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弘扬农村传统节日文化之系统思考*

2014-04-10 16:05张国民赵水民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弘扬传统

张国民,赵水民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 太谷 030801)

在新形势下,传承与弘扬农村传统节日文化,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有效举措,也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性工程,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加大工作的力度。

一、充分认识传承与弘扬农村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

(一)传承弘扬农村传统节日文化是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

农村传统节日文化是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地方特色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根脉和重要内容,是华夏文明国度里璀璨的明珠。同时,农村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传承民族精神,维持民族文化的基本载体,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民族习俗。尤其是,农村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乡下人的基本生活方式之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生、形成与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传统民俗节俗文化的观念形成以及认同、敬重、习惯,都是乡民在日常生活当中养成的。可以说,乡民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是融在生命里的,因而得以代代相传。现在很多城里人愿意到乡下过年过节,其实就是寻求文化之根之源,感受与怀念儿时文化的记忆,体验最纯真的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

进一步讲,中国传统文化是农耕文化与农耕文明,这是传统节日文化的土壤。农村传统节日文化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与体现。农村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活证”“实证”,其中承载与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血脉与延续基因。可谓,“民俗民情的生动符号”,“历史文化的丰富表情”,“文化基因的多彩显现”。它不仅存留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核,而且也是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及“和谐和睦”精神的文化依托。弘扬农村传统节日文化,就是传承与弘扬华夏优秀文化。如果失去农村传统节日文化,就意味着失去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之源。

(二)传承弘扬农村传统节日文化是繁荣与发展新农村文化的基础工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繁荣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而要贯彻落实这一精神,首要的是传承与弘扬传统的优秀节日文化。没有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离开了丰厚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基础与滋润,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没有了根基与生命力,就会迷失方向。尤其是农村人逐渐富裕了起来,随着物质需求的不断提高与满足,他们也越来越迫切地希望有丰富的文化生活,过上与城里人一样丰富的文化生活;还有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农村传统节日文化有了市场需求。这些都说明,弘扬农村传统节日文化是繁荣与发展新农村文化的基础工程,必须打牢打实[1]。

另外,文化本来就具有传承性,只有在继承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农村文化才能够真正地得到繁荣与发展,否则传统文化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所以,传统农村节日文化,不该丢,也不能丢。农村传统节日文化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和乡土特色。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有了这样的特色文化,才有了中国传统文化姹紫嫣红,异彩纷呈的百花园。由此可见,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既是我国当前文化传承和文化繁荣、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城市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直面的课题,即如何保护传统文化的根与源以及乡土特色。

(三)传承弘扬农村传统节日文化是抢救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

毋庸讳言,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农村人口的迁移,农村传统节日文化日渐淡化,甚至在遗失。突出的表现是,节日规模缩小、节日仪式简化、节日内涵变味。试想当所有的传统村落连同那些承载着大量文化信息的传统节日文化消失殆尽之时;当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步步相逼下,呈现日趋减微的态势之时,我们引以为豪的文明古国的文化优越性,还能在哪里得到体现?为此,抢救与保护农村传统节日文化也就成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首要与紧迫任务。

要繁荣与发展新农村文化,必须要呵护与守护好自己的民族文化,守住民族文化的“根与源”。要进行文化创新,也应以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础。要使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不至于断线断层以及内含的文化基因不至于缺失与变异,就必须传承与弘扬农村传统节日文化,守住这一文化遗存的防线。为此,传承与弘扬农村传统节日文化,就是在抢救性保护农村优秀文化资源。面对农村传统节日文化的濒危状况,形势逼人,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抢救与保护性对策。

二、积极面对传承与弘扬农村传统节日文化的压力

在新的形势下,传承与弘扬农村传统节日文化,既有着良好的机遇,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与压力。

