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 众,赵 军,路贵斌
(南京理工大学 汤山科研试验中心,江苏 南京 210094)
凡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危险性质,在生产、装卸、运输、使用、储存、保管等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燃烧、爆炸等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的化学物品,统称为危险化学品[1]。我国国家标准《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86)和《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2012),将危险物品分为九个大类:(1)爆炸品;(2)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3)易燃液体;(4)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5)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6)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7)放射性物品;(8)腐蚀品;(9)杂类。
在高校实验室中,要用到种类很多的危险化学品。这些危险化学品在储存、领发和使用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2],如果发生安全事故,将具有很大的破坏性,严重威胁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3]。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验室的规模不断扩大、功能逐步提升,教学、科研任务越来越重,研究性、综合性实验数量大幅度增加,进入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的各层次研究人员(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越来越多[4],人员密集且流动性大,实验室使用频繁,这也给高校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增加难度。震惊全国的1994年某高校女学生铊中毒事件和2013年某高校研究生投毒案给受害者造成了无可挽回的伤害,社会影响恶劣。教育部发出紧急通知[5],要求高校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因此,认真分析高校危险化学品的特点,探索高校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措施,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目前国内高校基本上都针对危险化学品制定了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危险化学品的储存、发放、使用等环节都有责任部门进行管理,并确立了安全责任制[6-7]。但是,由于高校实验用危险化学品种类多、使用频繁,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人员流动性较大、安全意识参差不齐,因而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些高校在安全保障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有些学校实验室房屋建筑陈旧,仍有大量科研实验室设在上世纪早期砖木结构或砖混结构的老旧建筑物内。这些老旧建筑耐火等级较低,一旦发生爆炸或火灾事故,很可能遭受严重破坏和巨大损失[8]。仪器设备的老化和故障,各种管、阀、泵、釜、罐的破损,都极易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9]。部分实验室的安全设施不健全,例如消防设施、应急救援设施未配备齐全。有的学校因危险品仓库用房紧张,一些需要分开存放的危险品还不能完全做到分开存放,一些设备的安全操作距离也还不够[10]。更严格的剧毒和易制毒化学品的管控措施尚在探索和改进之中[11]。
由于安全资金投入有限,很多针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培训也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展。
危险化学品的储存、发放、使用、销毁等环节都需要明确的跟踪和检查。仓库中的危险品存放,需要定时检查仓库内温度、湿度及周边环境,特别要按规定进行隔离,以防止发生事故。危险品在发放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检查其状态,防止震动或遗漏。危险品在使用过程中,须由具备危险品作业资格的专人操作,并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在危险作业后,剩余的危险化学品必须及时予以销毁。由于管理的工作量大、可变性强、人员繁杂,这些细节上的检查力度还不够[12]。
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师生的实验安全意识仍较为薄弱,突出表现在不熟悉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缺乏安全使用化学试剂和仪器设备的知识、有不良实验工作习惯等[13]。有些教师和学生对于危险化学品的潜在危险存有侥幸心理,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管理和使用危险化学品,有的学生没有危险化学品作业资格却在进行危险化学品实验。有的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存放不规范,对于实验完成后残留的危险化学品缺乏有力的监管,这些都构成了安全隐患。
针对高校危险化学品的管理现状,要加强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就需要突出“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安全思想,加强对国家法律法规的认识和学习,营造校园安全氛围,提高本质安全度。要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真正做到掌控危险化学品采购、运输、储存、使用、销毁的全过程,将危险化学品可能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是保证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之一。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需要有熟悉危险化学品特性并具有管理知识的人才,需要配备必要的安全管理设施,需要学校投入适量的安全专用资金,以持续改进学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高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必须要有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识,针对不同的危险化学品特性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对于可能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要配备相应的应急处理设施,如消防水泵,灭火器,自动报警系统等,定期检查这些安全设施,保证安全设施的可靠性。要在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存储区域设置醒目的安全标志,各类报警和应急设施也要有明确的标志。
学校要按照公安部颁布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管理规定》,成立以学校法定代表人为首、校内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学校安全委员会,负责全校的安全工作。建立以学校法定代表人对全校安全全面负责、各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全面负责、每个职工对本岗位安全负责的安全责任制。
