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潇囡
(辽东学院 形象健康管理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姚潇囡
(辽东学院 形象健康管理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0)
“90后”大学生身上镌刻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彰显其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角度出发,聚焦于社会规则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统一思维,把决定这种思维的根基定位于民族传统文化,探索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的有效对策与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在当前我国社会形势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自觉践行,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因此,高校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知识指导大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达到教育的时效性,避免知行分离、知行相悖,是当代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所以,当前高校教育迫切需要从教育的体系化与生活化、个性化切入[1],进一步探讨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美国德州大学钟茂森博士及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汤·恩比教授等人指出:在21世纪,人类得到生存和发展,必须遵循2500年前孔子的智慧。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所积淀形成影响整个社会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共同精神、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精神成果的总和[2]。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特指我们中华民族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公认的圣贤经典文化教育与引导[3]。高校在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路径上,注重教育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文化教育是由外及内的思想教育,其目的在于不断积蓄其内在觉悟动力,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社会政治经济提供深厚的基础,使之形成了把世间伦常、现实政治作为思想和行为的主要目标的主导性价值取向。杨飞等研究者在如何加强对当今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中认为:在大学生的美德课和专业课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进步,但他们表现出的学习积极性缺乏、承受挫折能力差及反叛意识强等问题的出现无疑对我们的思想教育提出严峻的考验。从整体上看,他们较之父辈拥有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多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在他们的认识和观念中也逐渐被淡化。当今虽然倡导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但在高校教育中还未真正提到议事日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4],延伸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一理念。高校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必须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与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着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都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理论的构建上、实践的过程以及作用的发挥上都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两者之间相互贯通、相互熔铸。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构建上看,中华传统文化中民族精神、道德观和社会理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理论源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实践上看,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民族基础;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方法上看,中华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方法论上的借鉴[5]。中国是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涵着许多优秀的德育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华夏人民历史的结晶,它以人为核心,以社会伦理和道德修养为主要内容,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人的道德修养,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年一代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在高校新时期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应重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重新审视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示我们:人的内在思想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是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人的思想行为在受环境的影响的同时,思想行为也在影响着环境。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很大,能否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将决定大学生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要采取各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的教育与影响,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打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6]。
多元化社会背景下,高校采用单一价值灌输的方式,终究无法面对当今大学生价值多元化、主体意识的高度觉醒和自我价值强化的新局面。而处于全球化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敏锐、善于接受新事物,同时他们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如何引导和帮助当代大学生“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成为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的重中之重。在“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不仅要紧密结合时代精神,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建立师生互动,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与课余实践活动,以典型案例营造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校园文化活动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文教育;还要紧抓思想政治辅导员整合大学生生活区教育资源,发挥学工系统、宣传部门、舍务管理及虚拟网络等多渠道优势,积极探索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实践教育相融合的“教学—课余实践—生活”教育三环节;将行为教育深入到学生班级与集体宿舍,推进生活区传统礼仪文明行为,让教育理论变成实际行动,做到传统教育有的放矢、落地生根。同时,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的同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活动进行有效地教育和引导,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要利用网络的覆盖面,倡导积极向上的国学文化,开展针对青年学生教育的思想性、知识性、时效性、趣味性与服务性于一体的全方位、多环节的沟通教育,形成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合力。
孔子的道德教育提示我们,要注重外在的教化与内在修养的提升[7]。调查表明,高校大学生最喜爱的受教途径即为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传统文化实践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要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传统文化学习小组”是高校进行社会实践、丰富校园文化的一个文化社团,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实践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教育中,“传统文化第二课堂学习小组”是新形势下高校进行传统文化例行教育的重要基地。以例行传统文化中“孝”“悌”为例,大学校园里被一片浓浓的爱意所弥漫。在“孝”文化的引导中,学校分阶段进行“至父母一封信”“为父母洗脚”、名师讲座及名师讲谈等系列活动,青年学生从“小孝父母”的活动中感悟生活、感谢社会,形成“大孝祖国”的感恩意识。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流,为提升“悌”文化导向,让学生以小组成员为基础组成兄弟姐妹大家庭,在相互帮扶、相互友爱的社团活动中提升“中华民族是一家”民族精神;在进行“文明使者在行动”的校园文化系列活动中,“90后”大学生逐步转化观念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并展现了青年学生吃苦耐劳的社会主义精神;青年志愿者在“为敬老院献爱心”与“帮扶贫困小学的大手拉小手”的敬老爱幼实际行动中逐步转变观念、淡化个人意识,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传统文化第二课堂学习小组”结合专业特色,融社会性、思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渗透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时代精神,潜移默化发挥着重要的价值观教育作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体系化建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灌输与内化路径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以往高校中由于教育生活化不够,部分学生因感觉政治宣教性强而实用性弱,导致对“两课”产生逆反心理,但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与大学生思想实际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引导,对高校的素质文化教育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开展理论扎实的“传统文化教学课堂”“传统礼仪实践课堂”和以辅导员为代表、纵深联合的学生工作会议“会堂”讲座及请名师宣讲的“文化大讲堂”,为当前社会义核心价值体系背景下进行必要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讲堂”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同时也是大学生文明修身的必修课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更是核心价值体系下社会主义高校教育的本质要求。“讲堂”内容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文化知识与思想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真正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观指导的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应进一步凝练核心业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文化育人提高教育工作的指向性。
“将源兵魂”,高校辅导员是青年学生进入高校的首任教师,也是形成当代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理论引导者,更是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祟高的理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完善人格思想及行动之捍卫者。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决定青年学生价值的差异化,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中国的将来。“90后”大学生由于生活在多元化思想文化并存的社会中,家庭教育与生活经历不同,要达到切实增强价值体系教育的实际效果,就要求我们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深入到学生个体差异中。高校辅导员必须面对当前社会形势的挑战,建立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接重塑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的历史使命。在日常思政教育、班级管理、咨询服务等工作环节中,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以正确的核心价值导向为理论基础,以传统文化之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为教育思想,要达到透过个体思想与心理活动的隐秘性与学生单独交流的深度辅导。主要目的是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给予“社会主义和谐精神”的指导与帮助,同时加大力度开展“一对一”谈心活动,使传统文化的个性化教育走进大学校园,弥补整体教育的不足,达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让优者更优、差者速进。在以往辅导员工作中,大至做人道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小到宿舍卫生问题,要细微贯彻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向性。事无巨细、责无大小,思想政治工作从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入手,可以让青年学生真正从错误中走出、认识自身不足,真正意义地承接圣贤文化的洗礼,将是大学生思想意识提升不可或缺的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深入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中华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文化资源,当前,要实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必须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坚定不移地走传统文化教育路线,发展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思想。
[1]陈开亮.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切入点与路径浅探[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2(1):93-95.
[2]宋贵斌,傅文玉.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运用[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1):42-44.
[3]郭广银,迟成勇.论儒家道德价值至上性及其对传统价值取向的影响[J].东方论坛,2008(4):18-24.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1).
[5]刘怡然.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J].党史文苑,2012(1):64-65.
[6]陈政绍.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J].南方论刊,2012(1):67-69.
[7]张艳红.德育资源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D648.2
A
1674-5450(2014)01-0019-03
2013-10-11
姚潇囡,女,辽宁丹东人,辽东学院助理研究员,心理学硕士。
【责任编辑 赵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