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2014-04-10 20:20杨瑜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院校职业

杨瑜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杨瑜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高职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造成其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涉及职业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教师个人因素等方面,而预防和缓解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三方面的支持和努力。

高职教师 职业倦怠 成因 对策

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在心理学领域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职业倦怠,主要用来描述在助人行业的服务人群中,个体在长期的工作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的情况下产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极度疲劳状态。之后职业倦怠现象逐渐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其中马斯乐(Maslach)和杰克森(Jackson)对职业倦怠的定义被广大学者们认可和广泛应用,即“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情感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因过度消耗而导致的疲劳不堪、心力交瘁的状态;去个性化是指对待服务对象持否定、过度冷漠和疏离的态度;低成就感是指工作的动力、成就感和胜任感下降,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表现出的消极评价倾向。

国内外大量资料研究证明:职业倦怠容易发生在教育教学、医疗服务等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中。高职教师作为典型的教育教学人员,无疑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职业倦怠的危害是明显的,它不仅会对教师的工作状态和学生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还会对教师本身的身心发展甚至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产生消极影响。因此研究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和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职业因素

1.社会转型期高职教师角色冲突加剧

随着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体制的整体变革,高职教育改革推进的节奏加快,高职学院教师面临的各方面的压力与挑战猛然增加。高职教师既要承担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应用性所带来的教学工作、专业社会实践等重任,又要面临着教育理念、科研任务、学生招生与就业等方面的重重压力。高职教师所承载的角色远甚于任何其他教师,出现角色冲突及压力是不可避免的。

2.高职教师任职要求高,负担重

高职教育的本质在于职业性和应用性,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同时胜任多门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具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提出的“双师”素质。这就要求我们绝大多数刚从高校毕业直接走上讲台的高职教师,在完成紧张忙碌的教学工作之余,还必须利用“业余时间”再学习、再进修、再实践,在短时间内锻炼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超负荷工作、学习时间一长,教师就容易产生身心疲劳与倦怠情绪。

3.教师职业的相对独立与封闭性

一方面,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员相比,教师接触的对象单一,与社会联系、沟通、交流的渠道相对较窄;另一方面,教师的工作大都是教师个人独立完成,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助与合作行为不多,交流也相对较少。这种相对独立、封闭的职业环境容易导致心理疲劳,引发教师孤独、压抑和焦虑的情绪,最终产生倦怠心理。

(二)社会因素

1.社会期望值过高,但认同度偏低

在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高职教师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还承受着推荐学生就业的压力,其所受的社会期望值也就较高。社会心理学家威尔逊说过:“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与不安全感。”因此这种压力和社会期望一直鞭策着任何一名有责任心的高职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来培养学生。然而目前社会各行业的任职条件大都将学历摆在首位,仅有大专学历的高职毕业生难以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当这种过低的社会认同感与教师付出的努力和期望值不对等时,他们感到的不仅是工作的劳累,更多的反而是不被理解、不被认可、没有回报的无奈和辛酸,低成就感的倦怠心理油然而生。

2.社会比较失衡

一方面,虽然社会一直呼吁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但与其他行业相比,社会给予教师的认可与回报并不对等。另一方面,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财政投入、政策扶持、教学与科研条件、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产生的不平衡感通过心理暗示直接影响到高职教师的思维和行动,产生不安与躁动、观望与流失的心理,从而丧失职业兴趣。

(三)学校因素

1.考核评价指标多,教师职业转嫁压力加重

教师的职业疲惫很大程度上与学校的管理机制有关。首先,随着社会转型和市场化的推进,高职院校也开始逐渐推行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定岗定级等竞争机制,教师的职业安全感受到威胁。其次,科研和教学改革的压力与日俱增,科研成果、学术论文、技术服务与高职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和聘用等直接挂钩,使教师们经常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学历提升和各种继续教育培训、申报职称等各种硬性规定,更使教师疲惫不堪。再次,部分高职院校将招生和就业的压力作为硬性指标直接转嫁到教师的身上,也加重了教师的职业压力。

2.教育对象特殊化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个性,并在不断变化着。一方面,独生子女多,单亲家庭等问题也不少,学生个性较强且多样化,教师面临的学生的思想、学习、行为上的问题越来越多,压力也越大。另一方面,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是低分学生和家长的无奈选择,其生源质量普遍较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更是以消极的心态接受高职教育,难管难教,教师费时费力但成效不明显,这种低成就感也容易导致职业倦怠。

3.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与应用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培养目标的,其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市场需求、行业岗位标准息息相关。因此,为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高职学院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也是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教师要不但补充更新知识,不断备新课、上新课,无疑从一定程度上也催生了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

(四)个人因素

教师个体的认识偏差和人格特质也是导致职业倦怠的因素。如教师不准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低责任心与使命感以及自卑感等都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此外,婚姻状况、家庭压力等也是影响教师心理倦怠的因素。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一)社会支持

1.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在社会评价方面加以引导,提高高职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高职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现今社会,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越来越成为各行各业的必需。因此政府一方面应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并在政策上给予有力支持,如通过给予国家经费补助、职教费用计入生产成本、减税等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应该通过媒体、网络等大力宣传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彻底改变社会上对高职教育不屑、歧视的态度,从根本上提高高职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增加职业吸引力。

2.要引导社会合理定位教师职业,减轻职业压力。

整个社会要清楚的认识到教师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在学生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推进社会期望的合理性,推动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合力并进,共同担负培育新生代的责任和使命。

(二)学校重视

1.高职学院要改善学校管理方式,在实际管理中,要注重管理风格,要充分尊重教师,以柔性管理为主。

坚持开放民主,充分尊重教师,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管理、决策中来。以人文关怀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免其后顾之忧。

2.改革评价与竞争机制,创造条件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给教师适当“减负”,少一点不必要的考核评比,多一点自由空间,为不同教师优势、特长的充分发挥创造更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使教师各自的自我价值以不同形式得以体现与提升,成就职业发展。

3.关注教师职业发展,建立良性的、有效的教师成长机制。

高职学院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提升学历或出国深造;建立“传帮带”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定期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相关机构培训或参加学术交流会;定期安排教师进修或专业实践,以促进教师自我提高与专业发展,增强其职业动力,减少职业倦怠。

4.加强教师的心理辅导工作。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发放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材料、开办心理健康咨询等,让每一位教师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掌握基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技能,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避免职业倦怠。

(三)个人努力

1.认识自我,及时调整认知心态。

职业倦怠主要来自于工作压力,教师个人的心态与努力是解决职业倦怠内在因素。教师只有对自我有了清楚的认识,才能合理定位自己的职业期望和奋斗目标,免除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也只有对自己认识越深刻,才能正确对待工作压力和境遇,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心理、工作、生活上的困境。

2.关注本职工作的兴奋点,激发工作热情。

作为教师,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自己的本职工作,保持做教师的新鲜感,才能克服消极倦怠情绪,积极从事教育事业。

3.妥善管理压力,主动自我调适。

人的一生中困难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妥善管理压力,学会合理疏导情绪,将压力进行适当的转移、宣泄和调控,减少产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同时要学会找理由给自己放松,通过寻找并参与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或文体活动,协调身心发展,增强心理承受力和抗压性。

[1]杨凤云.刍议教师职业倦怠[J].教育与职业,2009(7).

[2]张可.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与自我调适[J].教育与职业,2011(6).

[3]刘苹,苏宝胜,苏明辉.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2(7).

G645.1

A

1009-8534(2014)05-0077-02

2014-06-24

杨瑜(1981—),女,湖南长沙人,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