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的语文微课堂视角及其实践

2014-04-10 21:21
关键词:语文课堂探究音乐

王 静

“真理必然是碎片的”,知识必然是无限的,而教学手段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最后效果呈现必然是有限的。“不要活在语言的世界里,要深深地进入存在的本身。”对于语文教学语言,就是要发现知识“存在本身”蕴藏的“人性力量”,并借助这种“人性力量”,培养学生奔赴生活的热情,改变现实的勇气,解决问题的智慧(方法),面对困境的襟怀。

一、微课堂语文课改应着眼三个立足点

1.语文课堂应化大为小,化繁为简,化实为虚。首先,要针对传统教学45分钟教学模式弊端,根据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把普通课堂化大为小,化整为零,把45分钟课堂变成三个或四个8到10分钟的小课堂,让学生进行“自助餐式学习探究”,教师则充分抓住学生兴奋点的关键时段,对重点或者难点集中突破。其次,教学目标化繁为简,每个10分小课堂只设计一个教学目标,教学教案力求浓缩呈现在一页纸上,教学活动简洁有效,去掉不必要的铺垫补充。再次,课堂活动化实为虚,去掉满堂灌,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动手动脑动心揣摩体会,教师进行重点点拨,个别辅导。

2.借助众多手段调动学生的感官,让语文课“活色生香”。虽然仍有一些学校和老师谈“网”色变,视网络为“洪水猛兽”,为了围堵中学生上网全员动员草木皆兵,但笔者认为,这种举措无疑是徒劳的,“堵”不如“疏”。我们已进入了色彩缤纷的时代,多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元素,对很多青年学生而言,生活中没有音乐、游戏,“那简直是抹脖子!”(葛朗台经典台词),为何不顺应学生内在需求,寓教于游戏之中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和创作世界中时,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的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也告诉我们:需要,是人的本能。音乐,游戏,多媒体工具,既是青年学生生理需要,它满足了中学生的好奇心,是青年阶段情感归属的需要,这种情感归属需求包括社交、归属、认可和尊重的需要。现实阶段,音乐,博客、QQ聊天,微博、微信等众多多媒体平台满足了青年的这种需求,所以才勃发了无穷的生命力。学校无法回避学生这些自身需求,应该变被动为主动,以主动地姿态迎接这个平台,并通过这个平台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微课堂让语文课“活色生香”

1.“音乐是通向记忆系统的洲际高速公路。”“我们发现,在一种特别的放松中,我们的大脑最开放,最能接受进来的信息。”“罗扎诺夫发现巴洛克音乐能使身体和头脑和谐一致,特别是它会打开通向超级记忆的情绪通道:大脑的边缘系统。这个系统不仅主管情感,而且它是意识脑与下意识脑之间的联结。”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音乐是调动学生情绪一个良好的方法。幼儿园中利用音乐让小学生整齐划一,中学课堂同样可以把音乐作为一种背景,学生在活跃开放的氛围中发现探讨知识。语文课更可以把优秀的歌词作为重要借鉴,欣赏音乐之美,感受文字之乐。东南亚许多华人少年不正是因为喜欢周杰伦的中国风音乐而再度迷恋汉语了吗?

2.钩玄提要或者画脑图(画知识树),这是语文高效学习的重要手段。韩愈很早就在《进学解》中指出:“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意思就是要摘取文章要义,探取文章灵魂。正如叶老所言:“无论阅读何种书籍,要把应当记忆的记忆起来,把应当体会的体会出来,把应当研究的研究出来,总得认清几个问题。”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作者倡导阅读者画脑图:“一张以和大脑储存信息的方式相同的方式记录要点的图——就像一棵树上的枝杈。”实践证明,这种“动手式”钩玄提要或者画脑图,胜过“疯狂”式的死记硬背。微课堂教学中,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形成“摘录提要”思维方式,进而产生“新的组合新的创意”,达成“得意忘筌”的学习效果。

