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改革促建设积极发挥支撑引领升级的动力作用
——毛光烈副省长在全省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要点

2014-01-13 01:28
今日科技 2014年7期
关键词:研究院重点建设

抓改革促建设积极发挥支撑引领升级的动力作用
——毛光烈副省长在全省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要点

编者按:在当前工业可持续有效投资成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浙江省专门召开了全省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现场会。本刊仔细研读浙江省副省长毛光烈在7月25日现场会上的讲话要点(根据录音整理)之后,特别分为典型篇、成效篇、建设篇、监管篇、任务篇5个部分,全文刊发,以指导全省进一步依靠技术创新,研发有市场前景、利润高、升级版的产品与装备,破解工业可持续投资的大难题,谋求历史性跨越的新突破。

◎典型篇——为什么要在新昌、在这个时候召开这个现场会?

这次全省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现场会,具有历史性、标志性意义,说明我省把技术创新体制改革、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的工作真正摆到了一个突出的位置。我们要采取措施,实实在在地谋求这种有历史性跨越的突破。

之所以在新昌开现场会,就是要推广新昌的经验,学习新昌铁了心抓技术创新促发展的劲头。新昌喊响抓实了“因创新而兴(新)、因创新而昌”的口号,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抓科技、抓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有力度。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新昌县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一以贯之,持之以恒,以创新促发展,在去年全省工业强县综合评价中取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特别是对重点企业研究院的建设,专门出台政策,每年安排5000万元扶持资金,建立考核奖惩、定期交流机制,党政领导每月亲自抓督查。楼建明书记一年20多次亲自检查科技工作,协调科技发展中的问题,被企业与基层同志誉为“科技书记”。希望全省涌现出更多的受企业与科技人员欢迎的“科技书记”“科技县长”。二是主办重点企业研究院的企业高度重视,全面落实责任书的要求,而且落实进度快,成效明显,5家重点企业研究院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三是抓人才引进有变化,5家重点企业研究院新引进2名院士以及78名高端人才,累计有院士、外国专家和研发人员900多人。四是抓高新区升级有业绩。明确主攻方向,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一体化布局,集聚发展智能纺织印染装备产业。2012年新昌高新区在全省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位列第三名,2013年有望取得同样的好成绩。

之所以在这个阶段来开现场会,就是为了组织重点企业研究院互相学习“三位一体”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的经验,加快推进建设步伐。怎样才能真正把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抓起来、建设好?我觉得发展好的重点企业研究院有五条基本经验:一是主办的企业与企业家的高度重视。如果企业家不重视,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就会要投入没投入、要支持没支持,什么也干不成。新昌主办重点企业研究院的企业一把手是真重视、真心抓,所以一年一个样、两年大变样。5家重点企业研究院已经开发出6台成台套装备,其中2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是重点企业研究院必须围绕做强企业、做强产业链来组织技术攻关。重点企业研究院为做强企业去拼搏,企业家就会更加重视你。三是选好了院长、选对了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创新团队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没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就没有好的团队跟着搞研究,就难以真正实现技术的创新突破。四是加强了技术创新的合作。组织方式创新、合作方式创新比较管用,能为企业所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由企业当家。五是省、市、县(市、区)各级领导、各级部门高效的服务与帮助。希望各地对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做得好的五条基本经验,按照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把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进一步抓在手里,并把它的作用发挥好。

之所以在当前工业可持续有效投资成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开这个现场会,就是要发动大家依靠技术创新,研发有市场前景、利润高、升级版的产品与装备,破解工业可持续投资的大难题。