南京理工大学汤山科研试验中心每年承担学校千余项科研实验,涉及的危险化学品种类较多。中心坚持执行危险化学品定期检查制度,对危险化学品的来源、储存、使用和销毁进行全方位监督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中心设安全员,全程对危险化学品的来源及实验内容是否合法、危险化学品使用量是否超出规定标准、实验人员是否取得危险品操作资质、危险品作业是否符合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后遗留的危险化学品是否销毁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由于落实了安全责任制,近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提高师生全员安全意识,是实现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重要途径。凡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和个人都要接受安全技术知识的教育培训,能够熟悉所储存或使用的危险化学品性能,掌握安全操作规程,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方法和应急措施,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14]。教育培训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张贴安全广告、标语、宣传画、黑板报的广告宣传,教学、讲座、案例分析等讲课式宣传,或者分发实验室安全知识手册、危险品特性手册等知识普及宣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能够全面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素质,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自觉性,实现人人懂安全、人人讲安全的文化氛围。
南京理工大学汤山科研试验中心坚持结合工作实际开展每季度一次的安全教育培训活动,内容包括:以安全形势、安全规章制度与安全操作规程为主题的知识讲座;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安全知识培训;模拟发生爆炸事故后的应急救援演练;关于医疗紧急救护的培训;危险化学品实验的现场专项培训等。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不应局限于制度上的约束和人员的管理,利用科技手段、采用安全技术措施来管理危险化学品十分重要,它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部分高校已经把“科技兴安”作为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15]。将科学技术手段引入到安全管理中来,完善了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有效提升了安全管理质量。对于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可以采用的安全技术措施主要有3个方面。
(1) 危险化学品数据库。数据库技术在企事业单位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针对危险化学品也可以建立专项的动态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内容包括危险化学品的入库记录、危险特性、数量、储存位置、领取以及注意事项等相关内容。动态数据库系统对每一种危险化学品均实行动态管理,既可以节省人员的繁冗劳动,又能条理清晰地监测危险品的存储和使用状态,实现危险品的实时、定量、有针对性的管理。
(2) 自动监测报警系统。在储存危险化学品的重要场所,可以建立起自动监测报警系统。目前很多企业和科研机构都已广泛使用这种系统。该系统可以自动监测场所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以及烟、火等危险源,当监测到的数据达到危险极限时将自动报警,并触发自动消防雨淋系统等消防设备,将安全事故遏制在最小范围内。
(3) 对危险化学品可能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害进行预警。危险化学品在不同的场所和环境中,造成人员、财产损害也有所不同,甚至差别很大。因此,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现有的危险化学品保管状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或小型实验,预测危险化学品可能产生的破坏范围及破坏力并给出预警。这些研究结果将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数值模拟一般包括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有限差分方法和有限元方法等,在计算机上实现计算和图像的显示。目前,常用的大型商用软件ANSYS、AUTODYN和FLUENT等都能有效地模拟爆炸、冲击或燃烧问题,对于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的破坏效应预测也行之有效[16]。针对危险品的具体情况采取具体的安全管理措施,既能做到有效管理,又能节省资源,避免安全投入的浪费。
高校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任重而道远,从上层领导到具体岗位操作人员都必须重视危险化学品使用、存储的安全,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落实安全措施,加强监管力度,营造安全文化。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制度与现代安全技术手段相结合,才能把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工作做到位,才能合理有效地整合各方面资源,以最少的安全投入达到最大的安全效益。
[1] 刘荣海,陈网桦,胡毅亭.安全原理与危险化学品测评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58-62.
[2] 王永强,刘承明,杜洪斌,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9(6):115-118.
[3] 张鹤达,刘伟.危险化学品事故致因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2,38(11):10-11.
[4] 晏小红.强化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与环保管理[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6):114-117,14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2013-05-17)[2014-02-18].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2/201305/xxgk_152275.html.
[6] 张喜刚,王庆华.高校危险物品安全管理规范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0):199-201.
[7] 周宝成.高校开放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3,30(6):956-960.
[8] 杨佩青,陈敬德,温光浩.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194-196.
[9] 鲍敏秦,张原,张双才.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问题及管理对策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88-191.
[10] 孙艳侠.试论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1):129-132.
[11] 李恩敬.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98-200.
[12] 光翠娥.强化实验室安全检查 提高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水平[J].实验室科学,2012,15(6):189-191.
[13] 冯永庆,沈元月,秦岭,等.研究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调查及分析:以北京农学院农科研究生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7):198-200.
[14] 公安部消防局.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安全操作与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42-45.
[15] 施卫祖.实施科技兴安战略的思考[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8(8):88-91.
[16] 谭多望,陈森华,刘文翰.有限元方法在爆炸动力学中的应用[J].爆炸与冲击,1997,17(4):340-346.