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节俭研究现状综述*

2014-04-10 16:05褚海萍王春红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消费

褚海萍,王春红

(运城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来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学者的推崇。在改革开放带来生产力飞速发展的今天,节俭依然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是国内学术界非常关注的话题。国内对节俭的研究主要从节俭的内涵、节俭的评价及节俭教育等方面着手。

一、关于节俭的内涵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包含的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关于节俭的内涵,学术界多是从与节俭相关的范畴出发认定节俭,而不是从节俭本身内在的属性进行规定,总体上存在认识模糊之嫌。

赵修义指出,节俭强调的不是人们的客观生活水平,而是人们合理地适度地使用、消费物质资料的一种主观态度。这些被合理地适度地使用的物质资料包括自然资源、人类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1]。赵修义因为没有明确地界定“合理”和“适度”,所以实际上并没有明确地给定节俭的内涵,只是指明节俭是一种主观态度。而且,他把创造财富的劳动划入物质资料的范畴是不科学的,不过他的这一研究思路把劳动的节约和节俭联系在一起进行认识,为我们以联系的观点认识节俭提供了借鉴。

郑红娥认为,传统节俭观有利于个人德行的培养和社会秩序的稳固,但与社会扩大再生产存在矛盾,所以在新时期应该确立一种新型的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节俭观。这种新节俭观应该从个人、社会、生态三个层面来认识,是能促进个体全面自由发展、维护良好社会秩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商品生产与消费和谐统一的节俭观[2]。依据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物质消费水平,将节俭区分为传统节俭观和新时期的节俭观,体现了作者对节俭历史性和时代性特点的深刻认识。不过其对节俭的内涵主要是从节俭的价值这个思维向度上进行概括的,不能体现节俭内在的本质属性。

孙卫华认为,节俭实际上就是节俭性消费,是“消费个体以当时社会所倡导的消费伦理,按照人们的平均消费水平或略低于平均水平进行消费的一种形式”[3]。这一定义突出了社会主导消费伦理在节俭消费中的重要作用,但实际操作中在评价社会主导消费伦理和把握平均消费水平时可能会遭遇技术难度。

李雪辰把节俭分为收缩性的节俭和扩张性的节俭。收缩性的节俭是人通过克制自己的物质欲望减少消费以适应社会物质匮乏现状的节俭;扩张性的节俭是以财富的生产和再生产为导向、旨在扩大再生产的节俭。根据作者的观点,收缩性的节俭是囿于客观外界环境限制的无奈之举,扩张性节俭则是由远大抱负支持下的进取之举[4]。收缩性的节俭和扩张性的节俭,实际上涉及的是节省下来的财富能否和是否用于再生产的问题。这一观点对我们全面地认识节俭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高德胜认为,节俭与节制紧密相连,节俭是节制的一种具体表现。节制,节制欲望,是对个人欲望的自我克制;节俭则是对物质欲望的自我节制。正是由于人能克制自己的动物性欲望,人才区别于动物。所以,节俭、节制是人之为人的重要依据[5]。把节俭提升到人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是作者的独特见解,也能启发学术界更好地审视节俭这一范畴。不过其对物质欲望克制的度并未做出量的规定,所以只能引导我们模糊地认识节俭。

武瑞娟、王承璐、杜立婷认为,节俭是一种价值观,在消费过程中可以细分为货比三家、量入为出、物尽其用和未雨绸缪四个方面[6]。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地指出节俭内在的、本质的属性,但从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关系中认识了节俭消费观对积极的消费行为的影响,其提出的体现节俭的四个可操作性细节对消费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二、关于节俭的评价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节俭的评价主要存在三种观点:肯定性评价、否定性评价和功过两分说。

肯定性评价视节俭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从个人德行、社会发展等方面对节俭的价值进行了论述。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以赵修义、王向清和马文胜、孙卫华等为代表。