◎成效篇——要客观评价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的初步成效

重点企业研究院是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的核心载体,是以企业为主体并由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抓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是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部署的一项重要任务。把技术创新的重点研究院建在企业上,体现了红军长征时把党支部建在连上的理念,体现了重主体、重基层、重基础的优良传统。自2012年9月以来,省、市、县(市、区)联合,围绕做强纯电动汽车、光伏发电装备、船舶装备、智能纺织印染装备、现代物流装备、现代环保装备、现代农业装备、工业流程装备、现代医药、氟硅新材料、智慧城市大型专用操作系统软件、智慧医疗操作系统软件等12条产业链,部署了96家重点企业研究院的建设,配套实施重大瓶颈技术攻关、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等“三位一体”的政策措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是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据统计,2013年前建设的91家重点企业研究院研发人员达16449人,比2011年增加5483人,增长50%;研发经费投入达58.09亿元,比2011年增加14.41亿元,增长32.99%;获得专利2986件,其中发明专利434件,比2011年增加188件,增长76.42%。如超威集团电源研究院已投入3.4亿元用于动力电池的研发;贝达药业每年用于企业研究院的经费超过销售收入的20%;吉利汽车研究院去年发明专利授权达128件,为全省最多。这些重点企业研究院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开发出一批战略性新产品和标志性产品。如浙江医药研究院研发的维生素E含量从96%提高到99%以上,居国际领先,已成为美国药典(USP)标准品提供商;瑞群智能印染技术与装备研究院研发的智能机器人印花打样系统属国际首创;泰坦纺织机械研究院研发的低浴比气流染色机、远信染整技术及装备研究院研发的热风拉幅定型机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始替代国外同类产品在我省的市场。

二是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的建设,支持了科研团队新办企业25家,其中云服务企业12家;主办重点企业研究院的企业2013年利润121.90亿元,平均增长28.87%,高于全省企业平均增速13.67%。如超威集团电源研究院研发的“本安型”动力锂电池,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使企业产能、销售连年翻番,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507亿元、利税13.2亿元;远信染整技术及装备研究院研发的节能高效燃气拉风拉幅定型机在同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销售收入仍保持成倍增长,2013年达1.46亿元,利税3000多万元,今年预计销售收入将达2.8亿元;华海药业研究院成功研发国际首仿药拉莫三嗪控释片,占据美国40%的市场份额。

三是促进了产业链的做强。围绕做强12条产业链,部署了第一批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效果。在纯电动汽车产业方面,在汽车电子、汽车电池隔膜、汽车电池、电池管理系统软件、汽车关键零部件等“短板”环节,建设了11家重点企业研究院,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目前,青年汽车研究院已研制出一次充电时间13分钟、续航里程21公里、12米长的纯电动公交车;大东南电池隔膜研究院攻关的纳米纤维隔膜已经在万向集团的锂电池上进行试用测试;万向电池研究院攻关的动力电池电芯能量密度已提升至160瓦时/公斤,循环寿命提升到2000次;众泰纯电动汽车研究院研发的V10EV纯电动物流车已被列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在船舶装备产业方面,在船舶设计环节建设了4家重点企业研究院,使我省船舶设计水平快速提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欣海船舶设计研究院研发设计了国内最大的5200DWT冷藏运输船,正和船舶研究院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7000DWT大灵便型散货船设计。在环保产业方面,菲达环保装备研究院成功研发煤电厂超洁净除尘排放技术,使燃煤电站烟气排放达到天然气电厂排放标准。今年1~5月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利税、利润同比分别增长7.8%、10.1%和11.8%,高出规上工业增速1.5%、2.6%、0.4%,其中网络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光伏新能源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6%、13.4%、9.7%。

四是促进了企业与人才团队的引进。我省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加上规模化应用市场的开发、专业高新区的打造等举措,吸引了国内外著名企业纷纷入驻。近年来,中国电科智慧环保、航天科工智慧安居、中科领航汽车电子、宁波IBM公司智慧物流、中科新松机器人、国家电网研究院南瑞公司、中广核光伏公司等20家央企与外企已入驻我省,上电科把主要发展力量转向我省。重点企业研究院的建设,还进一步促进了“国千”、“省千”等高端人才团队的引进,引进了“海外工程师”到企业工作的达88人。海正药业(杭州)研究院引进“海外工程师”15人,位居全省首位;贝达药业研究院有5位博士入选“国千”,2人入选“省千”。吉利汽车重点企业研究院研发人员达到1955人,正泰电器重点企业研究院研发人员达1012人。

五是促进了高新区的专业化发展。在高新区布设的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达58家,占总数的60%以上,为高新区引进高新企业、技术创新团队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新昌高新区瞄准纺织机械装备、智能印染装备、纺织自动化控制等领域,在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上进行了相应调整,部署了5家重点企业研究院的建设,2013年规上工业增加值99.22亿元,同比增长15.3%;杭州(滨江)高新区着力打造网络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了12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的建设,网络信息技术产业呈现了提速发展的景象,2013年信息技术产业收入1049.50亿元,增长13.8%,比前3年平均增速快1.5%;软件收入962.14亿元,增长32.3%,比前3年平均增速提高11.1%。杭州市也因此顺利通过了全国第8家“中国软件名城”的验收,且获得第6名的好成绩。

