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绩效考评助推校级科学仪器公共平台建设

2014-04-10 15:05:41张黎伟周勇义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年8期
关键词:科学仪器校级用户

张黎伟,周勇义,黄 凯,凌 辉

(北京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北京 100871)

校级科学仪器公共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高校科研公共服务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学科建设和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条件之一[1-2]。北京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科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高校,目前已建成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核磁中心、微纳加工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等5个校级科学仪器公共平台,设备总价值达2.2亿元,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多学科科研支撑体系,对全校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与支撑作用[3-4]。近年来,我校采取了多项措施,着力加强和推进校级科学仪器公共平台的建设和发展,绩效考评机制的引入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1 绩效考评的目的

绩效考评机制的引入和考评指标体系的搭建旨在以考评为导向,加强学校公共支出管理理念,建立责任机制与学习机制,增进师生及公众对校级科学仪器公共平台的了解和监督,增强平台效益评价的可操作性,提高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的规范性、公正性、科学性和经济合理性,确保学校投资效益的充分发挥,进而推进平台建设的深入可持续进行。

2 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搭建

为使校级科学仪器公共平台绩效考评更具可操作性,我校设计和制定了“北京大学校级科学仪器公共平台运行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该体系涵盖公共性、科研能力、管理机制、队伍建设、特色项目等5个一级指标以及13个二级指标。为使该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全面,在指标体系设计的过程中参考了科技部对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考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北京市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绩效考评等相关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以使得我校对校级科学仪器公共平台考评的重点与国家和地方的关注点更加契合。此外,我们还针对每个二级指标进行了考评要点的设置和评审观测点的详细阐述,以便于考评中专家进行综合比较和量化打分。

2.1 公共性指标

校级科学仪器公共平台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公用性三大属性,学校通过投入大量经费搭建尖端科研装备体系,建设一支有效的平台管理与使用技术队伍,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广泛的公共服务[5]。校级平台的公共性就是为众多学科发展和科研人员的研究活动提供技术支撑,而非仅仅局限于为个别院系和个别课题组提供服务。因此,公共性应作为平台建设运行的核心指标之一,体现平台所提供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公共性可从资源总量、服务数量及范围、仪器使用效率、服务质量和用户培训等5个方面进行考量。

(1) 资源总量。设备设施、人员、实验室空间等各类资源是平台的核心载体[6]。平台在进行设备的选购时,应进行充分的论证,确保仪器选型科学,适用性强,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相关学科的科研需求[7]。与此同时,管理人员数量应与平台的资源量相匹配,应保证仪器设备机时饱满,使用效率高,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最大化发挥平台的资源优势。

(2) 服务数量及范围。通过对平台所有设备的年有效工作机时和测试样品数,以及校内外服务用户的统计,进行平台公共服务数量及范围的考量。为体现平台的公共性,平台所提供的服务应不局限于平台所挂靠院系,而应扩展至全校所有的相关学科。

(3) 仪器使用效率。仪器使用效率是考查平台公共性和科研支撑能力的直观指标之一。在仪器性能完好的前提下,仪器设备应具备较高的使用效率。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中所设定的1 600 h为满机时作为参照,平台的设备,尤其是40万元以上大型贵重科学仪器达到满机时的比例应不小于70%。

(4) 服务质量。为用户提供准确、高效、满意的服务是平台发挥公共性的宗旨。因此,应对平台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效果进行重点考评,包括服务态度、测试结果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测试服务的及时性、用户满意程度、有无关于服务质量的投诉等。

(5) 用户培训。科学仪器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8]。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应该具备独立操作高精尖仪器设备的基本素质。因此,作为学校公共资源载体的校级科学仪器公共平台也务必主动承担起人才培养的重任。为提高用户操作仪器设备的能力,平台应定期举办学术讲座,介绍与平台相关的仪器设备、实验技术、学术科研等进展情况,进行操作培训,使更多的用户具备独立上机操作的能力。

2.2 科研能力指标

(1) 支撑科研能力。平台的主要任务是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面向全校和社会提供公共科研服务。因此,平台必须具备支撑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充分发挥平台服务科研创新的基本功能。平台支撑科研能力可通过所提供服务的科研项目、科技论文、专利申报、人才培养情况等得以体现。此外,为充分体现校级平台对于全校多学科科研支撑的深度和广度,平台所服务的科研项目应在学科种类和研究方向上具有更大的覆盖面,而非局限于个别院系和个别教授。