赵修义从经济、伦理、社会文明兴衰的角度对节俭的意义进行了探讨,认为:俭可以富国裕民、俭可以养德、俭关乎民族的兴旺。具体来讲,节俭与勤劳紧密相关,互为表里,为国家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创造财富、积累财富;节俭能节制人的物质欲望,培养人的自制力和自律精神,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志趣。节俭可以养廉,可以防腐,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1]。王向清和马文胜从经济伦理观和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肯定节俭并非过时的美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依然有很重要的意义。从经济伦理看,节俭意味着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和对劳动的尊崇,是增加社会财富和富裕民众的手段;节俭能抑制人的欲望,使人远离奢侈腐败,养成与人为乐、同甘共苦的高尚道德。从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看,在人均资源数量少的现实国情背景下必须多积累、适度消费,践行节俭美德[7]。王向清和马文胜从经济和伦理的视角分析节俭,能为我们更好地认识节俭美德提供借鉴,但他们的认识还欠深刻,还有深度挖掘的必要。孙卫华认为,我国人多、地少、资源少,节俭有助于解决人口数量大和资源相对贫乏的矛盾,能增强国家和人民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能推动社会的良性运动。同时,节俭通过提高个人修养可以增强个人抵御腐蚀、反对腐败的免疫力[3]。与以上学者不同的是,邓志伟、成海鹰除了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褒扬节俭的价值外,还认识到节俭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人作为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并不享有超越于其他生物物种的任何特权。节俭的消费方式能为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获得更多发展空间[8]。对节俭生态价值的这种论述虽略显单薄,但这为我们在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更全面地认识节俭提供了一个更现实的视角。对节俭的肯定性认识,历史上老子、孔子、荀子、墨子、庄子、贾谊、颜之推、司马光、朱熹、高拱京、朱用纯、曾国藩等都曾有过精辟的论述,赵修义、王向清和马文胜、孙卫华等的观点是对先人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否定性评价认为节俭已经过时,已不能适合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摒弃。持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苏洪涛。

苏洪涛著有《走出节俭的误区》一书。他把节俭看作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最大敌人。他认为,节俭是传统农耕文化的产物,是产品供给不足的无奈选择。在今天告别短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大众消费的增长,而阻碍大众消费增长的罪魁祸首就是中国人历代相传的节俭美德。节俭提倡低消费、高储蓄,引起国内消费动力不足,影响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所以,节俭已不再是美德,必须引导人们确立新的消费观念,走出节俭的误区[9]。苏洪涛在他的著作前言中直言:书的原名本欲定为《发展的中国需要“浪费”》,只是为了避免产生误会,才用了“走出节俭的误区”一名。从作者的行文中可以看出,他实际上是要鼓励人们去消费。实际上,节俭和消费并不矛盾,节俭的对立面是浪费。鼓励消费并不必须反对节俭,因鼓励消费而极力贬低节俭,以片面的认识界定节俭,使得作者的论述陷入误区,也使得其观点难以让人信服。他要求人们去大量地消费,通过大量消费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心剂,推动社会进步。这种唯“经济价值”是瞻的思路,无疑走入了经济主义的怪圈,忽视了消费的道德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等。杨钢、蓝定香也认为当代中国不需要节俭,对节俭持否定性态度。他们明确提出,要通过摒弃传统消费意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这种要摒弃的传统消费意识就是节俭。节俭消费意识是中国历史上短缺经济的产物,改革开放带来的生产力发展已经不需要通过节俭为社会生产提供资金支持,节俭只能导致国内消费动力不足,必须摒弃节俭的消费观念[10]。虽然杨钢和蓝定香也承认节俭对于单个家庭积累财富方面在任何时期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因其对当代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利,所以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否定节俭。杨钢、蓝定香和苏洪涛一样,不能从一个更开阔的视野中认识节俭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必然落入窄视的思维怪区。

持功过两分说的突出代表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高鸿业教授。高鸿业教授通过分析西方经济学关于节俭功过的研究成果,得出必须坚持节俭美德的结论。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认为,节俭形成的储蓄是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经济学家罗斯托、蒙德尔、索洛的观点支持了斯密对节俭功能的认识。同时节俭由于能节约资源,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美德。节俭在西方受到诟病是因为它和失业问题之间的联系。曼德维尔、马尔萨斯、德尔宾都直言不讳地指出,节俭导致失业。凯恩斯对节俭的评价是较全面的。他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来源,但也必须认识到节俭在失业问题上的过失[11]。高鸿业通过西方人的眼睛看到了节俭的利弊,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西方市场经济之间的比较得出:由于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少,节俭发展经济的功能远大于其导致失业的过失,所以必须坚持节俭。