3.游戏:语文教学的快乐驿站。“《超级学习》的作者,美国超级营地创建人之一埃立克.詹森相信影响学习的两个核心因素是:状态和策略,第三个当然是内容。“状态”创造出学习的适当的精神状态,“策略”代表授课风格和方式,“内容”是主题,在每个好的课程中,你都有这三者。”寓教于乐,寓道于艺,潜移默化,陶冶情操,在动静结合中,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参与体验,得到体悟,得到成长。比如语文课堂中的分角色朗读,课本剧演出,辩论会,常常是师生喜闻乐道的教学体验模式。从一定意义上讲,最好的教学,往往带有游戏的性质。在这个多媒体时代,让学生发微博,拍摄微电影,建立广播站,成立文学社,动漫社等等,无不是语文课堂的有效延伸。

4.探究和分享,语文学习的双翼。科学知识只是一种“外衣”,科学的本体则是发现和探究。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其强烈。”学生作为完整的人,天然具有作为人的本性的探究和创造发现的要求。他们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满足自身个性,价值,欲望,认同等需求,实现自我的价值回归。我们可以在微时代传播平台中找到诸多借鉴,一个人的发现,感悟,获得无数“赞”式互动与传播,进而形成滴水成云的晕轮效应,这是探究与分享的魅力所在。教改先锋山东杜郎口中学语文课堂就大力倡导探究和分享式的互动式教学:“吟一首小诗,博得满堂喝彩!写一篇美文,赢得大家青睐!问一个问题,收获无限精彩!分一份心田,回报汩汩清泉!”

三、微课堂让语文成为学生灵魂的栖息地

“知识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教育只有真正切入并融入生命的教育,才能体现教育的生命,才有可能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才有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或纠正教育的过度外在化和空心化问题。”语文是生命的载体,到处都流淌着生命的感悟和思想的真髓。因此,语文课堂首先是和前人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产生思想的碰撞,精神的共鸣,灵魂的飞扬。

1.穷究知识细节。山东师大潘庆玉教授认为,知识是人类精神的伟大叙事,知识根植于人性深处,教学就是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方法来激活知识中蕴含的伟大的人性力量。他提出教学设计应该让学生深度沉浸学习,介入认知过程,还原认知体验,穷尽知识细节。借助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实现这种教学认知模式条件已经成熟。探究,发现,思索,辩论,师生可以通过这一系列方式实现“知识的再现和重构”。

2.知识故事化,课堂“幽他一默”。潘庆玉教授认为,知识的本质是故事,能力的本质是游戏,素养的本质的实践,教学过程实质是渗透(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如何借助想象力的教学,还原认知的过程,追叙知识产生之时人们的“敬畏”,这是学生心灵的放飞,也是积极自主的探究和发现。同时,我们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互动。再者,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常在十分钟左右,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兴奋点,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而在学生兴奋点下降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手段,或者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或者播放一段搞笑的视频,调节学生逐渐疲惫的心灵,再度激活下一轮兴奋点。我们希望,微课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消费者,而是快乐的学习者,知识的再创造者!

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儿童的生长。叶圣陶先生秉承杜威先生真传,他认为:生活就是教育。生活进入五彩纷呈的“微时代”或者个性十足的“自媒体时代”,动感十足的网文已经闯入我们的视野,融入我们的生活,作为语文工作者,要勇敢践行鲁迅先生的号召,实行“拿来主义”。课堂内容可以大胆“拿来”思想深刻内容独到反应时代的动感网文,引入“活水”;课堂设计可以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视听中饕餮文化真髓;语文课堂更是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处处留心皆语文,人情练达即文章”,让语文课堂在社会中得到最大延伸,让语文教学变得多次多彩摇曳生姿。

雷·哈蒙德《在数字化商业》一书指出:“将会改变你的生活的国际互联网的特征是:他是全球性的,又是个人的,是交互的,又是廉价的,并且永远在发展之中。”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我们只能如比尔.盖茨所说:“只能先适应它”,像张志公先生所说“跟着时代潮流走,也未尝不可以超前一些”,也正如阿瑟.L.科斯塔在《创造未来》中所说:“预测未来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现在创造未来。”对于,语文而言,笔者坚信:微课堂,语文课改的必由之路。

[1]奥修.奥秘心理学[M].金晖,王建伟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

[2]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毕淑芝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美)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M].顾瑞荣,陈标,许静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

[4]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前言)[A].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C].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

[5]潘庆玉.富有想象力的课堂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6]潘庆玉.语文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7]林贤治.人间鲁迅(上下)[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8]洪丰乔.语文分享教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探究音乐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音乐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