(2) 自身科研能力。在管好、用好校级科学仪器公共平台以外,平台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因此,平台还应注重加强自身“造血”功能,着力进行技术创新、分析方法创新、仪器功能改进、关键部件设计加工以及科学仪器创新等,以便于提供更高水准、更深层次和更具权威的服务,使服务内容由简单的分析测试拓展至深度研发实验合作。平台成员应踊跃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申请国家专利,参加各级质量认证等。

2.3 管理机制指标

高效管理,机制先行。健全的机制是科学、高效管理的前提和根本保障[9]。平台应根据自身资源及服务特点,建立健全各项操作管理制度、操作规范及工作流程,完善内部管理与绩效考核机制、共享监管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形成科学的组织管理模式和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平台正常运转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的建设情况可从规章制度、运行管理和信息平台搭建等3个方面进行考量。

2.3.1 规章制度

平台应建立开放服务管理制度、用户档案管理制度、预约登记制度、仪器使用管理办法、仪器损坏赔偿管理办法、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事故责任制度、内部考评制度等。在日常运行管理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规章制度。

2.3.2 运行管理

平台应建立合理、可行、科学的长效发展机制,保障平台在仪器设备资源保有量、设备档次、技术人员能力水平、开放服务质量和运行管理状况等多方面保持先进性和影响力。

(1) 建立内部沟通机制。平台管理人员群策群力,定期就平台日常运行管理事宜进行探讨和交流。

(2) 建立严格、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避免坐收坐支现象。经费的审批和使用合理规范,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拒绝与平台运转无关的支出。

(3) 建立用户培训机制,培训后的用户具备独立上机能力。

(4) 建立设备维修维护机制。对仪器设备定期保养维护、及时维修,保证平台仪器正常运转。定期进行设备校准,提高测试数据的准确可靠性。

(5) 建立预约管理机制,保障科研工作的有序开展,维护校内用户资源使用的公平性。对于未预约使用仪器导致与正常测试冲突或未按预约时间使用仪器导致资源浪费等行为,应有惩戒措施。

(6) 建立完备的应急预案,避免因断水、断电、断气以及任何人为因素造成的仪器损毁。正确应对实验室可能出现的各类事故,如火灾、跑水、爆炸、电路损毁、气体泄漏、药品倾洒、生物安全事故、人身伤害等。

(7) 建立严格的操作规范。在进行与细菌、病毒、实验动物、有毒试剂或材料、高温高压、强电强场等有关的科研工作时,避免出现实验室技术安全事故。

2.3.3 信息平台

信息化建设是平台进行高效管理,展示和宣传自身科研资源的重要窗口和手段[10-11]。平台应积极建设信息平台,为用户提供平台总概况、设备设施资源、收费标准、开放预约情况、管理人员架构、服务指南等信息,充分发挥信息公开和群众监督的作用,不断提高平台运行管理和资源分配占用的公开透明程度。

2.4 队伍建设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要求,学校正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12]。因此,平台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切实落实学校教授委员会监督下的主任负责制,建立学术领导团队和技术支撑团队,合理搭建队伍总体架构,保持队伍的稳定性和创新活力,确保平台稳定运行和发展。

(1) 教授委员会应在平台发展方向、资源分配机制、平台运行监督和重大事项决策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平台主任在教授委员会的监督和指导下,全面负责平台的建设规划、人才队伍建设、人事财务管理,保证平台的科研支撑作用和平台的平稳发展。

(2) 学术领导团队应熟悉本领域国内外学术和技术的发展动向,在平台科研方向、资源配置、人员引进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引领作用。

(3) 技术支撑团队应立足于平台的专业特色和对相关学科的支撑,能熟练操作所负责的仪器设备,具备维修设备、排除常见故障的能力;对本专业知识应有全面的掌握,具备提供深度研发实验服务的能力。

(4) 队伍的整体架构应科学合理,符合平台的工作需要和未来的发展。人员安排和岗位布局合理,岗位职责明晰,队伍精干并基本稳定,避免人员的频繁更迭。应按人员专业特长分派岗位,做到人尽其才。

(5) 对平台的队伍建设应有长远的规划和全局意识,对一定发展时期内的队伍能力建设、专业发展方向、人员组织架构等统筹考虑。平台人员应努力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和水平,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特长,使平台资源达到效益最大化。

2.5 特色项目指标

由于平台依托的学科、支撑学科方向和发展模式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因此,平台在运行管理、测试服务、队伍建设、设备资源等方面也应采取一些独特的、与自身特色兼容的举措,使平台保有自身的“绝活儿”,确保平台发展不落窠臼、独树一帜。