三、关于节俭教育

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针对两大群体:学生和领导干部。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主人,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增强学生的节俭意识,就是要为祖国的未来发展培养有节制精神、有责任感的建设者。领导干部作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引导者,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增强领导干部的节俭意识,就是要为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道德航标。基于这两大群体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学术界对这两大群体的关注度较高。

学生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所,唐燕和蒋亚莉两位学者探讨了学校节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唐燕在《重塑物与人的关系——论学校节俭教育的缺失》中痛惜地指出,当前学校的节俭教育把人放在中心地位,奉行节俭的目的是为了人更好地生存,这种定位仅仅把物置于人类可资开发利用的对象,是人类中心主义赤裸裸的表现。学校节俭教育必须深刻把握这样一个事实:不是物离不开人,而是人离不开物,挖掘物的文化价值、情感价值,引导学生与物建立情感联系,认识物与人的真实关系,珍惜、爱护物,实现物与人的交融契合[12]。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始终都没有真正得以纠正的错误观念,这种观念导致了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无节制地向大自然排放污染物的社会现实,这种错误观念的根本纠正必须建立在对人与自然、人与物关系的正确认识上。唐燕从物与人的关系认识学校节俭教育,是对节俭本质的深刻认识。蒋亚莉列举了学校在制度层面、管理层面、校园层面反节俭的几个案例,认为笔墨纸张等显性浪费可以通过采取措施得到有效遏制,但电脑、多媒体等闲置性浪费和豪华校舍等炫耀性消费及招生上的拜金主义、拜权主义则在无形之中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误导,改变这种局面刻不容缓。学校要从转变教育理念、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个人素养等方面为学生节俭意识的培育创造良好氛围[13]。节俭更多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作者通过分析学校中有悖节俭理念的具体行为,能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节俭。

周琼等人以瑞士人的居富思俭为参照物,指出我国部分青年学生的消费观出现问题,这些错误消费观的形成受到社会大环境、西方文化、家庭教育观念、学校教育等的影响。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必须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利用校园文化等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14]。用瑞士人的节俭反观自照,是借鉴国外文明推动本国社会发展的成熟想法,但作者文中并没有运用国外的经验给青年学生教育提出操作性强的建议,这是论文需要进一步拓展的地方。

张丽萍把研究对象锁定在大学生身上,认为节俭意识不仅仅是大学生的生活态度问题,更是关乎国家、民族存亡的重大社会问题。节俭与艰苦奋斗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增强大学生的节俭意识,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让大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均资源紧缺的现实,认识到国家建设的艰巨性,把艰苦奋斗教育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将艰苦奋斗和节俭教育渗透于各个教育环节,注重教育的长效性[15]。把节俭和艰苦奋斗结合起来进行认识,体现了作者对节俭内涵的准确把握;把大学生的节俭和国家的兴旺发达联系起来,体现了作者对节俭价值的深刻认识。

朱平、苗笛引入了财商概念,用节俭解读大学生的消费财商,认为节俭是大学生消费财商的核心价值。财商包括创造财富的生产性财商和消费财富的消费性财商。大学生主要体现的是消费性财商,即大学生消费金钱和财富的能力。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负债消费等问题,对之进行节俭教育就是要使其能适当节制消费欲望,进行合理、健康、科学、文明消费,理性驾驭金钱和财富[16]。从能力的角度阐释节俭、定性节俭,是作者的独特思维,这种观点若能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对节俭消费风尚的形成会有很大的助推作用。

对领导干部节俭意识的研究,多从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入手谈节俭,告诫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节俭意识,以融入群众、推动社会发展。

