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终身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2014-04-10 16:17李东君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年1期
关键词:模具我院职业

李东君,唐 妍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1188)

高职生终身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李东君,唐 妍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1188)

分析了国内外终身职业能力培养理念与做法,以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切入点,介绍了校园引入企业文化、专业教学融入职业标准、就业导向、建立高职特色教学模式、推行工学结合、坚持顶岗实习、构建双师素质团队及科学合理评价机制等方面,分析了终身职业能力有效途径对指导模具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终身职业能力培养;就业导向;课证融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对学生职业能力[1-2]的培养,都充分体现终身职业能力培养的理念。在美国是从个体充分、自由发展的角度来体现职业能力;英国的职业教育实现教育与职业资格的对接,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德国职业教育推行双元制,突出从完全的岗位能力本位的职业能力观向更为复杂的关系中的职业能力观转变,如把学习领域课程就把职业能力的范围扩大化,不仅仅局限于岗位,而是综合的职业能力,其终极目标就是终身职业能力[3]。

1 人才培养方案融入终身职业能力教育理念

结合国际上发达国家职业能力观,认真审视我国的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不应激进盲目,而应充分考虑我国及各地方实际情况,以终身职业能力培养为理念,以先进教学模式为抓手,以创新机制为推动力,扎扎实实全方位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1.1 引入企业文化进校园,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体验社会、认识自我、适应社会、感知社会。德国职业院校强调学校、企业和社会三位一体,特别重视企业环境对学生社会能力培养的作用。目前,面临就业难的新形势,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竞争与创新意识,树立合作创新理念是大学生今后职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后,有助于大学生以较快的时间适应社会、适应新的就业岗位,与同事融洽相处、进一步学会如何协调部门之间的关系、如何积极面对各种失败挫折等。因此,职业院校有责任培养学生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4]。在培养途径上,通过开设专题讲座、营造企业氛围的项目教学室、校内实践实施企业班组制度管理、与企业人员座谈交流、企业见习、假期企业实践、长期聘用企业人员定期兼职授课、企业招聘进校园等,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让学生在企业环境中体验企业的文化,增强学生对社会能力的内涵理解,切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5]。

1.2 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融合,培养岗位职业能力

目前,我国大力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学历与岗位职业资格“双证书”并重制度。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下,人的一生伴随着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因此,人接受教育也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贯穿这一过程的不仅是学习知识、提高技术水平的问题,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终身职业能力,高职教育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主的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6]。

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充分重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融合,结合专业特点,融合专业职业资格标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全面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积极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专业课程教学融合国家或行业职业技能标准,课程考核与考证有机衔接,实行双证融通,并依托学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功能,积极组织职业资格鉴定。目前,除江苏省对计算机与英语基本证书要求以外,我们还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还需考取数控机床操作编程、二维CAD、三维数字建模、模具钳工、模具CAE等专业资格证书,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又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努力构建形成学生终身职业能力途径[7]。

1.3 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创业机制,构建终身职业综合能力

我院模具人才培养方案优先考虑就业的需求,课程内容以全面体现就业目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为依据,面向具体岗位群,统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构建以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我院模具专业建设的灵魂。

随着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学生的实践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创新创业能力还需提高,如学生上岗后应变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够、对企业新变化不适应、缺乏一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等。体现在高职人才的培养体系中,知识素质结构、能力结构、课时比例不协调;课程内容综合性不强,不能反映职业工作过程;课程考核不科学,课证不融通。人才培养体系并不能真正体现职业能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才能力缺陷,忽视知识素质在创新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使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职业活动中失去一个向创新能力发展的滋养润土;忽视了职业工作的整体过程,缺少综合训练、发散思考,因而无法启动创新的灵感[7-8]。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引入创新创业机制,如成立创新创业小组,有计划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组织参与各种形式技能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院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定期举行创新创业讲座,与企业优秀员工及毕业生座谈等形式,充分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培养出高端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比如我们通过学院每年定期的技能大赛及华东区的CAD三维数字建模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全员参加,经过多轮层层选拔,在学生中掀起了专业技能学习的热潮,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兴趣浓厚,教学效果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已经表明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初见成效,2009年模具创新小组在江苏省工科院校创新设计制作获奖,连续2年获得华东区CAD竞赛奖,2项大学生创新项目获得省级立项并结题,模具专业毕业生历年就业率达100%,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证书、竞赛获奖证书及创新实践项目在就业中获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与青睐[9]。

1.4 创新专业教学模式,突出高职人才培养特色

职业教育强调增强应用能力,探索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是专业教改的核心,我院模具专业创新整合传统模式,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强化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专业教学突出教学的实践性,这是职业教育的精髓,我院模具专业教改具体做法如下:

(1)在内容与形式上,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编写具有理实一体化特色的方便教学实施的项目化教材,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实践技能,方便理实一体化教学。

(2)教学过程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组织教学,如建设体现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室,使教学贴近工作实际,管理采取企业班组模式,同时注重网络教学等资源开发,方便学生自学。