(一)我国城乡一体化,加速了农村传统节日文化的消失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也在飞速发展,尤其是撤村并乡,人口集体迁移,这样农民离开了世代生活生存的地方,那么本地的传统节日文化也随着人口的离去而遗失。同时迁移的农民,并没有带去原来自己地方特色的节日文化,而是被迫接受了新的地方的文化,也就是城市文化为主导的节日文化。特别是农村节日活动表演的艺术形式,消失得更令人叹息。如节日活动所演奏的鼓谱,就是世代乡民口传心授的,但大都失传;还有节日用的器物、地方曲调、舞蹈花样等也迅速消失。如此严峻的挑战,一是传统节俗活动日益萎缩或者消失,如庙会几乎不存在;二是新文化活动缺乏乡民认同,尤其是流行的渲染类活动,只是一种感官刺激,没有社会根基,不是建立在广泛社会认同的基础上,不能构成本质意义上的节日习俗活动。相对而言,城市文化是统一化的,是越来越没有风格、没有乡土与地方色彩的。中国城镇化后的节日,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内容的改变、形式的改变,甚至是精神的丧失[2]。

(二)文化主体空心化,造成了农村传统节日文化的断代

农村节日文化总是以一定的节日仪式为载体而存在与发展的,节日仪式又是以人们的活动而体现的并世代相传。但随着农村人口的急剧迁移,农村文化主体出现了空心化。一方面,农村青年外出打工的很多,农村基本剩余的是“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即妇女、儿童与老人,没有了农村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人;另一方面,到城里打工的年轻人,由于更容易受到城市文化影响,视农村文化太土、太落后,而不愿意再像上一代农村人一样,接受与传承农村节日文化。可以说文化主体的空心化是传承与弘扬农村传统节日文化最严重的问题。

(三)腐朽文化的侵蚀,导致了农村传统节日文化的偏向

农村传统节日文化历经数百年,经久不衰,世代相传,是有其优秀的文化基因在传承的,即完整的伦理思想、博大的人文情怀及多样的节庆仪式。但不可否认,当前农村传统节日文化严重地经受着陈旧腐朽与外来文化的双重影响与侵蚀。一是封建残余文化根深蒂固,在有些地方有死灰复燃的倾向,如修庙拜神盛行;祭奠习俗复古繁琐,但只取古时祭奠之“形”而遗其“神”……二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西方一些不良文化也在侵蚀着农村文化阵地,尤其是西方宗教的影响日趋严重,极大地冲击着农村传统节日文化,甚至农村人也过起了圣诞节、复活节、狂欢节、情人节等西方的节日,而不过传统的清明节、中秋节等。这使农村传统节日陷入了一种误区,使传统节日失去本真性。原本传统节日有其相对固定的时间与场所,现在某些节日,变成了商业性演出。七夕节改变成狂欢节、情人节,凸显的是西方价值,显然这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完全背离。

(四)城市文化的冲击,影响了农村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

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传统节日文化,往往是在特定的地理与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越是节日文化特色突出,其越具有地域性、乡土性。随着现代媒体的传播以及农村人口的迁移,城市文化等外来文化已经渗透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原本特有的农村文化环境土崩瓦解。尤其是互联网、电视、电话以及发达便利的交通条件,突破了农村地方文化的壁垒,减弱了城乡的时空差异;再加上长期以来城乡差异所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受,即城里人优于乡下人,乡下人因羡慕与向往城里人生活而更加容易接受城市文化,这样的结果也就影响了乡下人的选择,导致了农村节日文化的消退与遗失[3]。

三、努力探索弘扬农村传统节日文化的路径

(一)政府部门要强力组织与主导农村传统节日活动

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农村基层组织,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新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认识与重视农村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积极地组织与开展农村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特别应指出的是,农村传统节日仪式,往往是数百年来乡民个体、群体或以家庭为基本单元自发形成与传承的,但随着农村社会的变化,原来以几家联合组织节日活动,其后传给另外几户,年年相传,以致循环往复的方式极不适合农村现实的要求。也就是说,原来的农村传统节日文化的组织方式被弱化了,甚至失去了作用。所以当前要传承与弘扬农村传统节日文化,就必须由政府有目的地组织与领导农村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以保障农村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得以传承与弘扬。办好传统节日,让农民在同一节日时段里过得开心、充实、有意义,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可比拟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为此,地方政府要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注意发挥民间组织的主体作用。