康达华、黄铁苗指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是践行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美德的典范。这一美德以精神的力量推动共产党员勇敢面对困难,合理利用资源,和群众同甘共苦,有利于获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利于党风廉政建设,有助于彰显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了有效抵制党政领导干部利用公款大肆挥霍浪费的可耻行为,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必须深刻认识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重要意义,从制度建设、思想道德教育、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监督机制建设等方面着手,以道德的内在自制力和制度的外在强制力,共同推动中国共产党继续发扬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17]。这些建议中很多措施的可操作性很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大,如公开“三公”消费账目、在党政干部学校开设专题课程等。

李成远指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在现阶段提倡节俭,就是要把更多的财富投入到基础性、长期性的国民经济建设项目上,避免奢侈浪费引起经济的畸形发展。领导干部必须起模范带头作用,从每件事做起,珍惜每一分财富、每一份资源,把有限的资金运用到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项目建设上去[18]。

钟起煌认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共同之处就是勤俭节约、不屈不挠战胜困难。当前我国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未从根本上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任重而道远。党政机关资源消耗情况触目惊心,党政机关必须带头节俭,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19]。钟起煌指出,腐败是引发资源浪费的黑洞,是引发干群矛盾的根源,必须用纪律、法律严惩腐败。他的这一观点和他对决策失误会引发资源浪费的认识,体现出他对领导干部节俭意识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兼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的焦焕成从工作实践出发,提出要以节俭效能的机关事务文化引领节约型机关建设。节俭效能首先是财政资金的节约,其次是单位资源的利用效率。节俭效能的机关事务文化以其政策导向和宣传教育作用,能为社会提供道德参照和行为引导[20]。公务接待、办公用房、公务用车、政府采购、后勤服务等方面的节俭效能文化培育的具体建议对节约型机关建设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节俭不仅具有经济价值,更兼具有道德价值、政治价值、伦理价值。节俭不仅是经济匮乏时期的无奈选择,更是物质丰裕时的道德自控能力。节俭不仅仅是学生、领导干部等群体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社会反奢靡之风的号角已经吹响,更深层次地研究节俭是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赵修义.试论节俭之德及其现代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6(4):52-58.

[2] 郑红娥.消费发展观:社会发展的新范式[J].学术界,2006(2):78-88.

[3] 孙卫华.节俭性消费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J].理论月刊,2006(2):86-88.

[4] 李雪辰.从中庸之俭到进取之俭——兼析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节俭思想[J].宁夏党校学报,2006(5):17-19.

[5] 高德胜.节俭·人性·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0(1):19-27.

[6] 武瑞娟,王承璐,杜立婷.沉没成本、节俭消费观和控制动机对积极消费行为影响效应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2(5):114-128.

[7] 王向清,马文胜.节俭:并非过时的美德[J].学海,2000(1):160-164.

[8] 邓志伟,成海鹰.论节俭的消费伦理观[J].消费经济,2002(3):48-50.

[9] 苏洪涛.走出节俭的误区[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

[10] 杨 钢,蓝定香.摒弃传统消费意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J].经济问题,2000(3):12-15.

[11] 高鸿业.节俭的功能与过失——节俭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作用[J].宏观经济研究,2002(11):3-18.

[12] 唐 燕.重塑物与人的关系——论学校节俭教育的缺失[J].思想理论教育,2012(12):23-25.

[13] 蒋亚莉.学校中反节俭现象的案例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2(12):26-28.

[14] 周 琼,盛玉萍,黄桂香,等.瑞士人的节俭观给我国当代青年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启迪[J].广西大学学报,2005(1):91-93.

[15] 张丽萍.大学生要增强节俭意识[J].高校理论战线,2007(7):47-49.

[16] 朱 平,苗 笛.节俭:大学生消费财商的核心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2(8):55-58.

[17] 康达华,黄铁苗.论继续发扬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精神[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11):31-36.

[18] 李成远.论传统美德与优良传统作风对当代的促进作用——以节俭意识、艰苦奋斗为视角[J].社会科学家,2008(1):122-129.

[19] 钟起煌.崇尚节俭 厉行节约 领导带头 点滴做起——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几点思考[J].求实,2005(12):4-6.

[20] 焦焕成.以节俭效能的机关事务文化引领节约型机关建设[J].求是,2012(6):19-21.

猜你喜欢
消费
绿色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设计是消费,也不是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消费降级了吗?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
消费物价指数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