(3)在教学手段上实现多样性,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与组织教学,提高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如网络与现场视屏等多媒体教学、企业现场教学等,在突出一定的专业理论的同时,更要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及将所学到的知识向现实工作中转化的能力[10]。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力争避免形式化,保证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措施得当、方法合理。比如我们在专业建设中率先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开发了《数控加工技术项目教程》(2010北京大学出版社)理实一体化教材(2011江苏省高校精品教材和2011全国电子信息类教材2等奖),该教材契合国家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融理实及国家职业标准为一体,设置专门技能考证项目,课证融通;我们还开发了“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UGCAD/CAM应用技术”等项目化教材;在网络资源建设中,我们开发了模具数控加工技术省级精品课程网站、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院级精品课程网站等,其他课程正在陆续开发过程中。可以说,我院模具专业建设正逐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1.5 推行工学结合,坚持顶岗实习

把工学结合作为我院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是今后我院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不少地方和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坚持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路子,学校招生数量不断增加,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取得了显著成效[11]。工学结合使学生提前完成角色转化,通过工学结合,学生在校内通过专业理论课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后,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基本功,而且还增强了质量意识、工时观念和效益观念,进一步了解了企业文化、生产流程和管理体制,提高了学生适应企业生产的综合能力,这也为学生毕业后走出校门适应社会垫定了良好的基础[12]。

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我院十分注重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坚持走工学结合的道路,努力探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目前,我院模具专业试行“2.25+0.75”模式,即在第5学期12周后进入顶岗实习阶段,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模式也是目前我院的大力推广的教学模式。

1.6 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

双师素质一直是我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学院每年有师资专项培训计划、专项经费、专项政策制度等给予充分保障,学院通过“暑期企业实践计划”、“假期国培省培计划”、江苏省“企业访问工程师”、国家“骨干教师企业培训计划”等形式,鼓励教师深入企业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途径来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同时建立由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组成的专家行家兼职教师资源库,弥补来自企业一线的零距离课堂。近几年,我们模具教研室人均参加国家、江苏省等培训、进修、企业实践等形式3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获得大幅度提升,1人被评为院级专业带头人,1人被评为院级专业骨干教师,多项院级及以上课题获得立项和结题,发表了数十篇教科研论文,主编出版了6本专业课改教材。

1.7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终身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高职生终身职业能力的科学评价主要包括社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认可度及是否具备综合就业竞争力等,不是单纯依据学校的评价标准[13]。因此,我们对学生评价与社会接轨,与企业联系。除有专业教师评价外,还需要有企业一线专家评价,课证融通考核,强化实践考核,基本素质包含校内综合考核,还要包含社会实践综合考核,不断创新体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学生终身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2 结论

学生终身职业能力培养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程,既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又要体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等现代高职特色;既要完成专业所需的理论与实践技能要求,又要融合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既要符合社会对高职生的认可,又要具备综合的就业竞争力;既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又要建立双师素质团队等。只有这样,高职人才培养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高职生终身职业能力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References)

[1]姜大源.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34.

[2]任聪敏.近二十年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8):50-53.

[3]王江涛,俞启定.职业能力培养的历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18-21.

[4]王士南,周晓伟.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J].机械职业教育,2007(2):7-8.

[5]郭炯.职业能力研究的文献综述[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2):17-20.

[6]张敏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葛道凯.以就业为导向 推进高职高专教育迈上新台阶[J].中国高等教育,2003(增刊):50-52.

[8]刘春生,马振华,张宇.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的理论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2):1-4.

[9]李东君.关于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0(11):70-71,74.

[10]徐朔,吴霏.职业能力及其培养的有效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10):36-39.

[11]韦进.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5):49-50.

[12]胡云斗.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2):41-42.

[13]李福东,皮洪琴,曾旭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模型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2(30):53-56.

Analysis on training path of vocational students’lifelong professional ability

Li Dongjun,Tang Yan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Nanjing Communicatio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 211188,China)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lifelong vocational ability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Taking the mold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as a starting poin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rporate culture led into campus,professional standard melded by special teaching,employment-oriented,teaching mode established by vocational features,carrying out the combination of learning with working,persisting in the post practice,constructing aqualified double-team,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mechanisms,etc.This article also analyzes the effective way of lifelong professional ability which can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ld major,and provide the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formulating the plan for training talents.

cultivation of lifelong professional ability;employment-oriented;course certificate mutual integration;combination of learning with working;teachingmode

G712

A

1002-4956(2014)1-0135-03

2013-05-17

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12—2014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高职生终身职业能力培养途径研究——以模具专业为例”研究成果之一(交教研1202—89)

李东君(1965—),男,江苏连云港,硕士,副教授,模具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数控/模具及CAD/CAM/CAE应用.

E-mail:xgdlj@163.com

猜你喜欢
模具我院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模具制造》月刊2020年订阅通知
第十三届Asiamold广州模具展盛大开幕
职业写作
擦擦模具
我爱的职业
我院顺利迎来2016级新生
模具制造中高速切削技术的应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