组织与主导农村传统节日活动,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一般来说,民间事要民间办,政府不宜过多行政干预。但经验说明,办好传统节日,如果没有政府的主导,单靠一家一户自己搞,难以成气候。这里所说的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主要是指政府利用自己拥有的行政资源,呼吁、支持、协调、协助民间社会把传统节日举办好、传承好。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商家开发文化含量高、琳琅满目的节日文化产品。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应加大对农村传统节日的宣传,形成民间办节的热烈舆论氛围。还要鼓励文化界、演艺界、博览界和其他方面的名人踊跃参与,以名人效应吸引公众。城市的社区、农村的村庄,应成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主体。还可参照办奥运会的经验,利用机关、学校、企业、部队节日闲置的公共文化设施,动员组织各种志愿者队伍,为当地民众欢度传统节日提供多种便利和多方面服务。政府要主导办好传统节日,关键是增加传统节日的文化含量,让人们在热闹中、欢乐中、休闲消费中享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否则,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珍视、继承和创新,离开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挖掘、利用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失去宝贵文化源泉和广阔活动平台[4]。

(二)保护与培养农村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人

弘扬农村传统节日文化,最重要的是要保护与培养传承人,这是保障农村传统节日文化得以传承的根本因素。一方面要分级确定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或县或乡或村,根据不同的文化价值,确定不同级别的传承人,并给予不同级别的适当补助,使这些传承人受到一份尊重;同时让其担当一份义务与责任,这样也可以为年轻人树立一个榜样,以吸引青年人加入到这样的行列里。另一方面要重点培养年轻人中的积极分子,一是及时发现和培养有兴趣有素质的农村青年,有计划地送去进行培养;二是吸引与引导农村青年,或物质的、或精神的,如以外出培训、参加比赛、评比评奖等方式吸引年轻人;三是关注和激发农村青年,抓住节日青年人返乡探亲的有利时机,以及农闲的时间,组织年轻人学习农村传统节日文化的有关规矩、技巧与手艺等。

(三)挖掘与抢救农村传统节日文化资源

如前所述,农村传统节日文化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正在消失,所以挖掘与抢救农村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就成为了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其一,农村基层组织要组织人力物力对农村传统节日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与抢救,以防止传统节日文化的断裂。设法保护传统文化或者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文化环境里有一个生存的空间。不能让城市的文化成为唯一的文化,要让节日演出的地方戏、民歌继续传承下去,这一点很重要。这是保存农村传统民间民族文化的根。同时注意非物质文化的整体性保护,要把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视为保护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龙头。

其二,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有目的地把各地农民带来的优秀文化保护起来,以形成一种融合各地特色文化为一体的新的共同节日文化的仪式和活动,促使走在一起的农民“保留自己的,接受他人的”共创新的节日文化生活。如果城镇化后的文化是让这些农村新来的新市民全盘地、毫无保留地接受以电视为标志的城市文化,那么,乡土文化谁来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谁来继承?这正是本文立题的重要原因[5]。

其三,防止传统节日空洞化。原来的传统节日是有大量的、丰富的节日民俗活动的,它是与乡民在历史中形成的一些民俗的讲究或者说是与他们在生产生活的习俗紧密关联的,同节气、时令、气候、土地等联系在一起的,与祭祀、祈祷、纪念、敬仰、吟咏等一些民俗活动关联在一起,有着表情、祝福、缅怀、庆贺、祈愿等种种内涵,不是空洞的。为此,挖掘与抢救农村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保留和保存节日文化的仪式,这既是传统节日文化的载体,也是传统节日文化的实体。

[参考文献]

[1] 窦 蓓,李晓宁.传统节日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发展[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90-95.

[2] 王崟屾.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的文化意义与传承发展[J].浙江学刊,2010(4):10-13.

[3] 唐更华,周志金.精神之源文化之道[J].舟山文化,2007(3):31-33.

[4] 覃晖雁.中国农村居民的传统节日意识[J].传承,2010(9):23-26.

[5] 钱柳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J].神州,2013(21):12-14.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弘扬传统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弘扬雷锋精神 坚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