六是加强了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的技术协同创新。省内高校共选派了106名青年科技人员到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工作。浙江理工大学为之配套出台了三项政策:一是为派出团队建立“4+3”的工作机制,对派出人员在校上课的课程尽量每周集中安排1~2天;二是在职称评审中专设社会服务型类;三是对企业牵头、派出人员承担、学校为第二承担单位的纵向项目课题,提高绩效考评占比。浙江理工大学的做法值得在各高校推广。企业也为来院工作的研发人员积极创造保障条件,如绍兴瑞群纺织机械科技有限公司除按规定发放薪贴、食宿全免外,配置专门实验场所800余平米。目前,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已初见成效,如浙工大柳志强教授入驻华东医药,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863项目子课题、省重大科技专项、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各1项,近3年与企业开展合作获得专利授权10余项,且多数已实现产业化;浙江大学王新宇副教授入驻快威科技有限公司,担任企业研究院副院长,合作研发智慧城管专有云平台。

七是促进了政府科技管理制度的改革。通过重点企业研究院的设立,集中围绕破解“四个不”进行了许多有价值、可操作的探索。围绕做强产业链设立重大科技专项,省级对重点企业研究院每个技术攻关课题安排100万元或150万元的经费补贴,一年安排1.15亿元,市或县(市、区)同比例配套。动员大学应用技术研究生团队到重点企业研究院参加协同创新。省级科技计划的课题安排体制、计划管理体制、对重点企业研究院的评价体制、人才团队的建设体制等都随之进行了改革性的探索,实行了五大探索性的创新:一是实行了合同式的责任书的管理制度;二是实行了“三合一”的科技计划编制制度;三是实行了产学研用政的合作建设模式;四是实行了省级一个部门牵头、各部门协同的推进机制;五是实行了以省带市、市带县带区的建设制度。

◎建设篇——继续以改革的精神抓好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的建设

抓科技体制改革,首先要对科学发现(基础理论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体制加以区分,以便分类进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的主体、目的、评价要求是不同的,尤其处在现阶段的浙江,处在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浙江,处在低端制造为主的浙江,更是这样。要坚持以改革的精神,抓好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就是要把技术创新的体制改革与技术创新的体系建设一起抓。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把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活力摆上主要的位置。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推进技术创新,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完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科技体制改革部署中反复强调的中心任务,是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题讲话反复强调的新论断、新要求。应该强调的是,自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至今年6月,在20个月的时间里,习总书记就着力抓好创新驱动发展发表了15次重要讲话,其中参加5次科技专项活动,发表了5次专题重要讲话,可见对科技工作高度的重视,寄予厚望。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又是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反复强调的重点。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既是防止科技创新仅仅为了得到经费、发表论文,克服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体制的治本之策,又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固本强基的主要任务。因此,我们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就是坚持改革与建设一起抓,就是抓改革促建设,抓改革促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相融合,抓改革增强技术创新的活力。

其次,我们必须认识到,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活力,既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政府更好的作用。技术创新、技术发明既是经济行为,要通过市场机制起作用;同时,技术的本质具有公益性与溢出效应,技术创新具有超前性、引领性、战略性与特殊的风险性,必须发挥政府更好的作用;离开了政府作用的发挥,技术创新很可能只会停留在模仿水平上。在信息化的道路上,日本选择模拟技术的教训、美国选择数字技术的成功,都证明了这一点;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支持民办军工企业创新引领性的技术,然后将这些技术“军转民”推动产业发展的成功实践,更说明了这一点。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具有引领性的技术发明,都是政府首先发挥了更好的作用,然后再自觉利用市场作用才实现的。在技术创新上,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更要密切配合,有形之手要善于利用并发挥无形之手的作用,这“两只手”要合作,不能搞成“两手分”。那种以为只要有市场之手就可以实现技术创新的认识是错误的。

第三,近两年来我省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包括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的经验亦证明,创新型省份建设要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与活力为中心,这是科技体制改革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结合部。因此,要把是否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活力,作为评价技术创新体制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作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否扎实有效的尺子。