3 绩效考评的组织形式

根据《北京大学校级科学仪器公共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绩效考评由平台自评和校级评审两部分组成,每年进行一次。平台自评得分以一定比例加权计入学校考评得分,学校以平台绩效考评最终得分为依据,确定对平台补贴的额度。

自评是由平台自行组织学术委员会进行评分,于年中进行。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作为校级公共平台的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平台的校级评审。校级评审于年末进行,由各平台按照考评指标汇报本平台当年的建设情况,各平台专家组根据建设情况进行评分。其中,平台专家组成员由各平台学术委员会和平台大用户代表组成,并且在选择平台大用户代表时应充分考虑用户的学院分布和学科方向,使用户代表可以覆盖尽量多的院系和学科方向,以充分体现用户评分的客观和公平。

此外,由于平台的主要职能是服务本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应首先满足校内测试和科研工作需求。因此,校内服务量也是计算考评补贴额度的另外一个重要依据。

4 绩效考评的作用与成效

自2012年以来,北京大学的5个校级平台已经进行过2次绩效考评。绩效考评在经验积累、工作改善、决策参考、责任约束、公众监督等方面对于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1) 绩效考评制度是对平台进行科学、规范管理的重要体现。在《北京大学校级科学仪器公共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中,对平台考评的程序和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而科学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搭建则为平台考评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平台建设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综合考评,既使绩效考评更具可操作性和规范性,也将现代化科学管理理念融入到平台管理的总体架构之中。

(2) 绩效考评为公共平台提供了一次“回头看”的机会。平时由于科研任务繁重,平台往往忽视了对自身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通过实施绩效考评,促使各校级平台从多个角度对自身建设和发展的进行梳理和总结。各平台可根据考评结果认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取长补短,完善管理机制,寻找平台后续发展的落脚点和着力点。

(3) 通过绩效考评可使平台更加明确用户的需求。由于各个平台的资源特色、支撑学科和科研侧重点不尽相同,在具体考评的操作中,学校采取了同行同领域专家和用户代表评议的机制,使绩效考评结果可充分反映出用户的直观感受,也使平台管理人员更加明确服务对象的科研需求,有的放矢地提升自身服务能力,有侧重地推进和加强平台建设。

(4) 绩效考评为管理部门提供了宝贵的政策支持。在总体经费投入有限的情况下,绩效考评结果为发放平台运行补贴提供了重要依据,使得经费使用更加合理,更充分发挥经费使用效益。通过绩效考评、以评促建,也使管理部门发现了平台建设的“短板”,针对运行管理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和办法,推进平台建设走向更高的发展水平。

5 结束语

对于北京大学而言,校级公共平台既是学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领军人才和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抢攻科学前沿的关键条件,也是学校投身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积极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物质基础。实行绩效考评制度并建立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是平台建设工作的重要推手之一,是科学规范管理的关键环节。在学校平台后续建设中,将继续优化绩效考评机制,使平台在支撑教学科研、服务社会需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宋兴辉,周小峰.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的创新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2):37-40.

[2] 闻星火,郭英姿,魏婧,等.高校大型仪器共享系统建设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5.

[3] 周勇义,张黎伟,黄凯,等.高等学校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2):175-176.

[4] 马桂林,赵永庆.加强规划与管理 推进高水平公共研究平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9):31-34.

[5] 王建梅,蒋阳,李梅川,等.高校大型精密仪器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探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6):32-35.

[6] 赖芸.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平台建设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3):148-150.

[7] 左玉生,孙岳明.强化规划论证,构建一流大型仪器平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248-250.

[8] 周勇义.高等学校开展科学仪器研发创新工作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208-210.

[9] 闻星火,黄乐,王琦.探究大型仪器共享之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90-91.

[10] 吴守辉,闻星火,薛为,等.大型设备共享服务校级平台建设探索和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4):182-185.

[11] 刘扬,黄朝华,吴炎,等.高校信息化大型仪器共享管理平台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267-270.

[12]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6-08)[2010-02-26].http://www.most.gov.cn/yw/201006/t20100607_77850.htm.

猜你喜欢
科学仪器校级用户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生态学
我校党委荣获“陕西省高校先进校级党委”称号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学科
关注用户
商用汽车(2016年11期)2016-12-19 01:20:16
关注用户
商用汽车(2016年6期)2016-06-29 09:18:54
关注用户
商用汽车(2016年4期)2016-05-09 01:23:12
科学仪器
太空探索(2015年2期)2015-07-12 11:28:31
“2014科学仪器行业最受关注仪器”名单揭晓
分析仪器(2015年3期)2015-03-26 02:22:56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创业家(2015年5期)2015-02-27 07:53:25
2014 年西安航空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