运作,使每个成员都找到了相应的位置,有利于团队成员发挥优势、规避劣势,原先的困惑一下子迎刃而解。

“团队是跨区域、跨学校的,来自各个领域,不拘于建院这一范围;我们还很注重对团队中成员的提升,在团队中倡导互帮互助的氛围,遇到问题采用集体讨论、开研讨会等形式,共同解决技术难题,有时还请国内高水平的专家就相关难题举行讲座。”陈树东介绍道。

这些方式成效显著,使该团队从两年前的20多人,发展到现今约60人,队伍迅速壮大。在职称晋升上,也已培养出3位教授、6位副教授、1位高级工程师,和团队合作的企业也得到提升,有两个企业成功申报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同时企业成员中也晋升了几位教授级高工,科研项目也在不断增多。“今天就有一个团队成员的住建部课题,下午要结题,中午要组织团队相关成员进行结题陈述演练。”与几年前为带团队发愁不同,如今的陈树东快乐而充实地带领着团队完成一个又一个项目。

而除“股份制”外,学校还善借“外脑”,专门聘请知名专家担任学院研究所特聘专家,依靠他们来提升科研队伍的研究水平;另一方面,学院鼓励和资助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项科研活动,努力把他们打造成为科研创新领域的生力军。

政校行企——六维产业模式推动多方共赢

有了人才,平台的搭建至关重要,但搭建平台需结合自身实际,有所创新,才能收到良好的成效。

像该院城建系师资力量雄厚,从事科研创新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因为该系共有7个专业,其中有些专业的规模相对较小,所以从事科研也有其难处。为此,城建系推出了“活模块”这一创新举措,在不同的领域,与不同的企业进行相应的合作研发、建设和使用。如在今年该系重点打造的“污水治理云管理平台”中,软件研发主要与浙江商达合作,能耗监测主要与清华同方合作,其它方面则与别的企业进行合作,发挥各方优势,编织出一张深度和广度兼具的科技网络。

此外,该系还结合本系专业特点,正在筹划创建“1+X联合学院”,“1是指我们系,X指相关领域的多家企业,合作范围很广,包括科研、创新、推广和应用等。这些企业在科研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研发需求也较大,可与我们在资源、人力、设备等方面共用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城建系主任朱勇年介绍。

当然,城建系之所以能有这些创新举措,与学校的长久探索是密不可分的。当初,该院与浙江亚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迈出了校企合作的第一步,此后便引发了“蝴蝶效应”,一所所联合学院,一个个研发中心先后建成,既为企业量身培养适用人才,又致力于帮助企业实现管理与技术创新。

如2012年,浙江新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与该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的师生合作开发出“一种热管—外墙干挂饰面一体化多功能隔热系统”发明专利、“一种建筑外墙预埋式热管节能装置”实用新型专利,如今已成功投入生产。这些专利不但为企业降低了能耗、缩减了成本,更加快了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学校不仅在校企合作领域深耕细作,还将合作的触角伸向了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逐渐搭起一个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学院等多方参与的“政校行企”合作大平台,构建起“上下行业政府部门的指导支撑线,前后本科、高职、中职的教育延伸线,左右企业、地方政府的服务实践线”这样的六维产研模式。

如今,该院不仅开辟了高职院校在科研领域的一条新路,带动了学校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学生也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形成了良性循环。“98%以上的企业对我院毕业生的专业素养评价较好,96%以上的企业认可我院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97%以上的企业表示我院毕业生能够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拿到第三方调查数据表,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领导班子成员都很高兴。

“我们的目的是要育人,育对社会环境、行业环境有用的人,还要育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从育人这个角度,我觉得高职院校也应该搞科研。”尝到了甜头的徐公芳表示,接下来,该院还将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不断进行深化,为推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形成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学院院校高职
初等教育学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学院掠影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西行学院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