二是坚持把做强企业、做强产业链作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与体制改革的双重追求。技术创新,要破解“两张皮”、“四个不”,就必须把做强企业、做强产业链作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与体制改革的“双重任务”、“双重要求”。习总书记最近在上海听取工作汇报时又再次强调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要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明确要求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不能仅仅落在经费上、填在表格上、发表在杂志上,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

坚持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就要坚持把做强企业、做强产业链作为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的建设目标、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因此,要与抓好“两化”深度融合、发展信息经济相结合,要与企业“三名”培育工程相结合,要与发展各类高端装备产业和高新区相结合,要与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相结合。唯有这样,才能抓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与科技体制改革。

三是坚持把转换省级政府部门的管理方式与加强科技体制改革相统筹。李强省长最近两年反复要求,要抓好政府自身的改革,转变省级部门的职能与管理方式,反复强调要“两个一般不”,强调省级部门一般不直接向企业拨付财政性资金。对此,我们要正确理解,坚决贯彻执行。

全面正确理解“省级部门一般不再向企业直接拨付财政性资金”的要求,我个人粗浅的体会有四点:一是省级部门要转变注意力、转变职能、转变管理方式,就是要把注意力从分钱、分物转变到事前研究改革放权、研究转型升级、研究绿色安全惠民发展的谋大局、干大事上来,转变到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上来,转变到加强对基层、对企业、对群众的服务、转作风抓落实上来。二是要实现专项资金使用的省、市、县的集成与合作,提高透明度与绩效,防范不正之风与腐败。三是省级部门一般不再直接向企业拨付财政性资金,不等于不再支持企业,而是要规范对企业的支持,在制度上更加公正公平地支持企业。省级一般不直接向企业拨付财政性资金,通过市级、县级财政部门及相关部门转拨对企业的支持资金,同样要提供对企业的优质高效的服务,市、县级财政及相关部门要转作风、提高服务效率,像夏宝龙书记要求的那样当好“店小二”。企业在一线打仗,要枪要炮要子弹,县级财政及有关部门要高效率地、及时地送上去。四是省级部门要从分钱转到监管用钱上来。要建立制度,加强省级专项资金使用的专项与定期检查、绩效评估、政策完善与制度规范工作,实现“闭环管理”、“全流程管理”,提高管钱用钱的水平。要建立省级专项资金使用检查的公开通报制度,坚决查处拖欠、截留、挪用、克扣、贪污省级专项资金的违纪违法行为。要通过到位的事中、事后监管,确保把省级专项资金按规定用到刀口上,而绝不允许省级部门当“甩手掌柜”。

◎监管篇——进一步规范准入条件、比选办法,加强全程依约监管

今年我们计划再建设100家左右的重点企业研究院,其中“三名两化”培育试点工程安排1/3;专用电子产业基地建设安排1/3;第二批做强产业链的安排1/3。为了防止各地和企业把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作为争取政策的工具,搞成“抢挂牌子”的形式主义的载体,同时也为了规范管理已经部署的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省科技厅牵头起草了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管理试行办法,这次专门提交会议征求意见。我这里再强调几点:

一是申报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要明确准入条件。第一,要把有研究团队、有研究条件的企业作为准入条件。不能把企业规模大小作为准入条件,把连研究团队都没有的企业作为省一级的重点企业研究院的扶持对象。第二,要把具有突破产业链“短板”专业技术创新团队的企业作为准入条件。比如我们要研究突破汽车智能驾驶控制技术,就要选择具有远程自动控制的技术创新团队的企业,而不能找研究杂交水稻的袁隆平团队。那种按企业研究人才多少来分配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指标的想法与做法是不对的。在这次会议之后,我们要特别警惕与防范把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作为“面子工程”、“大企业的标签工程”的想法与做法,真正把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作为做强产业链的抓手。第三,要把企业的自愿作为准入条件。如果企业自愿参加,就必须在享受省、市、县经费补助的同时,签订技术创新与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责任书,履行相应的责任,并依照责任书的承诺进行相应的评价考核。

二是申报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要明确比选方法。具体比选的程序是:第一,公布做强产业链需进行技术攻关的课题及设立重点企业研究院的任务要求。第二,企业申报。包括县(或高新区)、市级主管部门审查转报。第三,准入评价。由省科技部门组织进行准入条件的形式审查。对不符合准入条件的予以剔除。第四,联合考察。对通过准入评价的企业,由负责做强产业链的省级牵头部门组织相关部门与行业专家进行实地考察,进行筛选,提出建议名单。第五,比选决策。召开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联席会议,进行联合评审,投票决策。第六,与企业及有关市、县(市、区)协商起草责任书,签订责任书。不愿签订责任书的企业视作自动退出。

三是对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要完善全过程的监管。要改变“重安排经费、轻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缺乏事中与事后管理”的做法,切实加强对省级重点企业研究建设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指导服务、检查评价、完善政策。

第一,以责任书作为全程管理的基石。签订责任书是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是加强政府科技经费全过程管理的基本依据。由省政府有关部门、市、县(市、区)政府以及企业签订产业技术创新责任书,明确建设目标任务与相关支持举措。

第二,加强跟踪管理。省科技厅会同做强产业链的省级牵头部门加强对重点企业研究院的跟踪管理与服务。要建立全过程管理的信息系统,加强对主办重点企业研究院的企业及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进展情况的数据统计、监测分析与综合评价工作;组织重点企业研究院经验的交流,通报年度、年中、季度的建设进度。表彰重点先进团队,发现推荐“省千”、“国千”人才,加强对青年科学家的培养,为重点企业研究院的健康发展服务。

第三,组织专项检查。由省科技厅委托第三方审计事务所,依据责任书与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责任期基础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对主办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的企业,对各市、县财政及相关部门进行专项审计、专项检查,检查省级专项资金及时拨付状况,县级配套资金到位状况,企业履约状况与重点企业研究院的建设状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健康发展。同时建立审计与专项检查的公开通报制度,促进存在问题的整改。

第四,加强跟踪评价。支持建设的责任书期满后,省科技厅要继续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对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进行综合评价,每年公布综合评价结果,建立激励机制。对评价结果为“优秀”的重点企业研究院,优先支持其承担国家与省级重大技术创新等专项,继续优先支持创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创新载体。对评价结果为“不合格”的重点企业研究院,予以黄牌警告并责令其整改;连续两次评价结果“不合格”的,予以摘牌。

◎任务篇——主办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的企业要切实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第一,要自觉承担技术创新的责任,抓好责任书的落实。重点企业研究院及主办企业应当按照责任书要求,强化制度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组织开展科技攻关,着力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战略性新产品或关键性的新技术,确保研发目标任务按期完成。主办企业要为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提供人才、研发经费、实验设备及场地等条件保障,把重点企业研究院的实验室打造成一流的实验室,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与环境,为引进世界级的人才团队创造条件。

第二,重视产学研用的合作方式创新,落实好每周“5+2”、“4+3”的合作制度。一是主办重点企业研究院的企业要主动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进高校在读的应用型的研究生团队,到企业研究院开展研究工作,实行“5+2”、“4+3”的工作制度。二是省教育厅、省人力社保厅等部门要启动第二批选派人员的遴选和与重点企业研究院的对接工作,各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要抓紧提出需求。三是要在各高校全面推广浙江理工大学的经验。各高校要在职称评审、岗位待遇、职务晋升、考评机制等方面,对到企业重点实验室工作的研究生团队与研究生导师实行激励性的政策。四是对支持研究生导师带研究生团队到企业参与技术创新做得好的高校要进行公开的表彰。同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主办企业要积极引进海外工程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尤其要引进有经验的国外工程师,舍得花血本引进技术创新的领军人才;要大胆走出去,与国外相关领域专家及研究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采取并购、收购或直接投资等方式收购外资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或带土移植外企的先进技术,推进产业升级发展。

第三,抓好科研经费的保障。主办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的企业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确保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3%或5%以上,确保企业自筹研发投入不低于各级政府资助资金总额。同时,省、市或县(市、区)按照责任书要求,每年安排的100万元或150万元重大瓶颈技术攻关课题经费,要及时到位。

第四,抓好技术创新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是技术创新的目的。主办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的企业要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研判,积极筹集资本,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使之形成产品、形成装备、形成产业规模,尽快转化为做强企业的支撑。

第五,要建立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对技术创新的人才要建立绩效奖励制度;对技术创新的成果,要建立产权股权激励机制,以更好地调动创新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创新的活力。

省、市、县(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形成三级联动、共同支持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的合力,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弘扬具体抓、抓具体的工作作风,加强指导和服务。各市、县(市、区)政府还要积极部署实施本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形成全省各层级梯次培育建设机制,为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研究院重点建设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不是我!是他捣乱!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重点推荐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